肠道类器官培养基

厚积薄发

类器官技术建立在干细胞技术以及经典发育生物学和细胞混合实验的基础之上;类器官的出现无疑是对干细胞研究不懈探索的惊喜回馈。

肠上皮是成年哺乳动物中自我更新最快的组织,自 2007 年,Hans Clevers 实验室就通过谱系追踪 (lineage tracing) 发现肠道 Wnt 靶基因中隐窝基底循环柱状细胞表达的 Lgr5 (leucine-rich-repeat-containing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 Gpr49) 可作为肠和结肠的干细胞的成体干细胞标志物,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Lgr5+ 细胞。

2009 年,Hans Clevers 和 Toshiro Sato 用来源于小鼠肠道的成体干细胞培育出首个微型肠道 (Mini-guts) 类器官,开启了类器官技术的发展的“新纪元”。

图 1. 类器官培养发展时间轴[2]

肠道类器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包括疾病建模、药物开发和筛选、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肠道生物学与发育等。


也有研究描述了将基因组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与类器官培养系统结合,使类器官易于基因操纵,并将其转化为一个多功能的培养系统。因此,肠类器官培养系统开启了小肠上皮体外建模的新时代,在个性化和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肠道类器官的 “养成记”

3D 肠类器官由一个封闭的循环中空腔组成,内衬一层肠上皮细胞系。肠上皮的分化细胞系,包括肠上皮细胞,肠内分泌细胞和杯状 (Paneth) 细胞,排列在绒毛状区内。

肠类器官的发育类器官可来源于器官限制成体干细胞 (ASCs) 和多能干细胞 (PSCs) 两种干细胞。这两种干细胞来源产生的类器官包含体内发现的所有肠上皮细胞类型,比例和排列相似。

图 2. 体外培养 ASC 来源的肠类器官[3]

培养类器官的主要成分是细胞外基质和培养基,培养基中添加促肠道发育的生长因子。其中,细胞外基质 (ECM) 为干细胞的粘附、生长和分化提供了必需的结构支持和生化诱因。类器官的形成和生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养基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十分接近体内干细胞生态位 (Niche) 的信号通路,以维持干细胞的功能,促进其扩展和分化为器官的特定细胞类型。

如果把肠道类器官培养当成是养成游戏,那么该怎么喂养呢,“定食” 还是“DIY 自助餐”?

图 3. 体外培养 PSC 来源的肠类器官[3]

■ 基础套餐来一套:

肠道类器官培养基的关键成分包括 Wnt-3a (W)、表皮生长因子 (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