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貌特色、丰富地理知识体系”——人教版高二地理地貌主题复习大单元教学设计

挖掘地貌特色、丰富地理知识体系”——人教版高二地理地貌主题复习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重申地貌的定义: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它是由地质、气候和地球表面的内外力相互作用所塑造的。

2.复习地貌的分类:根据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演化过程,可将其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等几种主要类型。

3. 提高学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能力,并理解其形成与演化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1.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观察,理解这些作用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多样地貌。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主要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2. 学会识别和描述不同地貌类型。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第一课时:地貌的概念与分类

一、教学内容

1.复习地貌的基本概念。

2.介绍地貌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教学过程

导入

1. 复习地貌的基本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它是由地质作用、气候因素以及地球表面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所共同塑造和改变的。这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气候因素则涉及风化、侵蚀、沉积和蒸发等过程,而地球表面的内、外力则包括重力、水流、风力等自然力量。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地球表面环境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那么,你们能列举出地球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吗?请你们尝试回忆并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这些地貌类型不仅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观察到的,如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还应该包括一些更加微小和隐蔽的地貌特征,如丘陵、平原、火山、冰川等。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大家对地貌学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复习地球主要地貌类型

1.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地面较平坦,地势高缓、崎岖的陆地。高原的形成一般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如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

2. 山地:地表相对海平面高度在500米以上、高度差较大的地形,通常由多个山脉组成。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如侵蚀、风化等)所致,比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3. 丘陵:起伏不平的山丘地貌,包括起伏的山丘、小山和小山丘等。丘陵的形成通常与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有关,如中国的太行山区、黄土高原。

4. 平原:相对海平面高度较低,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常见于海滨、大河流域、内陆湖泊等处。平原的形成多与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风沙作用有关,如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

5. 盆地:海拔较低,四周地势较高,呈盆形的地形。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下沉和外界的侵蚀导致的,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天山南北沿线盆地。

6. 海岸地区:陆地与海洋相接触的部分,通常分为大陆架、近海、沿海平原和海岸山地等。海岸地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洋、风力、海浪、潮汐和陆地内部的构造作用所致,如中国的东海平原、珠江三角洲。

(三)课堂练习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一系列地貌图片,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平原、丘陵、火山、冰川等不同类型的地貌。

学生根据图片,尝试识别出每张图片所代表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每张地貌图片,讨论并描述其特点,包括地貌的外观、分布区域等。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对每个地貌类型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其特点。

教师针对每种地貌类型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加深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同时,强调每种地貌类型的外观特征、分布区域,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随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地貌类型,撰写一篇介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学生需要描述所选地貌类型的特点,并提供相关实例。

第二课时: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原因

一、教学内容

1.探讨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2.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原因。

(一)复习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地貌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学生回顾地貌的重要性,学生分享对地貌概念与分类的复习,教师引导讨论地貌的进一步学习。

回顾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原因

(1)高原的形成与演化原因: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高原通常形成于地壳的抬升运动,长期的侵蚀作用则使得高原的地形变得相对平坦,同时保留了一些侵蚀形成的谷地和峡谷。

(2)山地的形成与演化原因: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如侵蚀、风化等。山地主要是由地壳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抬升形成的,而后期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则在山地上形成了各种陡峭的地形和丰富的地貌景观。

(3)丘陵的形成与演化原因:地表风化作用、水流侵蚀、山区滑坡等。丘陵地形通常是由地表岩石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共同形成的,这些作用导致了地表的破碎和起伏。

(4)平原的形成与演化原因: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风沙作用。平原地貌主要是在沉积物积累和压实的过程中形成的,冰川作用和风沙作用也能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平原地貌。

(5)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原因:地壳下沉和外界侵蚀。盆地是由于地壳的下沉作用形成的低洼地区,而外界的侵蚀作用则可能导致盆地的边缘地形变得陡峭。

(5)海岸地区的形成与演化原因:海洋、风力、海浪、潮汐和陆地内部的构造作用。海岸地区的地貌是由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风力、海浪、潮汐等自然力量塑造的,同时也受到陆地内部构造运动的影响。

通过回顾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原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 展示一系列地貌图片,让学生尝试识别并阐述其形成与演化的原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系列地貌图片,如山脉、峡谷、沙漠、海岸线等。展示图片的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与演化原因。例如,展示一座山脉的图片,教师可以问:“这座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还是其他原因?”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中的地形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提供点评和指导。

在学生尝试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探讨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巡回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并提供点评和指导。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有兴趣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找到的地貌图片,并分享其形成与演化的原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又能让其他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地貌知识,拓宽视野。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貌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在识别和描述地貌类型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从而加深对地貌形成与演化原因的理解。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共演讲能力,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课堂小结

总结两个课时复习的内容,强调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与演化原因:

师:在这两节课中,我们首先探讨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即地球表面的自然地形和地貌特征的总称。我们了解到地貌是由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接着,我们详细介绍了地貌的分类,包括剥蚀地貌、堆积地貌、构造地貌和气候地貌等。每一类地貌都有其独特的形成与演化原因,例如剥蚀地貌是由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等作用逐渐破坏、侵蚀、磨损所形成的;堆积地貌则是由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逐渐堆积、沉积所形成的;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气候地貌则是由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影响形成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与演化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学生加深了对地貌类型的理解和记忆,能够对地貌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理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