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原理精解【12】

分级聚类

理论

分级聚类的详细说明

1. 定义

分级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又称为层次聚类,是一种通过连续不断地将最为相似的群组两两合并,来构造出一个群组的层级结构的聚类方法。分级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它不依赖于带有正确答案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而是直接在一组数据中找寻某种结构。在分级聚类中,每个群组都是从单一元素开始的,通过不断合并,最终形成一个树状的层次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算法

分级聚类的基本算法过程如下:

  • 初始化:每个数据点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群组。
  • 计算距离:计算每两个群组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这通常基于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度量,如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或皮尔逊相关系数等。
  • 合并群组:选择距离最近(或相似度最高)的两个群组合并成一个新的群组。
  • 重复迭代: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数据点都被合并成一个群组,或者达到某个预设的停止条件(如群组数量达到预设值)。

在分级聚类中,群组之间的距离有多种计算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 最小距离法:群组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个群组中最近的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 最大距离法:群组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个群组中最远的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 平均距离法:群组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个群组中所有数据点对的平均距离。
  • 重心法:群组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个群组的重心(或均值)之间的距离。
3. 计算

以皮尔逊相关系数为例,分级聚类的计算过程可能涉及以下步骤:

  • 读取数据:从文件或数据库中读取待聚类的数据。
  • 计算相关系数: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公式计算每两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
  • 构建距离矩阵:将相关系数转换为距离(或相似度)矩阵,其中每个元素表示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
  • 合并群组:根据距离矩阵,选择距离最近(或相似度最高)的两个群组合并。
  • 更新距离矩阵:合并后,需要重新计算新群组与其他群组之间的距离,并更新距离矩阵。
  • 重复迭代: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4. 例子

假设有以下五个数据点(以二维坐标表示):A(1,2)、B(2,3)、C(8,7)、D(6,5)、E(7,6)。使用分级聚类算法(以最小距离法为例)进行聚类,过程可能如下:

  1. 初始化:每个数据点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群组。
  2. 计算距离:计算每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得到距离矩阵。
  3. 合并群组:选择距离最近的两个点(如A和B)合并成一个新的群组。
  4. 更新距离矩阵:计算新群组(AB)与其他数据点(C、D、E)之间的距离,并更新距离矩阵。
  5. 重复迭代:继续选择距离最近的两个群组合并,直到所有数据点都被合并成一个群组或达到预设的群组数量。
5. 例题

由于例题通常涉及具体的数学运算和详细的步骤,这里提供一个简化的示例问题:

问题:给定一组二维数据点,使用分级聚类算法(以最小距离法)进行聚类,并描述聚类过程。

解答

  1. 读取数据:假设数据点已给出,如前面例子中的A、B、C、D、E。
  2. 计算距离:计算每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并确定哪两个点距离最近。
  3. 合并群组:将距离最近的两个点合并为一个新的群组,并更新群组列表。
  4. 重复迭代:继续计算新群组与其他群组之间的距离,并选择距离最近的两个群组合并,直到所有群组合并为一个或达到预设条件。

皮尔逊相关系数

皮尔逊相似度,在更严谨的学术表述中,通常被称为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一个统计指标。
它的值域为[-1, 1],其中1表示完全正相关,-1表示完全负相关,0表示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皮尔逊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r = ∑ i = 1 n ( x i − x ˉ ) ( y i − y ˉ ) ∑ i = 1 n ( x i − x ˉ ) 2 ∑ i = 1 n ( y i − y ˉ ) 2 r = \frac{\sum_{i=1}^{n} (x_i - \bar{x})(y_i - \bar{y})}{\sqrt{\sum_{i=1}^{n} (x_i - \bar{x})^2} \sqrt{\sum_{i=1}^{n} (y_i - \bar{y})^2}} r=i=1n(xixˉ)2 i=1n(yiyˉ)2 i=1n(xixˉ)(yiyˉ)

其中:

  • n n n 是观测值的数量。
  • x i x_i xi y i y_i yi 分别是两个变量在第 i i i 个观测值上的取值。
  • x ˉ \bar{x} xˉ y ˉ \bar{y} yˉ 分别是 x x x y y y 的平均值(即样本均值)。

计算步骤可以归纳为:

  1. 计算两个变量的平均值。
  2. 计算每个观测值与平均值的差。
  3. 计算这些差的乘积的和。
  4. 计算每个变量差的平方和,并开方得到标准差。
  5. 将步骤3的结果除以步骤4中两个标准差的乘积,得到皮尔逊相关系数。

julia实现

using Statistics
# 定义二叉树节点  
struct TreeNode  
    val :: Vector{Float64}
    left  :: Union{TreeNode, Nothing}  
    right :: Union{TreeNode, Nothing}  
  
    function TreeNode(value, left=nothing, right=nothing)  
        new(value, left, right)  
    end  
end  
  
function addLeftNode(a,b,parent_node)
    parent_node.left=TreeNode((a,b))
end
function addRightNode(a,b,parent_node)
    parent_node.right=TreeNode((a,b))
end


#计算两个变量的平均值
function getMean(a,b)   
    return mean.([a,b])
end

#计算每个观测值与平均值的差
function getCha(a,b,mean_a,mean_b)  
    return (a.-mean_a,b.-mean_b)
end

#计算这些差的乘积的和
function getChaSum(cha_a,cha_b)
    return sum(cha_a.*cha_b)
end

# 计算每个变量差的平方和,并开方得到标准差
function getChaSumSqrt(cha_a,cha_b)
    return (sqrt(sum(cha_a.^2)),sqrt(sum(cha_b.^2)))
end

#得到皮尔逊相关系数
function getR(a,b)
    mean_a,mean_b=getMean(a,b)
    cha_a,cha_b=getCha(a,b,mean_a,mean_b)
    cha_sum=getChaSum(cha_a,cha_b)
    Cha_a_sumsqrt,Cha_b_sumsqrt=getChaSumSqrt(cha_a,cha_b)
    return cha_sum/(Cha_a_sumsqrt*Cha_b_sumsqrt)
end 

lst::Vector{Vector{Float64}}=[[20.,15.,124.],[73.,26.,71.],[99.,69.,132.],[33.,111.,128.],[241.,8.,71.],[19.,109.,41.]]

function getBestR(lst::Vector{Vector{Float64}})::Int64
    ab_r_lst=[(lst[1],b,1.0-abs(getR(lst[1],b))) for b in lst[2:end]]
    min_r=ab_r_lst[1][3]
    min_b_i=1
    for i in 1:length(ab_r_lst)
        d=ab_r_lst[i] 
        if min_r > d[3]
            min_r= d[3]
            min_b_i= i
        end
    end
    return min_b_i+1
end

function groupNode(lst::Vector{Vector{Float64}},root_node::TreeNode)
    if length(lst)==1
        return root_node
    end
    min_b_i=getBestR(lst)
    right_node=root_node
    left_node=TreeNode(lst[min_b_i],nothing,nothing)
    root_node_value=((left_node.val).+right_node.val)/2.0
    root_node=TreeNode(root_node_value,left_node,right_node) 
    deleteat!(lst,min_b_i)
    deleteat!(lst,1)
    pushfirst!(lst,root_node_value)
    groupNode(lst,root_node)
end


function levelOrder(root::TreeNode)  
    if isnothing(root)  
        return []  
    end  
  
    # 使用 Vector 模拟队列  
    queue = [root]  
    result = []  
  
    while !isempty(queue)  
        # 当前层的节点数  
        level_size = length(queue)  
        # 当前层的值列表  
        level_values = []  
  
        for _ in 1:level_size  
            # 弹出队列的前端节点  
            node::TreeNode = popfirst!(queue)  # 注意:popfirst! 会移除并返回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push!(level_values, node.val)  
  
            # 如果左子节点存在,加入队列  
            if !isnothing(node.left)  
                push!(queue, node.left)  
            end  
  
            # 如果右子节点存在,加入队列  
            if !isnothing(node.right)  
                push!(queue, node.right)  
            end  
        end  
  
        # 将当前层的值列表添加到结果中  
        push!(result, level_values)  
    end  
  
    return result  
end

root=groupNode(lst,TreeNode(lst[1],nothing,nothing))
result = levelOrder(root)  
println(result)
Any[Any[[139.40625, 49.625, 85.0625]], Any[[241.0, 8.0, 71.0], [37.8125, 91.25, 99.125]], Any[[33.0, 111.0, 128.0], [42.625, 71.5, 70.25]], Any[[19.0, 109.0, 41.0], [66.25, 34.0, 99.5]], Any[[73.0, 26.0, 71.0], [59.5, 42.0, 128.0]], Any[[99.0, 69.0, 132.0], [20.0, 15.0, 124.0]]] 
 *  Terminal will be reused by tasks, press any key to close it. 

参考文献

1.文心一言

  • 8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