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
目录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组成,掌握必需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
2)掌握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和根际的概念;
3)掌握养分向根表迁移的途径;
4)了解根际的特征;
5)掌握影响养分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第一节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一、灰分(略)
二、必需营养元素
1. 确定必需元素的三个标准
- 不可缺少(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 特定症状(专一性):缺素症状只有在补充这种元素后才会减轻或消失。
- 直接作用(直接性):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而不是改善环境。
2. 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和分类
国际公认17种必需元素及其含量分类
3. 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1、同等重要律: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的数量不论多少,同等重要。
2、不可替代律:每一种必需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相互影响:拮抗(抑制)或协同(促进)
三、有益元素
- 概念:为少数植物必需, 对大多数植物有益
- 种类:
硅(Si )- 可提高禾谷类作物的抗逆性;
硒(Se)- 需硒植物,如黄芪;
钴(Co)-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时必需。
铝(Al) - 铝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 因子综合作用律:作物丰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的结果;
第二节 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
一、土壤的化学有效养分
植物养分的来源:植物主要吸收离子态养分,也能吸收少数的小分子化合物。
土壤的化学有效性:土壤中那些能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无机态养分以及在植物生长期内由有机态释放出来的无机态养分,其中也包括一些有机小分子养分。
二、土壤养分的形态与转化
1.土壤中养分的形态:
(1) 矿物态:存在于土壤矿物中(土壤的“骨骼”)
难于被植物吸收利用
(2) 水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土壤的“血液”)。
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
(3) 交换态(吸附态):吸附在土壤胶体(土壤的“肌肉”)表面,通过解吸附进入土壤溶液中。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但需进行解吸附。
(4) 有机态:存在于土壤有机质(土壤的“经络”)中。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但需转化。
2.土壤中不同形态养分间的转化:
三、土壤养分的强度与容量
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ntensity, I) :指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强度因素是土壤养分供应的主要因子。
土壤养分的容量因素(quantity, Q):指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即不断补充强度因子的库容量。
土壤养分的缓冲因素(缓冲力/缓冲容量):指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能力。它关系着土壤养分供应的速度,反映强度(I)随容量(Q)动态变化的关系。
用ΔQ/ΔI 的比率来表示。 Δ表示单位时间内的变化值。
比率越大,土壤养分的缓冲力就越强。
第三节 养分向根系表面的迁移
一、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土壤中有效养分只有达到根系表面才能为植物吸收,成为实际的有效养分。
生物有效性:
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根际和根表的一些矿质养分和有机养分。
特点:
①在养分形态上,矿质养分以离子态为主,包括小分子有机养分;
②在养分的空间位置上,处于植物根际或生长期内能迁移到根际被植物根系吸收的养分。
二、养分离子向根表的迁移
(一)截获
(1)定义: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2)实质:接触交换
(3)数量:约占1%,远小于植物的需要。
(二)质流
(1)定义: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2)影响因素:蒸腾作用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
(三)扩散
(1)定义: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2)影响因素: 养分离子的性质、土壤质地:沙土>…、土壤温度:高温>低温
三、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因素
1. 土壤溶液的离子浓度
2. 土壤湿度(土壤水分含量)
3. 土壤对阴阳离子的吸附固定
4. 土壤pH
5.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第四节 根系生长与养分有效性(略)
第五节 根际养分的有效性
(一)根际: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不同于土体(bulk soil)的那部分根区土壤。范围小,离根轴表面数毫米之内。
(二)根际效应: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生物的活性,从而产生“根际效应”。“根际效应”反过来又强烈地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