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综合知识】备考知识点——第一章 信息系统综合知识

第一章 信息系统综合知识

信息

  • 定义: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 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

事物的本体论信息

  • 定义:事物的本体论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
  • 事物(定义):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可以是主观领域的精神现象。
  • 运动(定义):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或过程。
  • 状态(定义):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形态。
  • 状态变化方式(定义):指事物运动的动态变化情形。

事物的认识论信息

  • 定义:主体对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状态变化方式的具体描述。
  • 作用:基于足够的认识论信息,人们可以根据它的形式、含义和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
  • 总结:
  • (1)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都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 (2)两者可以相互转换。转换的基本条件就是主体因素;
  • (3)引入主体因素,本体论信息就转化为认识论信息;
  • (4)去除主体因素,认识论信息就转化为本体论信息。

信息的传输模型

  • 核心:信息的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 组成部分:
  • (1)信源

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 (2)信宿

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如使用QQ的另一方(当然这一方也是信源)。

  • (3)信道

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络。

  • (4)编码器

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

  • (5)译码器

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原始信息与噪声的叠加)转换成信宿能接收的信号,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 (6)噪声

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干扰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层,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定程度的时候,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可以被噪声淹没导致传输失败。

  • 性能指标:
  • (1)有效性

定义: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

  • (2)可靠性

定义:要求信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地与信源发出的信息一致,或者说失真尽可能小。

提升方法:在信息编码时,可以增加冗余编码,犹如“重要的话说三遍”,恰当的冗余编码可以在信息受到噪声侵扰时被恢复,而过量的冗余编码将降低信道的有效性和信息传输速率。

信息系统的基本规律

  • (1)信息的度量;

  • (2)信源特性;

  • (3)信源编码;

  • (4)信道特征;

  • (5)信道编码;

  • (6)检测理论;

  • (7)估计理论;

  • (8)密码学。

信息的质量属性

  • (1)精确性

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 (2)完整性

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 (3)可靠性

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 (4)及时性

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 (5)经济性

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 (6)可验证性

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 (7)安全性

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信息化

  • 定义: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一个历史性过程。
  • 核心: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表现为各种信息系统或软硬件产品),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并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标准、组织结构等),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 主要问题:
  • (1)缺乏核心技术,急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生态;
  •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还没有充分释放;
  • (3)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和城乡差距比较明显;
  • (4)当前网络空间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 五个层次:
  • 1、产品信息化

地位: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含义:

(1)指传统产品中越来越多地融合了计算机化(智能化)器件,使产品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产品携带了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数字化的,便于被计算机设备识别读取或被信息系统管理。

  • 2、企业信息化

地位: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

含义: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产制造,优化工作流程,管理客户关系,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培养信息化人才并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过程。

  • 3、产业信息化

含义:

(1)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工艺、产品的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

(2)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 4、国民经济信息化

含义: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4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 5、社会生活信息化

含义:指包括商务、教育、政务、公共服务、交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服务,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提升人们生活、工作的质量。

两化融合

  • 含义:
  • (1)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
  • (2)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
  • (3)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极大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4)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设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
  • 主要问题:
  • (1)社会对两化融合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以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方向、重点、路径、方法仍存在很多不同认识和看法;
  • (2)产业基础薄弱,标准和知识产权缺失、关键器件依赖进口、集成服务能力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突出;
  • (3)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促进新技术应用发展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政策措施协调配套不足、支持力度不大。

电子政务

  • 定义: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 模型:
  • (1)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 (2)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
  • 内容:
  •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 (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 (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

电子商务

  • 原始电子商务(定义):是指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和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
  • 现代电子商务(定义):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需见面,实现网上(线上)交易、在线支付(或者货到付款)、智能配送以及相关综合服务的一切活动,是完全创新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传统商务流程的一种以信息化手段应用为典型特征的商业运营模式。
  • 主要功能: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交易管理、商品推送、商户管理、账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 基本特征:
  • (1)普遍性
  • (2)便利性
  • (3)整体性
  • (4)安全性
  • (5)协调性
  • 基础设施:
  • (1)网络基础设施
  • (2)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
  • (3)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
  • (4)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
  • 类型1(按依托网络划分):
  • (1)EDI(电子数据交换)商务
  • (2)Internet(互联网)商务
  • (3)Intranet(企业内部网)商务
  • (4)Extranet(企业外部网)商务
  • 类型2(按交易内容划分):
  • (1)直接电子商务

向客户提供无形商品和各种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向客户交付。

  • (2)间接电子商务

向客户提供实体商品(有形商品)及有关服务,由于要求在广泛地域和严格时限内送达,一般会将商品和服务交由现代物流配送公司和专业服务机构去完成配送工作。

  • 类型3(按交易对象划分):
  • (1)B2B

企业和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

  • (2)B2C

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一般以零售业为主。

  • (3)C2C

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的一种商务模式。

  • (4)O2O(Online To Offline)

线上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实体店提货或者享受服务。

  •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 (1)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2)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 (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
  • 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中心任务,实行体制创新,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 基本原则:
  • (1)企业主体,政府推动;
  • (2)统筹兼顾,虚实结合;
  • (3)着力创新,注重实效;
  • (4)规范发展,保障安全。
  • 支撑保障体系:
  • (1)法律法规体系
  • (2)标准规范体系
  • (3)安全认证体系
  • (4)信用体系
  • (5)在线支付体系
  • (6)现代物流体系
  • (7)技术装备体系
  • (8)服务体系
  • (9)运行监控体系
  • 重点任务:
  • (1)提高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水平;
  • (2)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
  • (3)促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发展;
  • (4)推动网络零售规模化发展;
  • (5)提高政府采购电子商务水平;
  • (6)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 (7)持续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 (8)促进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协调发展;
  • (9)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能力;

企业信息化

  • 定义:在企业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 意义:
  • (1)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WTO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
  • (2)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
  • (3)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企业竞争中的“大”吃“小”正在转向“快”吃“慢”;
  • (4)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
  • (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 发展的战略要点:
  •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时,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密切结合,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
  • (2)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全过程的融合、渗透,注重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高度融合,甚至就成为业务本身;
  • (3)信息产业发展与企业信息化良性互动;
  • (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5)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 (6)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
  • (7)“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
  • 指导思想:
  • (1)政府推动,统筹规划,企业行为,政策支持,分步实施;
  • (2)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龙头,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实力。
  • 原则:
  • (1)效益原则;
  • (2)“一把手”原则;
  • (3)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
  •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 (5)以人为本的原则。

信息系统

  • 定义: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的系统类型。
  • 组成部分:
  • (1)硬件

由执行输入、处理和输出行为的计算机设备组成。

  • (2)软件

由管理计算机运行的程序构成。

  • (3)数据库

是经过机构化、规范化组织后的事实和信息的集合。

  • (4)网络

负责信息在信息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有序流动、负责信息在信息系统之间有序流动。

  • (5)存储设备
  • (6)感知设备
  • (7)外设
  • (8)人员

人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信息系统人员中包括所有管理、运行、编写和维护系统的人。

  • (9)规程

包括战略、政策、方法、制度和使用信息系统的规则。

  • 类型(按用途划分):
  • (1)电子商务系统;
  • (2)事务处理系统;
  • (3)管理信息系统;
  • (4)生产制造系统;
  • (5)电子政务系统;
  • (6)决策支持系统。
  • 信息系统集成(定义):

指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作为计划、设计、控制的方法论,将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等部件按照规划的结构和秩序,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清晰边界的信息系统中,以到达既定系统的目标的过程。

  •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 (1)立项阶段
  • (2)开发阶段
  • (3)运维阶段
  • (4)消亡阶段
  • 常用的开发方法:
  • 1、结构化方法

定义: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按顺序完成。

特点:

(1)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

(2)结构化方法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3)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优点:

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

缺点:

(1)开发周期长;

(2)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

(3)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

(4)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 2、原型法

定义: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特点):

(1)实际可行;

(2)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

(3)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原型法(特点):

(1)对用户需求是动态响应、逐步纳入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都是随着对一个工作模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

(2)系统开发计划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

(3)适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开发方法更易被用户接受;

(4)但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类型:

(1)抛弃型原型

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

(2)进化型原型

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系统。

  • 3、面向对象方法
  • 4、敏捷开发

定义:以用户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具体实现方式: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的状态。

原则:

(1)快速迭代;

(2)让测试人员和开发者参与需求讨论;

(3)编写可测试的需求文档;

(4)多沟通,尽量减少文档;

(5)做好产品原型;

(6)及早考虑测试。

  • 诺兰模型(六个阶段):
  • (1)初始期
  • (2)普及期
  • (3)控制期
  • (4)整合期
  • (5)数据管理期
  • (6)成熟期
  • (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六种增长要素:
  • (1)计算机硬软资源

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 (2)应用方式

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 (3)计划控制

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 (4)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

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 (5)领导模式

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 (6)用户意识

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 诺兰模型(总结):

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 信息系统规划(关系处理):
  • (1)是处理好行业/集团规划和企业/公司规划的关系,要在统一技术标准恶化技术规范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做到统筹规划;
  • (2)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坚持行业共性的前提下,尊重企业的个性,做到上下兼顾;
  • (3)是处理好规划制定和执行的关系,加强规划的约束力,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落地。
  • 信息系统规划(满足要求):
  • (1)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能够引领和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 (2)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说明、现状分析评估、信息化目标任务、信息化架构、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 (3)要依据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信息化规划进行考评,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 规划报告内容:
  • 1、现状分析与诊断

现状分析以需求调研的结果为基础,以组织的信息化现状、业务发展为重点,进行业务和信息化现状分析、诊断和梳理。

(1)信息化现状

规划需对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需求调研,如业务应用服务、信息公开和信息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运维、管理和技术的标准规范等情况。

(2)业务发展

规划根据收集的企业业务发展相关材料,并组织开展高层访谈和部门业务访谈,明确未来一定时期本单位的总体发展思路、战略目标任务、主要战略措施和关键业务发展目标等。

(3)业务分析

根据本单位的业务战略和业务目标,结合当前业务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4)差距分析

根据行业/集团信息化总体要求、企业战略、信息化需求以及业务分析结果,分析信息化存在的主要差距,明确规划的关键内容。

  • 2、组织/企业战略描述

以收集的企业战略、高层访谈结果为基础,系统的地分析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未来的业务模式、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并对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

(1)行业变革趋势分析

需收集行业/集团发展趋势相关的材料,并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行业的管控模式、生产方式、协作方式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可能的变革进行分析和梳理。

(2)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需收集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关材料,组织高层访谈,分析行业发展变革对本单位的影响,并明确企业战略对本单位的业务运营、综合管控和指挥决策所带来的影响。

(3)信息化战略影响分析

需分析行业变革、企业战略对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影响,包括信息化的战略定位、信息化的基本能力和基本要求等。

  • 3、信息化战略描述

应以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分析诊断的结果为依据,分析并明确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等。

(1)指导思想

需明确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包括总体思路、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等。

(2)目标任务

需紧扣行业/集团信息化的总体要求、企业战略对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制定清晰明确的信息化战略目标。

(3)技术路线

要依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遵循的技术路线。

  • 4、业务架构

以信息化规划需求调研、现状分析为基础,一般包括方针政策、业务目标、业务组织、业务分类、业务事项、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等,采取从上至下的方式,建立本企业业务架构。

(1)业务建模

需对当前业务要素进行建模和说明。

(2)业务优化

需对业务建模优化内容及过程进行说明和描述。

(3)业务蓝图

需构建和描绘业务未来发展的架构和蓝图。

  • 5、应用架构

以业务架构为依据,对应用体系的结构和相互关系进行说明。应用架构包括应用现状、应用要素和应用体系设计的描述,为创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1)应用现状

应对现有应用系统情况进行描述。

(2)应用要素

应包括对服务域、服务类、服务组件的说明。

(3)应用体系设计

应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规划设计主要业务和相关领域的应用系统。

  • 6、数据架构

通过分析数据资源现状,系统地梳理关键数据要素,并对数据存储、加工、数据集成交换、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总体设计。

(1)数据现状

分析现有数据库及相关关系、数据内容、数据的地理空间分布、数据交换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数据要素

数据要素包括元数据、主数据、数据分类编码、主要交易数据、分析数据等。

(3)数据架构体系设计

主要内容应包括数据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数据加工存储体系、数据集成交换体系、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总体规划设计。

  • 7、技术架构

通过信息技术现状的分析,对基础设施、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等架构进行总体设计。

(1)技术现状

对现有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描述。

(2)架构设计

对机房环境、网络通信、计算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机构进行总体设计,并明确关键的技术要求。

  • 8、治理架构

通过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权责配置、管理机制、运作流程进行梳理分析,编制IT治理架构。

(1)治理架构

主要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IT组织结构治理、IT投资治理、IT项目治理、IT运维治理、IT绩效治理等。

(2)组织架构

应从决策机制、信息化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明确机构和权责的分配。

(3)工作流程

应遵从国际、国家和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制定IT治理所涉及的IT规划、IT建设、IT运维和IT监控等领域的流程,并按流程规范执行。

(4)监控机制

应对IT规划实施、IT资产运行、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IT与业务要求的一致性、资源分配效率、IT服务和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控,并持续改进治理架构。

  • 9、规划实施

确定待建项目以及项目优先级、实施计划、投资预算、保障措施、实施战略等相关内容,并制定分年度的实施计划。

IT战略(ITS)

  • 定义:IT战略是在诊断和评估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争取企业以最合适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
  • 地位:IT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运作战略等一样,是公司的职能战略。
  • 步骤:
  • (1)根据本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 (2)起草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
  • (3)制定信息化目标。
  • (指导纲领)地位作用:它代表着信息技术部门在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业条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证。
  • 内容组成部分1——IT战略的制定:
  • (1)使命

阐述信息技术存在的理由、目的以及在企业中的作用。

  • (2)远景目标

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 (3)中长期目标

远景目标的具体化,即企业未来2-3年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

  • (4)策略路线/战略要点

实现上述中长期目标的路线和途径。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内涵的4个方面开展:即应用、数据、技术和组织。

  • 内容组成部分2——信息技术行动计划:

信息技术行动计划是落实IT战略而制定的中长期的详细行动计划。

  • (1)信息化项目进程

未来2-3年信息化项目的投资进程及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 (2)项目描述和投资分析

每个项目的具体描述和ROI(投资回报率分析)。

  • (3)信息化核心能力发展计划

为实现上述信息化进程,企业应相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计划,同时也会涉及公司的IT资源策略:如外包策略、自主开发等。

  • 意义:
  • (1)确保公司IT的投资支持公司的业务流程优化,进而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
  • (2)确保公司投资的各IT系统的信息架构可以整体集成;
  • (3)确保公司整体的信息架构在经营战略的指导下,应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的变化;
  • (4)避免公司在IT项目上的错误投资和重复投资,保证整体的投资回报。
  • IT战略规划:
  • 概述:

(1)始于对信息技术内外部环境(现状)的分析;

(2)核心是构建IT发展战略(未来状态);

(3)终极任务是搞清现状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实施策略或解决方案(从现状到未来状态的路径)。

  • 核心组成要素:现状分析、战略分析、差距分析和路径分析
  • 步骤:

(1)业务分析

主要内容是理解业务部门的现在与未来,理解业务部门的政策,定义目标和优先权。

(2)评估现行系统

主要检查当前拿到信息技术系统和信息技术体系架构,重点是评估信息系统支持业务部门的程度、信息系统计划是否适合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供应的效能与效率、指出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的潜在业务机会。

(3)识别机会

重点是定义通过信息系统改进业务的机会、消除那些不能够带来投资回报或对业务目标共享较小的信息系统。

(4)选择方案

主要任务是寻找和确定内在一致的机会和方案。

  • 12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