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设计原理】25 - 社会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游戏中融入并激活玩家的社会关系网络,能有效提升玩家的兴趣、参与度与满意度,并最终增强游戏黏性。


一、原理分析与总结

  1. 社交性在游戏中的重要性
    • 许多游戏都依赖玩家之间的互动(如棋盘、卡牌以及线上游戏),即便有单机游戏存在,更多更主流的玩法通常强调多人社交性。
    • 从“大杀四方”的早期多人游戏,到社交游戏(尤其是移动端与社交平台游戏)的兴起,社交性在提升玩家兴趣和留存方面已被证实具有很大价值。
  2. 邓巴数与社会关系网络
    • 邓巴数理论指出一个人能够保持稳定社交关系的网络大约为150人。
    • 游戏设计中,如果能够让玩家与他们现实生活或线上关系网络的朋友进行互动,就能进一步激发这种“网络效应”,让玩家享受到互惠互助、资源交换等带来的好处。
  3. 社会关系类型与数学社会学
    • 社会关系可以是强关系、弱关系、正面或负面等,且数学社会学能通过少量关系数据来预测出彼此间关系的本质。
    • 这一理论拓展了游戏中的社交维度:并非所有社交关系都等同,游戏系统可针对不同关系设计差异化的玩法或奖励。
  4. 激发社交机制的好处
    • 例如排行榜(竞争)、礼物互赠(合作)等都能在玩家间建立正反馈循环,提高留存度并减少流失。
    • “害怕错过”(FOMO)等心理现象使玩家更加积极地参与游戏社交或群体活动。
  5. 设计时的考量因素
    • 结合竞争与合作机制,激活玩家之间的互动。
    • 目标人群偏好与舒适区:有人更偏好合作,有人更享受竞争。
    • 面向儿童或其他特殊群体时需考虑法律合规和隐私问题。
    • 通过深度了解玩家的需求与行为,用社交设计方法增强游戏的娱乐性与复杂性,并在市场中突显差异化。

二、在游戏设计中如何应用此原理

  1. 巧妙利用竞争与合作

    • 排行榜与排位系统:激发玩家的竞争欲望,满足高玩争先挑战的心理;
    • 组队或公会系统:鼓励玩家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建立团队荣誉感;
    • 多人副本、团队对战:增加玩家间的互动与依赖,提升用户粘性。
  2. 礼物和互惠机制

    • 礼物赠送:设置虚拟道具或体力点数的互赠,强化玩家间的情感连接和互助;
    • 协作任务或奖励:如“召回老朋友”“相互助力”等,鼓励玩家邀请并带动新老玩家一起参与。
  3. 社交平台结合与邀请机制

    • 社交媒体分享:一键邀请好友、分享战绩和精彩时刻到社交平台,形成二次传播;
    • 好友请求和提醒:设计恰到好处的好友上线提醒、活动提醒等,拉动玩家“害怕错过”心理。
  4. 分层次设计社交功能

    • 强关系与弱关系:

      • 强关系:更深入的交流或高层级公会玩法;
      • 弱关系:短暂的协作、随机匹配等,让新手或不想过度社交的玩家也能获得乐趣。
    • 同步与异步玩法相结合:

      • 实时组队、实时对战;
      • 异步“排行榜冲分”或“离线协助”。
  5. 考虑目标受众与法律合规

    • 面向未成年玩家时,需要在聊天系统、交易系统等方面设定限制,确保内容合规与隐私保护;
    • 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交需求与行为差异较大,需要做足文化与合规调研。
  6. 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测试与迭代

    • 在开发过程中持续收集用户数据和反馈,对社交功能进行AB测试与迭代优化;
    • 平衡玩家对“隐私保护”与“充分互动”的需求,确保社交功能既有吸引力又不会造成骚扰或侵犯隐私。

总结
原理25“社会关系”强调了在游戏中设计社交互动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运用排行榜、礼物赠送、合作对抗等机制,增强玩家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显著提升游戏的活跃度和留存率。设计者需充分考虑玩家的偏好、目标群体以及法律合规,并通过迭代与测试来持续完善社交体系,使其成为游戏差异化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原文:

原理25 社会关系

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包含社交元素,或者说包含与其他玩家的互动,但有相当一部分游戏的设计都非常看重社交性。对大部分的玩家来说,游戏是一项群体活动,不管是棋盘游戏、卡牌游戏,还是视频游戏。虽然有《纸牌》(Solitaire)那样的单人游戏存在,但需要4至6人参与的游戏则更多,种类也丰富得多。视频游戏领域中,伴随着Facebook和移动平台的崛起,那些曾经流行的“大杀四方”的多人游戏已经日渐衰落,让位于社交游戏的爆发性增长。这些社交性、合作性的游戏的发展证明在游戏设计中社会关系对增加玩家的兴趣、参与和满意度是非常有效的(参见原理71“兴趣曲线”)。

大多数现代游戏要求设计师至少要考虑激活玩家的社会关系网络。要了解社交游戏的设计,设计师通常需要从了解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交活动背后的心理开始。而这个领域本身的研究范围很大,所以我们不妨从邓巴数理论开始。

该理论是以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命名的。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人的社交网络大概由150个连接,也就是社会关系构成。这是一般人能够与之保持稳定的关系,与他们互相了解,并从中受益的人数。在邓巴数理论背后,是最大化“网络外部效应”,或网络效应的概念(参见原理16“‘极小极大’与‘极大极小’”)。它是指你能从你的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中得到的好处,包括互相帮助、互相访问,或通过其他手段帮助彼此。

在数学社会学的领域,我们加入了强社会关系、弱社会关系、正面社会关系和负面社会关系的概念。此外,数学社会学家们能够通过搜集非常有限的相关的社会关系得到的信息来预测社会关系的本质。举例来说,数学社会家们能通过A和B分别与C的关系的性质,对A和B是否是朋友作出非常可靠的推测。他们还能得出某个人的150个社会关系如何与另一个人的150个社会关系产生重叠、相交和联系。数学社会学甚至能够证明凯文·培根(Kevin Bacon)游戏中六度分割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不仅仅是对凯文·培根。

现在让我们从纯粹的人类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社会关系研究回到游戏,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让玩家与其社交网络中的社会关系互动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因为这将吸引玩家始终对游戏保持兴趣。

社交机制可以是主动的、被动的,也可以介于两者之间。排行榜促进竞争,互赠礼品促进合作(参见原理4“合作与对抗”)。它们都在玩家和他们的朋友之间建立起正反馈循环,从而加强了游戏的影响力。这反过来又可以提高游戏的粘性,减少玩家流失。有一个心理现象叫“害怕错过”,这是个体寻求能帮助他们被纳入团体的经验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

作为一个好的游戏设计师,我们应该考虑如何通过竞争或者合作(参见原理4“合作与对抗”)来激活游戏中的社会关系,从而帮助游戏设计。尤其是在网络、社交或移动游戏平台,玩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机制。设计师需要评估他们的设计是否能与好友请求、游戏评分的提示、礼物互赠循环、高分的竞争、非同步的玩家之间的竞赛(参见原理1“游戏的对称性非/对称性和同步性”),或者更为传统的玩家对战系列赛或合作游戏的模式等机制相得益彰。

请记住,目标受众的偏好和他们的舒适区都会影响与社会关系相关的设计的一般方法。例如,一些玩家强烈希望合作而不是竞争(而这些玩家的需要在过去通常都得不到满足)。又比如,设计一个给13岁以下的儿童使用的游戏中聊天功能时必须考虑到法律和隐私的问题。研究受众的喜好并巧妙地使用社交设计方法能够将游戏的复杂性和娱乐性提高一个层次,并最终帮助游戏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参见原理60“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tealcwu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