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网型储能(Grid-Forming Energy Storage, GFM)和跟网型储能(Grid-Following Energy Storage, GFL)是两种不同的储能系统控制模式,它们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功能以及适用场景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工作原理
-
构网型储能:通过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主动为电网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它能够在电网不存在或不稳定的情况下,独立地为负载提供稳定的电力。构网型储能系统本质上是电压源,能够内部设定电压参数,输出稳定的电压与频率。
-
跟网型储能:依赖于电网的电压和频率来运行,通过锁相环(PLL)技术与电网同步。跟网型储能系统本质上是电流源,自身无法提供电压与频率的支撑,必须依赖电网的电压和频率。
功能特性
-
构网型储能:具备毫秒级的快速响应能力,能够实时感知电网状态,预测并响应电网需求,实现储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它可以在并网和离网模式下灵活运行,能够同时扮演电流源、电压源的双重角色。
-
跟网型储能:主要功能是补充电网的瞬时功率需求,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在电网稳定性较好的区域应用广泛,但在电网稳定性较差或需要独立运行的场景下,其功能受限。
电源属性
- 跟网型储能:本质上是一个电流源,其工作依赖于电网的电压和频率信号。它通过锁相环(PLL)跟踪并网点(PCC)的相位信息,从而实现与电网的同步。
- 构网型储能:本质上是一个电压源,能够内部设定电压参数,并输出稳定的电压与频率,不依赖外部电网的信号。
控制方式
- 跟网型储能:主要控制交流侧电流,跟随电网的频率和电压变化进行调节。这种模式下,储能系统无法独立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必须在电网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工作。
- 构网型储能:采用类似于同步发电机的功率同步策略,不需要借助锁相环即可实现同步。它可以为主动形成一个局部电网或微电网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持。
应用场景
-
构网型储能:适用于新能源比重较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尤其是在电网稳定性较差的地区。它能够有效平抑风光发电的波动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比例和电网的稳定性。
-
跟网型储能:适用于电网稳定性较好、不需要额外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大型城市电网中,由于电网结构完善、稳定性高,跟网型储能系统可以有效地补充电网负荷,提高供电可靠性。
稳定性和可靠性
- 跟网型储能:在弱电网中可能存在稳定性问题,因为它的性能高度依赖于电网的稳定性。
- 构网型储能:能够在弱电网中提供稳定的频率支持,有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成本和复杂性
- 跟网型储能:通常成本较低,技术相对成熟,但可能不具备构网型储能那样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 构网型储能:由于需要更复杂的控制算法和技术,成本较高,但能提供更强的电网支撑能力。
构网型是“主动创造电网”,跟网型是“被动适应电网”。
构网型储能如同“心脏”,自主维持生命体征(电压/频率);
跟网型储能如同“四肢”,执行具体动作(功率调节)。
两者协同,方能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