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效能度量框架解读

本文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任晶磊撰写,介绍了研发效能度量框架E3CI,包括Effectiveness、Efficiency、Excellence和Improvement。该框架强调对研发效能的共识、认知和改进,通过度量、分析、回顾和改进的MARI循环实现效能提升。文章还探讨了研发效能的五个认知域和度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本文共计1100字,建议阅读时间:2-3分钟。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

1、研发效能度量框架有哪些构成?

2、对研发效能度量框架进行拆分解读

3、研发效能度量基础设施建设改怎么做

作者简介:

任晶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曾在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软件系统、软件工程领域从事多年前沿研究,多篇论文发表在FSE、OSDI等顶尖国际学术会议上;积极贡献开源社区,代码被多个用户广泛的开源项目所使用;亦参与过微软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现为硅谷科技公司Merico创始人和CEO,专注于研发程序代码库分析技术,测量程序员对软件开发活动的贡献,服务于全球企业的软件工程管理和人才管理。

软件研发效能度量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对目标的共识、对现状的认知和从现状到目标的路径。它们可以分别用三个“E”、“C”(cognition,认知)和“I”(improvment,改进)来代表,共同构成E3CI

软件研发效能度量框架,如下图。

图1:软件研发效能度量框架

2. 框架解读

DevOps研发效能度量是通过对研发团队在采用DevOps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进行量化和评估,来衡量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DevOps研发效能度量指标。 1. 缺陷率:衡量开发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引入的缺陷数量和质量,可以通过统计每个版本或每个周期内的缺陷数来计算。较低的缺陷率表示团队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质量。 2. 代码提交频率:衡量团队在相同时间内提交的代码数量。较高的提交频率可能表示团队正在持续交付新功能和修复问题。 3. 开发周期:衡量从需求到产品交付的时间。较短的开发周期意味着团队能够更快地将新功能推向市场。 4. 自动化比例:衡量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实施自动化的程度。自动化包括自动化测试、自动化部署等。较高的自动化比例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5. 故障恢复时间:衡量团队在发生故障时恢复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时间。较短的故障恢复时间表示团队具备快速问题排查和修复的能力。 6. 团队合作度:衡量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程度。可以通过观察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评估。 7. 反馈时间:衡量团队在接收到用户需求或反馈后,提供相应反馈的时间。较短的反馈时间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团队了解其在DevOps实施中的效果,并确定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以提高研发效能和团队整体绩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