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 礼崩乐坏 " 过程
1、封建制
周朝 的 社会制度 是 " 封建制 " , 具体就是 分封 和 建国 ;
周天子 将 土地 分封给 自己的亲戚 和 功臣 , 建立 " 诸侯国 " , 这些人就是 诸侯 , 诸侯的 嫡长子 仍然是 诸侯 ;
诸侯 将 土地 再次 向下分封 给 亲戚 和 功臣 , 也就是 卿大夫 , 这些家族的继承人也是 嫡长子 ;
2、封建贵族关系网
周天子 分封 诸侯国 , 周天子 是 大宗 , 诸侯 是 小宗 ;
诸侯 内部 , 诸侯 分封 卿大夫 , 诸侯 是 大宗 , 卿大夫 是 小宗 ;
全天下的所有贵族 , 以周天子为首 , 诸侯卿大夫等人 , 不是有 " 血缘关系 " , 就是有 " 姻亲关系 " , 整个 天下 通过 " 封建制 " 编织成了 一张大网 ;
3、管理工具 - 礼法
在 这张 宗法 关系网 中 , 国家政治 , 就是 通过 宗法 管理 这些 亲属 , 管理的工具 就是 " 礼 " ;
每个人 都在 宗族关系网中 , 按照 礼制 要求 , 履行 自己的 责任 , 不要有非分之想 ;
4、社会发展
这种社会中 , 没有普通人什么事 , 但是 随着 社会的发展 ,
- 个人生产力提升 ,
- 个人认知提升 ,
如 : 冶铁技术的发展 , 使得 生产力 提升 , 物质开始丰富 , 各地豪强开始崛起 , 实力 逐渐 追上 贵族 ;
贵族失去了实力的优势 , 礼 的 约束 就越来越弱 , 最终 贵族 无法压制下面的 大家族 , 被下面的人篡权了 ; 典型的就是 三家分晋 , 田氏代齐 ;
5、礼崩乐坏
篡权 上来 成为贵族 的人 不是 你 周天子的 亲属 , 也不是 贵族 封建 关系网 中的一员 , 你的 " 礼法 " 管不到我 ;
篡权上来的人 , 任人唯贤 , 进行变法 , 厉兵秣马 , 不承认 周礼 , 对 周天子 没有丝毫 敬畏之心 , 礼 无法约束这些人 ,
导致 " 礼崩乐坏 " ;
阶级固化 的 社会 , 随着 生产力 的发展 , 随着 知识的 传播 , 固化的 阶级 会产生崩溃 ;
二、晋国 " 礼崩乐坏 " 过程
1、晋国统治者宗族内斗
在 春秋末期 , 晋国 的 政治秩序 , 也就是 贵族关系网 , 以及对应的礼法 , 首先被 破坏 ;
晋国 的 统治者 宗族内部 , 发生了 篡权 的问题 , 同宗叔伯 死走逃亡 , 几乎没人了 , 宗族 实力大降 , 人口凋零 ;
2、分封功臣
最终 篡权 上位 的 晋国国君 , 独揽大权 后 , 非常忌惮 同宗 的亲戚们 ,
- 不再 " 论资排辈 " 按照 礼法 对 亲戚 进行 分封 ,
- 而是 " 尊贤尚功 " 根据 能力和功劳 分封 下面分封的贵族 ;
他没有 将 土地 分封给 亲戚 , 而是 分封给了 功臣们 ;
此时 的 晋国 国内 的 贵族 , 没有 血缘关系 , 也没有亲属关系 , 使用 礼法 是 无法约束他们的 ;
3、政出多门
晋国 国君 分封了 八个贵族 , 由于 礼 无法约束这八个家族 , 就导致 国君的命令 , 无法传达给 这些 贵族 的领地中 ;
这些 贵族 领地 中 的政令 , 都是由 八个 贵族 自己发出的 , 这是 " 政出多门 " 的典故由来 ;
4、贵族内斗
这 八家之间 经过了 各种斗争 , 只剩下 智 韩 赵 魏 四个家族 ;
智 韩 赵 魏 四家 , 只是 名义上 听从 晋国国君 的 号令 , 实际上 已经是 听调不听宣 了 , 这在之后的朝代 , 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 一个地方的 军政大权 不可能 同时被一个人掌控 , 即使出现这种情况 , 家属必须全部都在京城 ;
5、封建制弊端
分封建国 的 封建制度 中 , 分封的贵族 , 必须 是有 血缘关系的 亲戚 ,
并且 配合 相关 礼法 管理 ;
如果不是亲戚 , 必须使用 中央集权郡县制 进行管理 ,
绝对不能 将 军政大权 都给一个人管理 ,
这也是 春秋战国 时期 变法的主要内容 ;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functional"
int main() {
// 控制台暂停 , 按任意键继续向后执行
system("pause");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