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单片机检测12V等直流信号的常用电路学习理解


前言

直流有大有小,比如说3.3V,5V,要做好限流或者分压,或者转换,隔离,以下是对于单片机检测直流信号的常用电路学习,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欢迎指出,谢谢

一、3.3V/5V

负逻辑

对于3.3V/5V信号一般可以用三极管或者MOS做电平转换电路,一般用到转换电路,当然也有现成的转换芯片,以及LDO可以直接使用。但考虑到成本,所以一般用用三极管或者MOS做电平转换电路
如果只用一个三极管,那就是逻辑会反,三极管我们知道工作在线性放大区是放大信号的,那么我们当开关使用的话是工作在我们的非线性区,比如说就是我给一个高电平三极管就导通,给一个低电平三极管就不导通,这就是一个开关。 为啥要下拉一个4.7k电阻到地,最好默认下拉,要有一个明确的电平,否则可能会出现位置开通或者关断

当左边VIN输入低电平时,Q1不导通,那么此时Q2导通,,那么Vout被拉高。此时输出高电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左边VIN输入5V时,Q1导通,那么此时Q1的集电极接到了地,很显然此时VOUT输出低电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逻辑

那么要做一个正逻辑,高转高,低转低,还需要再加一个三极管
参考文档:简单的3.3V与5V之间电平相互转换的电路
当左边VIN输入低电平时,Q1不导通,那么此时Q2导通,Q2集电极接地,那么Vout被拉低。此时输出低电平。

当左边VIN输入5V时,Q1导通,那么此时Q1的集电极接到了地,那么Q2截止不导通,很显然此时VOUT输出3.3V。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上就做到了高转高,低转低

二、电阻限流+二极管钳位

对于明确的符合规范的信号,比如说-6V~6V之间的电压,可以采用电阻限流+二极管钳位的组合,实现双向过压保护。也可以用于单片机IO输入保护
我们主要看一些主要参数,反向耐压最大40V,以及电流3A,正向压降怎么理解,就是电流经过3A的时候,压降有500mV,电流小的时候,可能只有100~200mV,一般会有有一个曲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以下电路如何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电路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输入信号,防止过压损坏后面的电路。输入信号是3.3V或5V,经过一个1kΩ的电阻R11,然后有两个二极管D1和D2连接到地和电源。提到二极管是SS34B,这是肖特基二极管,正向压降低,反应速度快,适合用于保护电路
当输入电压正常时,比如3.3V或5V,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不影响信号传输。当输入电压超过VCC(比如5V)加上二极管的压降时,D1导通,把多余的电压导向VCC,防止高压进入后续电路。同样,如果输入电压低于GND,D2导通,把电压钳位到GND,防止负压损坏电路。
· 电阻R3(1kΩ):
① 限制输入电流,防止瞬间高压损坏后级电路;
② 与二极管配合形成钳位电路时的限流保护;
③ 降低信号源的输出阻抗要求。
· 肖特基二极管D1/D2(SS34B):
① D1(上二极管):将输入电压钳位在VCC + 0.3V(假设系统电源VCC=5V时,输入电压超过5.3V时导通);
② D2(下二极管):将输入负压钳位在GND - 0.3V(防止负电压冲击);
③ 选用肖特基二极管是因为其正向压降(约0.3V)比普通二极管(0.7V)更低,钳位更精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保护逻辑说明:

· 正常信号(3.3V/5V):
当输入信号在0~VCC范围内时,D1/D2均处于截止状态,信号通过R3无衰减地传输至后级电路。

· 过压保护(>5.3V):
若输入电压超过VCC+0.3V(如静电干扰),D1正向导通,将多余电压通过VCC电源回路泄放,避免高压冲击后级电路。

· 负压保护(< -0.3V):
若出现负电压(如接线反接),D2正向导通,将电压钳位在-0.3V左右,保护后级CMOS器件。
3. 设计注意事项:

· 电压余量:虽然允许输入信号略大于VCC,但需确保:
▶ 系统电源能吸收D1泄放的电流(VCC端需有稳压电路或大电容)
▶ 瞬时功率不超过二极管和电阻的额定值(I²R < 电阻功率,V*I < 二极管功率)

· 应用限制:
① 不适合持续高压输入(如长期超过6V),否则会导致R3过热;
② 对高频干扰(如EFT)防护能力有限,需配合滤波电容;
③ 信号传输存在约0.3V的电压误差(肖特基导通压降)。

  1. 典型应用场景:

· 微控制器的按键检测接口

· 工业传感器信号输入(24V系统需增加分压电路)

· 防止热插拔引起的电压浪涌

· ESD静电防护(需配合TVS二极管)

此电路通过"电阻限流+二极管钳位"的组合,以低成本实现了双向过压保护,是数字电路输入保护的经典方案。实际应用中建议在VCC与GND之间增加去耦电容(如100nF),并注意PCB布局时保护器件要靠近连接器放置。

三、12V 24V 36V直流信号检测

光耦

对于12V 24V 36V电压,三极管不是不可以,但不是隔离的,万一后级电路损坏,很有可能影响前级12V 24V 36V电压电压,这样整个系统的供电就会出问题,我们采用绝对安全通用性强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光耦
那么我们看到芯片手册,最大正向电流是50mA,而且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流是会减小的,根据设备实际使用温度来,那么我们以70°为例,设计成10~20mV就可以了,以12V为例子
正向导通压降1.2V,限流15mA
(12-1.2)/0.015=720Ω
0.0150.015720=0.162W, ,
那么我们用1/4W的电阻例如0805或者更大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压

还有一种就是电阻分压,加一个跟随器跟随,也能起到保护作用,比较简单这里不做过多解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220V交流信号检测

扩展,220V交流检测
正向导通压降1.2V,对于220V来说可以忽略不记,从规格书来看导通电流设置成1~2mA也是OK的
220/200k=1.1mA
0.00110.0011100k=0.121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信号传输流程

  1. 交流导通时
    · 正/负半周电流通过R4→光耦LED→R5→零线(或反向),光耦内部LED发光。
    · 光耦输出端导通,OUT引脚被拉低至近地电平(逻辑0)。
    · 单片机检测到低电平脉冲,判定交流电存在。
  2. 交流断开时
    · 光耦输入侧无电流,输出端保持高电平(通过R3上拉至3.3V)。
    · 单片机检测持续高电平,判定交流电断开。
  3. 过零点处理
    · 电容C2在电压过零时放电,维持光耦输入侧短暂导通,避免信号抖动。
    · 100K电阻功率余量充足(实际功耗0.12W < 0.5W),避免长期过载风险。
    对比单向光耦需整流桥方案,双向结构简化电路,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

总结

例如:以上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直流有大有小,比如说3.3V,5V,要做好限流或者分压,或者转换,隔离
参考文档;
单片机检测信号通断通用电路(3.3V/5V直流信号,24V+直流信号,220V交流信号)
辅助工具:Deepseek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学工科的皮皮志^_^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