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PS3的四大战略

转自:天极 http://rss.yesky.com/RSS_redirect.htm?yy=***&toURL=http://game.yesky.com/38/2248538.shtml

  XBOX360已经发售了。正如人们所预料的是,在欧美,它卖得断货;在日本,却是周销量不过500台的惨状。不过既使是事先有所预料,但这样大的反差,也是比尔可能没有想到的。而就在微软给业界带来然大波的同时,索尼娱乐(SCEI)却异常的平静。PS3一点新的影像或游戏的画面也没有,只是索尼某高管在网上承诺"PS3将按计划于2006年春季上市"。索尼是准备静观其变?还是有其他难言之隐?

 善于炒作新技术的索尼,这次也是没有闲着。与对手不同的是,它吹捧的不再仅仅是游戏和机能本身,而是加大了力度吹捧了它的新世代家庭娱乐战略,新的娱乐方式和全新的让人有些吃惊的科技。或许索尼一向如此,虽然每次发售新主机前,我们都能看到大量华丽得不能再华丽的词澡。记得PS一代主机时有巨型的"恐龙";PS2时代我们看到了近乎完美的永濑丽子和7500W多边形那个数据……不得不佩服的是,要比吹牛,索尼绝对在对手之上。而纵观前两次次世代战争,索尼绝对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而它,也非常善于把握用家的心态,从不打无准备之战,也使得它在前两次大胜对手的秘决。

 战略一:佯攻战

 为了打蠃与微软的这场商战,索尼可以说是赌上了家本。索尼集团将全部的宝均压在了蓝光与 PS3上,而PS3也正是利用蓝光技术,与微软的XBOX360决一胜负。但是,至5月16日公布新主机的外壳有一堆看上去很美的数据后,索尼就此偃旗息鼓,任由微软怎么跳,它一概不作声。而且,就算是XBOX360在它的大本营日本发售后,也是完全没有动静。

 索尼想干什么?很明显。只要看看它近期发售的作品就知道,就在XBOX360登陆日本前后。索尼先是宣布"PS2全球销售量突破1亿台",而后 PS2游戏《生化危机4》、《恶魔城》、《旺达与巨像》、《银河游侠》、《合金装备3:SUBSISTENCE》、《深渊传说》等大作群蜂拥而至。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上述几款大作尚未完全消化,《最终幻想12》、《北欧女神传2》、《战国无双2》、《前线任务5》、《王牌空战ZERO》等又一批大作群也即将来袭。连续两波的大作群,作品品质之高,发售日期之密集,数量之众多,确实是历年来罕见的,完全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而这些作品在日本本土发售后,的确对微软起到了牵制作用:XBOX在首周的销售量不过几万台,而第二周XBOX360在日本销售更差,甚至不及 500台(PS2达9万多台),再加上XBOX360超大作《生或死4》延期发售,相当于从侧面帮助索尼的计划得逞。日本游戏店对于XBOX360的期望都被打破,有的店甚至已经开始以特殊方式来促销,于是便有了"18880日元的XBOX360"这场闹剧。而此次发售之惨淡,不如微软XBOX第一代主机发售时在日本的成绩。

 事实证明,PS2在日本本土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缺乏游戏的新主机XBOX360在面前,老得掉牙的PS2依然可以张牙舞爪。对于PS3的缺阵,索尼似乎也并不着争,它――看中了XBOX360的命门之所在:1.缺少重量级游戏;2.人们对PS3的观望而这场战役的背后,其实是为PS3争取更多的时间。

  战略二:心理战

 索尼的保密工作不可谓不好。每次主机发售前,它的新主机的消息总是最少的。每当对手的主机新闻辅天盖地时,它不是针峰面对,而是静静的封住自己的所有消息,以一种以对手相反的姿态应对。很有意思的是,每次都是它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什么?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早在XBOX360发售之前,索尼就曾抨击其是"XBOX1.5,只是一台增加型的XBOX。并不算是真正的次世代主机"。与之巧合的是, XBOX360发售后,由于游戏作品未及时跟上,再加上玩家对XBOX360初期的一些游戏的不满,使得业界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与索尼论调相一致的说法,即XBOX360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好,只是一台增强版的XBOX。甚至还有欧洲游戏网站用XBOX360和高端PC进行画面对比,对比的结果居然还是那台高端PC强些(配置为P4 3.2G+ 1G内存 +GEFORCE 7800GTX)。这不得不让很多玩家失望,这一代的游戏主机,似乎不比上一代有质的飞跃。

 不过,这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才使得更多的玩家把眼光放到了索尼这边:既然XBOX360不能让我们感受到次世代游戏的感觉。那么PS3能否让我们感到惊喜呢?于是乎,更多的玩家选择了观望。而就是这样,索尼依然对PS3的消息封得死死的,一直不放任务讯息出来。似乎它对XBOX360一点不在意的样子―――或者,准备说它对对手是一种骄傲的俯视。

 还好,在最近,索尼某高管终于承认在CES2006的展会上公布PS3的一些消息,而PS3的发售日期也并不会跳票,依旧会按原计划于2006 年春发售。由于现在的日期与发售期非常接近了。再加上目前XBOX360不尽人意的表现,使得越来越多的玩家更多的观注到了PS3―――这也直接导致了 XBOX360在日本的首轮惨败。

  战略三:技术战

 众所周知,蓝光BDDISC目前是最让人观注的存储媒介,单面单层容量即达到了25GB,相当于6倍普通DVD的容量。而搭载了蓝光驱动器的 PS3主机更是绝对的明星。只配备了普通DVD光驱的XBOX360从各方面来看,这一点似乎都不是PS3的对手。在北美,一台蓝光影碟机价格达到了 800美元以上,而如果以399发售的PS3也与之具有相当的功能。800对399,而后者更是一台超强的游戏主机,能不大卖吗?

 这一点,我们似乎看到了上上代次代主机大战世嘉DC的景况。当时性能优异的DC之所以完败给PS2,就是它只是一个配备了普通GDROM(CD 光驱的一种改良版)游戏机罢了,与配备了DVD光驱的PS2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对手。而当时又适逢DVD这种新兴的技术兴起,在普通DVD影碟相售价 700美元以上的情况下,以低于400美元发售的PS2无疑获得了疯抢。仅管有相当多的人只是把它作当DVD影碟机罢了。

 同样情况,以蓝光光驱为基准的PS3主机。光是仅这一个卖点,就足以吸引广大非游戏玩家。而且它还可以支持双屏显示,这一点怕是一般的蓝光影碟机也是不具备的吧?之所以索尼有持无恐,这样泰然处之的对处来势汹汹的微软――正是因为它有这样一张王牌:蓝光。有了蓝光,PS3也就变成了一台高清晰视频播放机。这种游戏机+播放机的战术,索尼本是其"发明者",用起来自然炉火纯青。

 仅管微软看出了自己的软肋,宣布为其后生产的XBOX360装配上HDDVD驱动器来抗衡,不过,就目前来看,XBOX360在前期确实不能抢到太多的便宜。有蓝光这个强力支援,PS3的确让对手头疼。

  战略四:价格战

 说到新游戏主机,就不能不说到价格。这个可以说是对用户影响力较为直观的一个因素,虽然399和449相差不大。便是后者绝对是一个让普通玩家胆寒的价格,不为别的,就是心理上也说不过去。君不见自PS时代以后,游戏主机从未有超过399美元的吗(39800日元)?就算是成本高于450美元的 XBOX360也是远低于成本进行销售。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索尼高明了。

 PS3成本几何?普遍的传闻是PS3的成本远远超出了XBOX360,但是后来某国外知名媒体爆料:以CELL芯片+RSX图形芯片+蓝光驱动器的PS3,成本约在450美元左右,竟然与XBOX360相差无几。但是,PS3在外界给人的印象依然是非常高昂,完全一"奢侈品"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正是索尼的高明之处。

  PS3的成本,或许不是该媒体报的那个数,但是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索尼一直宣传PS3是一个非常贵的游戏机。而其高管也在公开场合承认"PS3和其游戏将非常贵"。这样一来,完全给自己留了两条路线:(1)高价路线(2)低价路线。

 如果采用高价路线,先给用户吃了定心丸的PS3,既使它出来后卖到400美元以上的高价,用户也不会感觉到奇怪。因为先期宣传的就是PS3是一种非常贵的游戏机,它采用的技术远远超过对手。这样会使用户的心态不会发生变化,因为这"都在情理中"。

 不过,笔者个人更倾向于索尼会走第二条线,即低价路线,你想想,如果事先一直宣传的高价高质的商品,真正发售时却是一个让人们感到吃惊的相对低价。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用户心里那层最后的顾忌也会被打消,到时候,想不大卖都难。而反观对手,如果在那时宣布大降价,也未必有效,虽然这不大可能。

 所以说,索尼这招棋不可谓不狠。如果微软冒然宣布降价,无疑着了它的道,被它牵着走,而如果不降价,将面对PS3的疯狂进攻。届时,本次次世代主机大战的天枰将逐渐倒向索尼这边。

 PS3能否成功?

 其实,本来索尼PS3是不会这么早亮相的。看看那1亿台如日中的PS2,和一批批的重量级作品,索尼完全可以暂缓推出PS3实行的计划,而这样推出的PS3也不会缩水到目前的境地。估计正是微软突然宣布XBOX360登场,才使得索尼被迫尽快的拿出PS3。世事难料,更何况是变幻莫测的商战,业界内反败为胜的例子层出不穷,而小鱼吃掉大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PS3尚未出世,就有如此大的改革,而PS3能否再延前代主机辉煌,这一点,只有靠时间来回答我们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