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在效能度量中,如果错误选择一些指标或过于重视某几个指标,会导致团队的走偏,虽然可能某方面提升了,但另外一些其他方面又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呢?
A:我的观点是令人沮丧的:这种情况无法避免,没有一劳永逸,我们将持续地度量→改进→再度量→再改进。不过,这也符合精益思想中的持续改进理念,是效能工作的常态。
首先,我们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团队接受外部任务→进行处理→并向外输出,这整个过程形成一个闭环,我们可以称之为“系统”。系统具备在受外界影响下的自适应能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且其运行过程是客观的,无论如何调节和变化,存在即合理,都不能评价是好是坏。
其次,我们说的度量指标,则是客观反映团队运行状况的的一面镜子,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汽车上的仪表盘,提供给驾驶员一组结构化信息,辅助其判断当下处境并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
所以,高亮一组指标,以提醒团队在某些方面存在症状(属于主观判断),这个动作相当于对系统施加了一个外力,团队必然会对该动作做出反应。但问题是,你观察到的症状,只是系统局部的一个表面现象,任何试图解决局部表象的行为,最终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于是,团队为了消除症状做出努力,使系统进入了新的平衡状态,但消除症状的背后是整个系统做出了调整,调整的过程中不免会做出一些局部的牺牲。旧问题的确是不存在了,但根因没解决,按下葫芦又起了瓢,新问题还是会不断冒出来。
解决办法是:
- 分析整个系统,并找到症状背后的问题根因。
- 对系统中施加尽可能小的力,观察问题的「根因缓解」和「副作用产生」的情况,再施加更多的力,再观察,反复进行。
- 不要试图彻底解决问题,差不多就可以了,尤其当发现新问题冒头就务必适可而止,避免次要矛盾酝酿成为主要矛盾。
最后,推荐大家一本关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书《你的灯亮着吗》,相信你能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篇内容来自由思码逸联合各效能专家共同出品的《研发效能100问》,点击可下载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