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相位因子F

Δw为轨间相邻卫星和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
Δw 为轨间相邻卫星和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
F 轨道相位因子
N 轨道面数
M 轨道内卫星数目
Δθ为轨内相邻卫星和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
Δθ 为轨内相邻卫星和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
M 轨道内卫星数目
综上公式可看出:
轨道相位因子用于求为轨间相邻卫星和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
Δw = Δθ*F/N

也就是说 F的含义为将轨内相邻卫星和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按照轨道平面分为N份,轨道相位因子假如为3,即占三份

### STK 中 Walker 星座配置教程 #### 1. 创建新的 Scenario 启动 STK 后,在主界面点击 `New` 来创建一个新的 scenario。设定合适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这取决于想要模拟的时间范围。 #### 2. 添加卫星并定义轨道参数 通过右键单击地球对象下的空白处选择 `New Satellite` 或者直接从工具栏中选取相应图标来增加新的人造天体。对于每一个新增加的卫星而言,都需要指定其初始轨道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半长轴、偏心率、倾角、升交点赤经以及近地点幅角等[^1]。 #### 3. 配置 Walker 星座模式 为了建立基于 Walker Delta Pattern 的星座模型,可以在编辑卫星属性时切换到 "Constellation" 页面,并勾选启用 Walker 参数选项。此时可以输入具体的 Walker 构型描述符 (t/p/f),其中 t 表示平面内的卫星数量, p 是轨道面数目而 f 则代表相位差因子。 ```plaintext Walker Constellation Parameters Format: t/p/f Example for a simple configuration could be something like this: - Total number of satellites per plane (t): 8 - Number of planes (p): 4 - Relative spacing between adjacent satellite orbits within each plane (f): 1 ``` #### 4. 设置地面站和其他辅助设施 如果需要评估通信性能或其他涉及地面交互的任务,则还需要引入相应的 ground station 和其他必要的基础设施组件。可以通过类似的菜单操作完成它们的位置放置及其特性调整工作。 #### 5. 运行仿真与分析结果 最后一步就是执行整个场景的运行过程并通过内置的各种可视化工具查看生成的数据图表或是三维视图展示效果。特别注意观察不同时间段内各成员之间的相对几何关系变化情况,这对于理解整体布局特征非常重要。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