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知识要点--考试酷

逻辑知识要点填空:分成三部分:形式逻辑(10-15题)包括:性质,模态,三段论,联选假言;论证逻辑(10-15题):削弱、加强、解释、归纳、结论、类比、评价;数学和综合推理(5-8题):比例,集合,不等式,概率,排列组合、配对。
一、性质
1.真假推理:
(1)方法:
第一步:找关系:先找<FILL.TAG>矛盾</FILL.TAG>关系,后找<FILL.TAG>包含</FILL.TAG>关系,再找“两个<FILL.TAG>所有</FILL.TAG>”“两个<FILL.TAG>有的</FILL.TAG>”,最后假设,从出现最多的元素入手。
第二步:定其余:矛盾关系必有<FILL.TAG>一真一假</FILL.TAG>。
(2)题干:
① 只有一真/一假,其余为<FILL.TAG>假</FILL.TAG>/<FILL.TAG>真</FILL.TAG>。
② 两真两假,其余为一真一假,运用<FILL.TAG>假设</FILL.TAG>法。或者记住规律:其余有两种结构:①a和a或b,则a为假,a或b为真。②a和a且b,则a为真,a且b为假。(解析:1、a和a或b,假设a为真,a或b一真全真,也为真,不符合“一真一假”,假设a为假,a或b可为真。2、假设a且b为真,则a也为真,不符合“一真一假”。)
2.矛盾关系/推理(必有一真一假):
定义矛盾关系的前提:<FILL.TAG>A</FILL.TAG>主体相同,<FILL.TAG>B</FILL.TAG>话题一致。
“所有A都是B”矛盾为<FILL.TAG>有的A不是B</FILL.TAG>。(矛盾为:并非所有的A是B,去掉“并非”,所有变有的,肯定变否定,有的A不是B)
“所有A都不是B”矛盾为<FILL.TAG>有的A是B</FILL.TAG>。
3.包含关系/推理:
“所有A都是B”包含为<FILL.TAG>有的A是B</FILL.TAG>。
“所有A都不是B”包含为<FILL.TAG>有的A不是B</FILL.TAG>。
4.反对关系/推理:
上反对关系:“所有A是B”反对为<FILL.TAG>所有A不是B</FILL.TAG>。
下反对关系:“有的A是B”反对为<FILL.TAG>有的A不是B</FILL.TAG>。
口诀:两个所有,必有一<FILL.TAG>假</FILL.TAG>。两个有的,必有一<FILL.TAG>真</FILL.TAG>,另一个真假不定。
秒杀:题干出现两个“有的”且为反对关系:(1)如果其余为否定表述,答案为所有都<FILL.TAG>是</FILL.TAG>;(2)如果其余为肯定表述,答案为所有都<FILL.TAG>不是</FILL.TAG>。
记忆技巧:考两个所有时,设问/题干只会提及“只有一个为<FILL.TAG>假</FILL.TAG>”,可推其余为真,若“只有一真”是无法继续做题,因为一真可以在反对关系或其余中存在,故可联系设问/题干联系记忆反对关系特性口诀。考两个有的时,设问/题干只会提及“只有一个为<FILL.TAG>真</FILL.TAG>”。
5.等价关系/推理:
有的A是B=有的<FILL.TAG>B</FILL.TAG>是<FILL.TAG>A</FILL.TAG>;所有A都不是B=所有<FILL.TAG>B</FILL.TAG>都不是<FILL.TAG>A</FILL.TAG>
6.否定“有的”,需转换为:<FILL.TAG>所有</FILL.TAG>否定,如:没有一个女生喜欢数学,转换为:所有女生都不喜欢数学。

二、模态
1.逻辑转换:
不一定不=<FILL.TAG>可能</FILL.TAG>。(技巧:去掉“不”,“一定”变“可能”,“不”否定变肯定(转移否定词法))
不一定=未必=<FILL.TAG>可能不</FILL.TAG>。
2.语文转换:
一定=必然=<FILL.TAG>不可能不</FILL.TAG>。
一定不=必然不=<FILL.TAG>不可能</FILL.TAG>。
3.口诀:第一步:去掉“<FILL.TAG>不</FILL.TAG>”;第二步:“不”后面的:所有变<FILL.TAG>有的</FILL.TAG>,有的变<FILL.TAG>所有</FILL.TAG>,肯定变<FILL.TAG>否定</FILL.TAG>,否定变<FILL.TAG>肯定</FILL.TAG>,可能变<FILL.TAG>必然</FILL.TAG>,必然变<FILL.TAG>可能</FILL.TAG>。
(1)所有不可能,变的是“不”后面的话,前面“<FILL.TAG>所有</FILL.TAG>”不变。
(2)X不都会Y=不是所有<FILL.TAG>X</FILL.TAG>会<FILL.TAG>Y</FILL.TAG>,如鸟不都会飞=不是所有的鸟会飞;并非鸟不都会飞=并非不是所有的鸟会飞=所有的鸟会飞(注意:并非都不是,就不能直接消去)
(3)只有“并非”和“不是”中间没有别的词的时候,才能直接把这两个双重否定=肯定,如果中间隔了别的词,就要分开,把并非看成是否定了整个句子,即先把后面的句子翻译,再翻译并非。
(4)题干提及“反驳X观点”,可转换为:<FILL.TAG>并非</FILL.TAG>X观点,然后使用口诀去掉否定词。

三、三段论
1.三段论:(1)必然包含三个概率,每个出现两次;(2)中项至少<FILL.TAG>周延</FILL.TAG>一次;(3)特推特,否推否,两特两否无结论。(难点:周延范围不好却确定,如:“所有A”和“不是A”中的“A”是周延;“有的A”和“是A”中的“A”不周延)(了解)
2.隐含三段论:是一种常见题型,常用假设题的形式出现,是在使用<FILL.TAG>串联</FILL.TAG>规则时,少了某个前提条件,要求补充。常用命题形式如下:(1)①A→B;②(<FILL.TAG>有的</FILL.TAG>)<FILL.TAG>C</FILL.TAG>→<FILL.TAG>A</FILL.TAG>(串联可得:(有的)C→A→B);结论:(有的)C→B;(2)①A→非B;②(<FILL.TAG>有的</FILL.TAG>)<FILL.TAG>C</FILL.TAG>→<FILL.TAG>A</FILL.TAG>;结论:(有的)C→非B(此方法:不需要考虑周延,第一步:符号化;第二步:写成命题形式;第三步:运用串联补充前提。)
3.补前提:
第一步:特推特,否推否,两特两否无结论。如:前提1:有的A是B;结论:有的A不是C。推前提2:<FILL.TAG>所有</FILL.TAG>X<FILL.TAG>不是</FILL.TAG>X。
第二步:概念现两次。得:有两种情况。推前提2:所有<FILL.TAG>B</FILL.TAG>不是<FILL.TAG>C</FILL.TAG>或者所有<FILL.TAG>C</FILL.TAG>不是<FILL.TAG>B</FILL.TAG>。
第三步:中项要周延。周延为“<FILL.TAG>所有</FILL.TAG>”,得:所有<FILL.TAG>B</FILL.TAG>不是<FILL.TAG>C</FILL.TAG>。

四、联言
1.联言命题常见表达形式:A且B、即A又B、<FILL.TAG>虽然</FILL.TAG>A但是B、A交B、A也B、<FILL.TAG>一边</FILL.TAG>A一边B、<FILL.TAG>不仅</FILL.TAG>A而且B。
2.联言命题真假判定:<FILL.TAG>全真才真,一假则假</FILL.TAG>。
3.前提1:A且B为假;前提2:<FILL.TAG>A为真</FILL.TAG>。结论:B为假。

五、选言
1.相容选言常见表达式:A或B、可能A可能B、<FILL.TAG>也许</FILL.TAG>A也许B、A和B<FILL.TAG>至少</FILL.TAG>一个、<FILL.TAG>不是</FILL.TAG>A就是B。
2.相容选言真假判定:<FILL.TAG>一真则真,全假才假</FILL.TAG>。
3.相容选言推结论:口诀<FILL.TAG>否一则肯一</FILL.TAG>(将或关系转换为推出关系):A或B为真,则非<FILL.TAG>A</FILL.TAG>→<FILL.TAG>B</FILL.TAG>,非<FILL.TAG>B</FILL.TAG>→<FILL.TAG>A</FILL.TAG>。如:前提1:A或B为真;前提2:A为假。推结论:<FILL.TAG>B</FILL.TAG>为真。(题干出现“或者”,大概率考否一则肯一)
4.相容选言必考模型:A与B,不可兼得。等价于:否A<FILL.TAG>或</FILL.TAG>否B。等价于:如果A,则<FILL.TAG>否B</FILL.TAG>。
5.不相容选言常见表达式:<FILL.TAG>要么</FILL.TAG>A要么B、A与B必居其一、A与B争冠军。
6.不相容选言真假判定:恰有一<FILL.TAG>真</FILL.TAG>才<FILL.TAG>真</FILL.TAG>,全<FILL.TAG>真</FILL.TAG>全<FILL.TAG>假</FILL.TAG>才假。如:要么A和B中有人不上车=要么(非A或非B)
7.不相容选言推出相容选言:“要么A要么B”为真,推出:“A<FILL.TAG>或</FILL.TAG>B”为真。
8.联言、选言真值表:①A真B真,得:A且B<FILL.TAG>真</FILL.TAG>,A或B<FILL.TAG>真</FILL.TAG>,A要么B<FILL.TAG>假</FILL.TAG>;②A真B假,得:A且B<FILL.TAG>假</FILL.TAG>,A或B<FILL.TAG>真</FILL.TAG>,A要么B<FILL.TAG>真</FILL.TAG>;③A假B真,得:A且B<FILL.TAG>假</FILL.TAG>,A或B为<FILL.TAG>真</FILL.TAG>,A要么B为<FILL.TAG>真</FILL.TAG>;④A假B假,得:A且B<FILL.TAG>假</FILL.TAG>,A或B<FILL.TAG>假</FILL.TAG>,A要么B<FILL.TAG>假</FILL.TAG>。
9.摩根定理:非(A或B)=<FILL.TAG>非A且非B</FILL.TAG>;非(A且B)=<FILL.TAG>非A或非B</FILL.TAG>。
10.两难推理:(1)A→B,非A→B,所以<FILL.TAG>B</FILL.TAG>真(无论是否有A,都B)。(2)A→非B=B→非A,A→B=非B→非A,所以非A(无论是否有B,都非A)(归谬法:A→B→非A,所以必有非A)。(3)A→C,B→D,得:A或B→<FILL.TAG>C</FILL.TAG>或<FILL.TAG>D</FILL.TAG>;得:A且B→<FILL.TAG>C</FILL.TAG>且<FILL.TAG>D</FILL.TAG>。

六、假言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常见形式:(1)如果A,<FILL.TAG>那么</FILL.TAG>B;(2)只要/倘若A,<FILL.TAG>就</FILL.TAG>B;(3)若A,<FILL.TAG>则</FILL.TAG>B。(4)要想A,必须<FILL.TAG>先</FILL.TAG>B。(5)凡是A,<FILL.TAG>都</FILL.TAG>B。(6)A离<FILL.TAG>不</FILL.TAG>开B。(7)A是B的<FILL.TAG>充分</FILL.TAG>条件。如A,是因为B=<FILL.TAG>A</FILL.TAG>→<FILL.TAG>B</FILL.TAG>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统一公式化为:<FILL.TAG>A</FILL.TAG>→<FILL.TAG>B</FILL.TAG>。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常见形式:(1)只有A,<FILL.TAG>才</FILL.TAG>B;(2)A,才B。(3)A是B的基础/<FILL.TAG>前提</FILL.TAG>必不可少的/必须的。(4)除非A,<FILL.TAG>否则不</FILL.TAG>B。(5)A是B的<FILL.TAG>必要</FILL.TAG>条件。(联想:房子与地基的关系,如地基是房子的基础,有房子→有地基)
(1)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统一公式化为:<FILL.TAG>B</FILL.TAG>→<FILL.TAG>A</FILL.TAG>。
(2)充分和必要条件的本质区别:(1)充分条件:<FILL.TAG>有它就</FILL.TAG>行。(2)必要条件:<FILL.TAG>没它不</FILL.TAG>行。
3.特殊假言命题化简:
(1)除非A,否则B,除非双重否定表肯定,可以去掉。化简为:A<FILL.TAG>否</FILL.TAG>,则B。得:非A→B。得:A<FILL.TAG>或</FILL.TAG>B。(除非A,否则B,公式化为非B→A=非A→B=A或B)(联想:除非有地基,否则没房子,<FILL.TAG>房子</FILL.TAG>→<FILL.TAG>地基</FILL.TAG>)(除非A,否则B=除非A,B=A,否则B)
(2)除非A,才B,化简为:<FILL.TAG>A</FILL.TAG>,才B。
(3)B,除非A,还原为:<FILL.TAG>否则</FILL.TAG>B,除非A,转换为:除非A,否则B,化简为:A,否B。得:非A→B。得:A或B。
4.假言公式化转换:
(1)A→B的等价命题:(1)逆否命题为:<FILL.TAG>非B</FILL.TAG>→<FILL.TAG>非A</FILL.TAG>。(2)<FILL.TAG>非A或B</FILL.TAG>。(推导:A→B的等价命题:非B→非A,当B或非A为真,推理为真)
(2)A→B的矛盾命题:<FILL.TAG>A且非B</FILL.TAG>。
(3)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FILL.TAG>真</FILL.TAG>。(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4)假言命题推理:
①逆否等价推理:否后则<FILL.TAG>否前</FILL.TAG>;肯前则<FILL.TAG>肯后</FILL.TAG>;否前、否后<FILL.TAG>无</FILL.TAG>结论。
②连锁推理:A→B,B→C,可得A→B→C,得:<FILL.TAG>A</FILL.TAG>→<FILL.TAG>C</FILL.TAG>。
(5)假言公式汇总:
① “A→B”等价于:非B→非A;等价于:<FILL.TAG>非A或B</FILL.TAG>。
② “A→B”矛盾:<FILL.TAG>A且非B</FILL.TAG>。
(6)假言矛盾汇总:
①连锁矛盾:前提1:如果A,那么B且C;前提2:如果B,那么非C。得:A→B且C→非<FILL.TAG>C</FILL.TAG>,前提1和前提2矛盾。因此,非<FILL.TAG>A</FILL.TAG>为真。
②找公式化矛盾:“A→B”矛盾为“<FILL.TAG>A且非B</FILL.TAG>”。
③摩根矛盾:“A且B”矛盾为“<FILL.TAG>非A或非B</FILL.TAG>”、“A或B”矛盾为“<FILL.TAG>非A且非B</FILL.TAG>”。

七、削弱(先看结论)
1.削弱分成两种题型:<FILL.TAG>推理论证</FILL.TAG>;<FILL.TAG>因果判断</FILL.TAG>。
(1)第一步:找出论据;
(2)第二步:找出论点;
(3)第三步:找出削弱方式:条件为<FILL.TAG>预测</FILL.TAG>,是推理论证;条件是<FILL.TAG>事实</FILL.TAG>,是因果判断,关键字“导致”;
(4)第四步:结合削弱方法:<FILL.TAG>推理论证</FILL.TAG>和<FILL.TAG>因果判断</FILL.TAG>。例1:A→B,力度:削弱<FILL.TAG>B</FILL.TAG>>削弱<FILL.TAG>A</FILL.TAG>
2.推理论证削弱方式:提出论据,然后<FILL.TAG>预测</FILL.TAG>某结果出现的论证。
(1)推理论证削弱方法:
①推翻论点(力度最<FILL.TAG>强</FILL.TAG>);
②削弱论证(出题最<FILL.TAG>多</FILL.TAG>):
1)数率关系:找“基数”,数→率,数推<FILL.TAG>不</FILL.TAG>出率。
2)方案题:90%是方案<FILL.TAG>无效</FILL.TAG>,10%是方案有<FILL.TAG>恶果</FILL.TAG>;方案无效>方案有恶果;
3)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4)比例削弱:<FILL.TAG>同</FILL.TAG>比削弱,<FILL.TAG>差</FILL.TAG>比加强。例1:女生占70%,选项A男生占30%以下;选项B女生占70%以下,选<FILL.TAG>A</FILL.TAG>。例2:正面场合:吃糖的人,60%胖;反面场合:不吃糖的人,40%胖(全体场合:所有人,40%胖);<FILL.TAG>加强</FILL.TAG>:吃糖长胖。例3:正面场合:吃糖的人,60%胖;全体场合:所有人,60%胖,<FILL.TAG>削弱</FILL.TAG>:吃糖长胖。
③削弱论据(力度最<FILL.TAG>弱</FILL.TAG>):正面削弱论据;提出反面论据;指出论据不充分;举反例。
3.因果判断削弱方式:对于两个既定事实A和B,判断A是B的原因的过程称为因果判断。
(1)因果判断削弱方法:
①因果倒置(力度最<FILL.TAG>强</FILL.TAG>);A导致B,变成B导致A。
②另有他因(出题最<FILL.TAG>多</FILL.TAG>);A导致B,变成C导致B。
③切断因果(力度第<FILL.TAG>二</FILL.TAG>):A导致B,变成<FILL.TAG>A</FILL.TAG>与<FILL.TAG>B</FILL.TAG>无关。
(2)削弱力度:因果倒置><FILL.TAG>切换</FILL.TAG>因果>另有他因。
4.其他削弱方法:
①假言矛盾削弱:假言题干,A→B,用<FILL.TAG>A且非B</FILL.TAG>矛盾命题削弱。
②削弱隐含假设:指出题干的论证蕴含的假设<FILL.TAG>不</FILL.TAG>成立。
③归纳论证的削弱:样本没有代表性;调查机构<FILL.TAG>不</FILL.TAG>中立。
④类比论证的削弱:类比对象有本质差异;前提属性与结论属性<FILL.TAG>不</FILL.TAG>相关。
⑤<FILL.TAG>诉诸</FILL.TAG>权威、诉诸无知、人身攻击。
⑥措施目的型削弱:因为某个原因,导致计划采取某个措施,以达到某种目的。削弱方式:措施<FILL.TAG>不</FILL.TAG>可行;措施无效;措施有恶果。(措施有恶果常为干扰项:如果措施有效且副作用不大,是可采取的)
⑦数据陷阱型削弱:1)比率陷阱:用数据做比较时,应该使用<FILL.TAG>数量</FILL.TAG>进行比较;2)平均值陷阱:误将平均值当成个体值;3)增长率陷阱:仅比较二者增长率大小,是无法确定数值大,受基数影响。

八、假设(最易错,考1-2题)
1.假设是使题干推理成立的<FILL.TAG>必要</FILL.TAG>条件。如果题干推理在没有某个条件时必然不成立,那么这个条件就是题干推理的一个假设。(设否验证:没有<FILL.TAG>不</FILL.TAG>行,有了<FILL.TAG>不一定</FILL.TAG>行)(不一定/不)
2.假设题型判断选项的原则:
(1)否定代入原则:假设是题干推理成立的必要条件。根据必要条件性质,将某选项<FILL.TAG>否定</FILL.TAG>后代入题干,则题干推理必然不成立,则该选项为正确选项。
(2)不过度推理,偏保守:当有若干必要条件同时出现,选择最<FILL.TAG>保守</FILL.TAG>模糊的选项,避免过于绝对的词语。
(3)偏否定词:经统计,除“搭桥假设”题型外,有80%以上的假设题正确选项中带有<FILL.TAG>否定词</FILL.TAG>,纠结时可优先考虑。
3.假设题中常见的必要条件判断类型:
(1)搭桥假设:当题干推理存在明显<FILL.TAG>断</FILL.TAG>点,常见形式比如:“因为A→B,C→D,所以A→D”,则正确选项为“<FILL.TAG>B</FILL.TAG>”→<FILL.TAG>C</FILL.TAG>”。
①第一步:写成<FILL.TAG>论据</FILL.TAG>,记住A→B;
②第二步:写成<FILL.TAG>论点</FILL.TAG>,记住C→D;
③第三步:必须<FILL.TAG>搭桥</FILL.TAG>假设,否则由论据无法推出论点,B→C。
(2)方案有效:使题干方案可能有效的选项,偏<FILL.TAG>否</FILL.TAG>定词。
(3)排除他因:因果判断题干常用题型,偏<FILL.TAG>否</FILL.TAG>定词。
4.假设题:先判断是否为搭桥,不是则“设<FILL.TAG>否</FILL.TAG>代入”。

九、支持(11论证题考6题,先看结论)
1.支持加强题型常见类型:
(1)反面支持:<FILL.TAG>否命题</FILL.TAG>加强,力度最强;如:吃药的病好了,所以药对病有效,支持选项为:没吃药的病没好。
(2)正面支持:顺着题干说,表达“确实如此”,与题干<FILL.TAG>相关</FILL.TAG>性最强的选项:先看题干结论,找对应题干结论<FILL.TAG>关键</FILL.TAG>词的选项,如1:题干结论提及“变化”,选项中找与“变化”相关的关键词;支持论点强于支持<FILL.TAG>论据</FILL.TAG>。如例证法。
①解题步骤:第一步:判断题型为加强题;第二步:看结论,找<FILL.TAG>关键</FILL.TAG>词,结论若无,则再从论据中找。第三步:选项中找与题干关键词(相关性最强的)的。如题干找关键词,程度副词“更重要”,选项中找表达“更重要”的,表达“确实如此”。
(3)类比题干支持:题干为类比论证,选项“题干类比的二者具备<FILL.TAG>可比性</FILL.TAG>”。如控制变量法。削弱类比论证:A、B不具有可比性,如其他因素影响。
(4)比例支持:通过比例加强论据和论点的相关性。记忆口诀:<FILL.TAG>同比</FILL.TAG>削弱,<FILL.TAG>差比</FILL.TAG>支持。
(5)措施目的型支持:措施可行;措施可达目的;措施无恶果(利大于弊);措施有必要。
(6)论证推理:
第一步:题型判定1:看设问,辨别加强型论点:
问法1:更能支持/加强,选最加强选项。
问法2:更不能支持/加强。排除法:排除加强选项,,优选削弱选项,,次选无关选项。。
问法3:假设和前提:选加强选项。
第二步:找论点
①多派观点时,结合提问方式:
②一派观点时,看首尾句确定论点:
③首尾句都为总结性话,看关键词:
表观点:认为、以为、观点是;表结果:因此、所以;表结论:表明、说明、结果是;表建议:建议、忠告
第三步:用方法(都是加强论点)
①重复一遍论点:同义表述重复论点。
②增加正向论据:解释说明(内在说明)、举例子(外在举例)
③找出论点成立的隐含前提(没他不行):否定代入法进行验证:否定后一定得不出论点
④撘桥:找出论点和论据间的隐含论证方式(最加强)
a使用前提:题目中既有论据又有论点,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
b使用方式:论点和论据的关键词同时出现在选项中(去同存异,去掉论据论点相同,结合不同,论据搭桥得出论点)
加强程度:否命题><FILL.TAG>搭桥</FILL.TAG>><FILL.TAG>解释</FILL.TAG>说明>举例子>表意不明确>排除无关选项>削弱选项。

十、解释(考1题,需读题干)
1.题干给出一个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不矛盾的现象,选出能<FILL.TAG>解释</FILL.TAG>矛盾或缓和矛盾的选项。
2.解题方法:
(1)题干中找<FILL.TAG>矛盾</FILL.TAG>点的关键词:冲突、反差;(不要先看选项,直接找题干的矛盾点)
(2)选项中找解释:优中选优:不能否定冲突双方,最优的是<FILL.TAG>解释</FILL.TAG>冲突双方;次选的是解释结论。
(3)解题技巧:找转折词,关键词,另有他因,不质疑现象,不质疑矛盾双方。

十一、结论推出(需读题干)
1.结论推出的要点:
(1)所有信息来自于<FILL.TAG>题干</FILL.TAG>;
(2)与题干相关性越强越<FILL.TAG>好</FILL.TAG>;①找正负相关(正反比),如透明度高与单位价值高,故没有单位价值高的,推出没有透明度高的。②找比较关系,如最,更。
(3)不要加入自己理解,不过度推理。
(4)题干判定:“可以得出结论”,推论题,只能看全文。
2.推论题解题步骤:①题型判定为推论题;②有典型的逻辑关联词,按形式逻辑知识推理;③无逻辑关联词,找论证或因果关系;④取非法验证:推论题要求从题干A中推出选项B,即A→B=非B→非A,故<FILL.TAG>否定</FILL.TAG>正确选项,一定能否定题干中的结论,验证选项的正确性。
3.技巧:①相关性:与题干重合度越高的选项越可能成为正确答案,切忌用题干之外的信息进一步推理;②关键词:推论题一般都可以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按关键词<FILL.TAG>定位</FILL.TAG>选项可提高解题速度。③典型错误:1)无关选项:内容与题干不直接相关;2)推理过度:扩大推理的范围,扩大论证的主体;3)绝对化;4)新内容:出现了新内容的选项一般为<FILL.TAG>错误</FILL.TAG>选项,如:新概念、新名词、新动词、新的比较等。
4.概括结论题:注意点:(1)避免以偏概全:选项能被题干推出,但仅涉及一部分,不是对整体的概括总结;(2)淘汰<FILL.TAG>无</FILL.TAG>关选项:选项涉及题干没有提到的新内容;(3)区分论据与论点:论据是为论点服务,论据不会是题干的结论。

十二、归纳评论:
1.归纳谬误:(选考)
(1)第一步:归纳题干错误:
①诉诸人身:1)<FILL.TAG>诉诸权威</FILL.TAG>:某人在某方面很权威,他做什么都是对的。2)<FILL.TAG>人身攻击</FILL.TAG>:因为过往履历有问题,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3)<FILL.TAG>诉诸无知</FILL.TAG>:a.看不到的不存在;b.不能证明,则伪;c.不能证伪,则真。4)诉诸未知。
②偷换概念:区分<FILL.TAG>集合</FILL.TAG>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2.结构类似:(必考)
(1)第一步:内在逻辑结构:<FILL.TAG>字母</FILL.TAG>代入。
(2)第二步:优中选优,外观结构。
(3)注意:题干中的推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如果题干的推理正确,则选项应该选正确的;如果题干的推理错误,则选项应该选和题干犯了相同错误的。
3.焦点:一说<FILL.TAG>是</FILL.TAG>,一说<FILL.TAG>否</FILL.TAG>。如两人观点相反/分歧。找关键词。

十三、概念理解题(考1题):阅读理解,提取<FILL.TAG>中心思想</FILL.TAG>。

十四、数学相关:数学题包含比例,集合(画饼能力),不等式等。重视思维考察,计算量小。
1.数字性推理题:用数学方法求解更简单,常考公式:(1)增长率:现值=原值*(1+增长率)n次方。(2)数量过半:若有两组对象数量过半,则这两组对象一定有重合。
十五、综合推理:此类题是近年热点,可达到6-8题,其中难题2-3题。难题往往比较耗时,能否在复杂条件中找到突破口有一定运气成分。此类题风险大,建议放在考试最后做。(题号53,54,55中最少有两道超难综合推理题)第一步:从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启动(假设,填表等);第二步:如果要猜答案,猜出现次数最<FILL.TAG>少</FILL.TAG>的-准确率60%。
1.排序题:结合<FILL.TAG>列表</FILL.TAG>和<FILL.TAG>排除法</FILL.TAG>,秒杀:选项给出所有匹配,选多</FILL.TAG>法。
2.配对题:结合<FILL.TAG>列表</FILL.TAG>、<FILL.TAG>排除法</FILL.TAG>和<FILL.TAG>假设法</FILL.TAG>,秒杀:条件没提及的对象,选项选<FILL.TAG>没有提及的对象</FILL.TAG>。
3.分析推理:给出一组对象,给出若干信息,信息正确匹配或排序;
题型1:题干信息<FILL.TAG>确定</FILL.TAG>(冒号后都为真)
重点看题干冒号后的真实信息。
第一:选项信息充分(每个选项都提及全部对象或信息):用<FILL.TAG>排除</FILL.TAG>法。
解题:读一句,排一项。
第二:选项信息不充分/用排除法排不干净:用<FILL.TAG>最大信息</FILL.TAG>法。
解题:题干中提及次数最多的对象或信息进行分析。
第三:排除法和最大信息法失败,使用<FILL.TAG>假设</FILL.TAG>法(找矛盾)。
题型2:题干信息真假不定;重点看题干倒数第二句。
第一:确认信息优先法:通过已知信息(倒数第二句话)推理得出的唯一确定信息。即题干提及每X都有一人猜对,推出:只被提到一次的X为真,和每X猜两次的,必为一真一假。(根据只提一次的真,推出谁真谁假),注意X是人还是物)
第二:拆分假设法秒杀:条件要符合:“题干提及每人只猜对了一半。”“题干有一句为A是B,一句为A是C,D是B。”得A是B是<FILL.TAG>假</FILL.TAG>(通常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第三:推理中断或者无法推理时,用假设法:找准假设入手点,即“(没有头绪)第一句话”、有关联的话“、”中断点“。假设X为<FILL.TAG>真</FILL.TAG>。
第四:选项信息充分或者设问中含有“可能”二字(适用性最广):用代入法:把选项一一代入题干进行验证(注意是否无中生有,与题干是否矛盾,从D开始代入)。X选项<FILL.TAG>代入</FILL.TAG>。
4.拆分假设法秒杀:适用条件:前提1:A是B;A是C,D是B;前提2:每人只猜对一半。得结论:“A是B”此句为<FILL.TAG>假</FILL.TAG>。推导:本质是假设。假设A是B是真,那么A是C是假,D是B是假,与每人只猜对了一半矛盾。
5.推理题:出现诸多“如果”等充分条件假言,优先考虑从其<FILL.TAG>非</FILL.TAG>假言条件入手(突破口),推出该条件为“肯前”或“否后”。如果题干中又有“至<FILL.TAG>多</FILL.TAG>”“至<FILL.TAG>少</FILL.TAG>”等词,考虑从选项中反向代入法。题干的推理无法推出明确的结果时,选择正向代入。也就是排除法。
6.排序题:题干给出一组对象的大小关系,从中推出具体的排序。常采用以下步骤:(1)转化为不等式。(2)将能串联的不等式串联,不能串联的放一边。(3)判断选项的正确性。优先考虑选项<FILL.TAG>排除</FILL.TAG>法。
7.方位题:题干给出一组对象的方位关系,从中推出具体的位置。解题技巧:(1)相邻问题可使用“<FILL.TAG>拥绑</FILL.TAG>法”。(2)东南西北可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3)可用表格表示方位关系。(4)常用选项排除法。
8.复杂匹配与题组:(1)表格法:两组元素的匹配,推荐使用表格法。(2)连线法:三组或三组以上元素的匹配,推荐使用连线法。使用连线法时,<FILL.TAG>实</FILL.TAG>线表示有对应关系,<FILL.TAG>虚</FILL.TAG>线表示无对应关系,无法确定有没有对应关系时不画线。(3)重复元素分析法:有一些题目,逻辑关系复杂,要寻找突破口进行分析。重复元素往往是最重要的突破口,可以把重复元素当作桥梁,建立起元素之间的关系。(4)假设法:根据题干信息进行简单的假设归谬,看是否出现矛盾。做假设时,要重点考虑重复次数最多的信息和没有重复的信息。

十六、秒杀
1.关键词排除法:结合题干和选项的<FILL.TAG>关键</FILL.TAG>词,进行排除。
2.综合推理:选出现最<FILL.TAG>少</FILL.TAG>的关键信息(准确率:60%)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fo安方

觉得俺的文章还行,感谢打赏,爱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