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的一些概念
1. 数据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描述客观事物属性的数、字符以及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且能被计算机程序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二进制)的集合。可以直观理解为计算机加工的原料。
2. 数据元素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描述一个个体,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和处理。(描述一个人,这个人的所有信息就是一个数据元素)
3. 数据项
一个数据元素可由多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数据元素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对于这个人的身高体重的描述即为数据项)
4. 数据对象
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5.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例如有两个数据元素,数据项描述的是身高体重,且都是男性,那么他们属于同一个数据结构;另外一个是女性,他们属于同一个数据对象,但是不属于同一个数据结构。)
同样的数据元素可组成不同的数据结构。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按性别,体重等
不同的数据元素,也可以组成相同的数据结构。对于左边数据对象描述的是身高体重,右边描述的是成绩,但是他们都包含性别数据项,所以可以有相同的数据结构。
关系图如上所示。
二、数据结构的三要素
1.逻辑结构
常见的逻辑结构: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状结构(网状结构)
- 集合结构:各个元素同属于一个集合,无其他关系限制
- 线性结构:数据元素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除了第一个元素,所有元素都有唯一前驱,除了最后一个元素都有唯一后继。
- 树形结构: 元素间关系为一对多。
- 图状结构(网状结构):数据元素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2.数据的运算
针对某种特定的逻辑结构结合实际需求,定义基本运算。(例如,线性结构的增删查改)
3.物理结构(存储结构)
用计算机表示数据结构的逻辑关系,有四种存储结构。
- 顺序存储:把逻辑上相邻的元素存储在物理位置上也相邻的存储单元中,元素间的关系由存储单元的邻接关系来体现。
- 链式存储:逻辑上相邻的元素在物理地址上不相邻,借助指示元素存储地址的指针表示元素箭的逻辑关系。
- 索引存储:在存储信息时,附加建立索引表。索引表中的每项称为索引项,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关键字---地址。
- 散列存储:由元素的关键字直接计算该元素的存储地址,又称哈希存储
注:1. 若采用顺序存储,各个数据元素在物理上必须连续;若采用非顺序存储,则各个数据元素在物理上可以是离散的。
2.数据的存储结构会影响存储空间分配的方便程度
3.数据的存储结构会影响对数据运算的速度(如插入新数据,对于顺序存储来说更复杂)
运算的定义是针对逻辑结构的,指出运算的功能是什么。
运算的实现是针对存储结构的,指出运算的具体操作步骤(硬件实现)。
三、数据类型和抽象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是一个值的集合和定义在此集合上的一组操作的总称。
1).原子类型:值不可在分的数据类型(如定义一个int型数据,他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操作)
2).结构类型:其值可以在再分解为若干成分的数据类型(定义坐标,,也可以计算距离等)
四、算法
有穷性:算法必须在执行有穷步后结束,且每一步都可在有穷时间内完成。
确定性:算法中每条指令必须有确定的含义,且对于相同的输入只能得到相同的输出。
可行性:算法中描述的操作都可以通过已经实现的基本运算执行有限次实现。
输入:一个算法可以由零个或多个输入,这些输入是取自某个特定的对象的集合。
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这些输出是与输入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量。
设计算法的目标
- 正确定:可以正确的解决问题;
- 可读性: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 健壮性:输入非法数据时,算法可以适当地做出反应应对;
- 高效率与低存储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