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二)计算机网络概述

文章目录

计算机网络

说明:该笔记是根据湖南科技大学高军老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以及书籍: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主编

视频地址:https://www.icourse163.org/learn/HNKJ-1461816178?tid=1465255482
文章系列笔记:

文章内容文章地址
网络通信基本流程计算机网络(一) 网络通信基本流程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二)计算机网络概述
物理层计算机网络(三)物理层

一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计算机网络已由一种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 计算机网络已经像水、电、煤气这些基础设施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计算机网络已由一种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 计算机网络已经像水、电、煤气这些基础设施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互连网(互联网)和因特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 多个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或互连网)。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用户数以亿计,互连的网络数以百万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Provider)

  • 中国的三大ISP: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 基于ISP的三层结构的因特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3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对因特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特网在制定其标准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面向公众。
  • 因特网所有的RFC(Request For Comments)技术文档都可从因特网上免费下载((http://www.ietf.org/rfc.html))
  • 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用电子邮件发表对某个文档的意见或建议。
  • 因特网协会ISOC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它负责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发展和使用。
  • 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负责管理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
  • 因特网工程部IETF,负责研究中短期工程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因特网研究部IRTF,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1)因特网草案(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2)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3)草案标准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1)因特网草案(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2)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3)草案标准(4)因特网标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4 因特网的组成

  •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三种交换方式

1.3.1 电路交换

  •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 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 (1)建立连接 (2)通信 (3)释放连接

    ​ 电路交换具有下面优缺点:

    ​ 长处

    ​ (1)因为通信线路为通信两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数据传输的时延非常小。

    ​ (2)通信两方之间的屋里通路一旦建立。两方能够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 (3)两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 (4)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 (5)电路交换的交换设备及控制均比較简单。

    ​ 缺点

    ​ (1)电路交换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较长。

    ​ (2)电路交换家里连接后,物理通路被通信两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暇。也不能供其它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率低。

    ​ (3)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非常难相互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2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的,它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即将到达交换机的分组先送到存储器临时存储和处理,等到对应的输出电路有空暇时再送出。

​ 分组交换具有下面优缺点。

​ 长处

​ (1)分组交换不须要为通信双反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分组。

​ (2)因为採用存储转发方式,加之交换节点具有路径选择。当某条传输线路故障时可选择其它传输线路。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

​ (3)通信双反不是固定的战友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一段一段地部分占有这条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 (4)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而分组是逐个传输。能够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样的流水线式传输方式降低了传输时间。

​ (5)分组长度固定,对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所以简化了交换节点中存储器的管理。

​ (6)分组较短。出错几率降低,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降低,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降低了时延。

​ 缺点:

​ (1)因为数据进入交换节点后要经历存储转发这一过程,从而引起的转发时延(包含接受分组、检验正确性、排队、发送时间等),并且网络的通信量越大,造成的时延就越大。实时性较差。

​ (2)分组交换仅仅适用于数字信号。

​ (3)分组交换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节点时。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添加了麻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3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中的交换结点也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但报文交换对报文的大小没有限制,这就要求交换结点需要较大的缓存空间。报文交换主要用于早期的电报通信网,现在较少使用,通常被较先进的分组交换方式所取代

1.3.4 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1.4.1 定义

  • 计算机网络的精确定义并未统一
  • 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 互连是指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
  • 自治是指独立的计算机,它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单独运行使用。
  • 计算机网络的较好的定义是: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 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机等智能硬件。
  • 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很多种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1.4.2 分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5.1 速率

  •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比特的速率,也称为比特率或数据率。
  •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英文单词bit来源于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0。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案例:有一个待发送的数据块,大小为100 MB,网卡的发送速率为100 Mbps,则网卡发送完该数据块需要多长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案例: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 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 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 Mb (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多少?

1.5.2 带宽

  • 带宽的这两种表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条通信线路的“频带宽度”越宽,其所传输数据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3 吞吐量

  •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 吞吐量被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

1.5.4 时延

  • (1) 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因此发送时延也叫做传输时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间要略低一些:在铜线电缆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3×105km/s,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0×105km/s。例如,1000km长的光纤线路产生的传播时延大约为5ms
  • 只要理解这两种时延发生的地方,就不会把它们弄混。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的内部的发送器中,而传播时延则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KAWojI0f-1639796691437)(E:\学习笔记\后端开发\计算机网络\images\image-20211216220940457.png)]

  • 网络时延主要分为三种: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案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3)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 (4) 排队时延 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当网络的通信量很大时会发生队列溢出,使分组丢失,这相当于排队时延为无穷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注意:
    • 初学网络的人容易产生这样错误的概念,就是在高速链路(或高带宽链路)上,比特应当跑得更快些。
    • 我们知道,汽车在路面质量很好的高速公路上可明显地提高行驶速率。然而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 荷载信息的电磁波在通信线路上的传播速率(这是光速的数量级)与数据的发送速率并无关系。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 数据的发送速率的单位是每秒发送多少个比特,是指某个点或某个接口上的发送速率。而传播速率的单位是每秒传播多少公里,是指传输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

1.5.5 时延带宽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传播时延和带宽——相乘,就得到另一个很有用的度量:传播时延带宽积。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6 往返时间RTT

  • 往返时间RTT (Round-Trip Time)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便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 往返时间与所发送的分组长度有关。发送很长的数据块的往返时间,应当比发送很短的数据块的往返时间要多些。

1.5.7 利用率

  •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 如果令 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1-5)来表示D和D0及网络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0到1之间。当网络的利用率达到其容量的1/2时,时延就要加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网络的利用率接近最大值1时,网络的时延就趋于无穷大。因此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概念:信道或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8 丢包率

  •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 丢包率具体可分为接口丢包率、结点丢包率、链路丢包率、路径丢包率、网络丢包率等。
  • 丢包率是网络运维人员非常关心的一个网络性能指标,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往往并不关心这个指标,因为他们通常意识不到网络丢包。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结点丢弃;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
  • 在通信量较大时就可能造成网络拥塞。
  •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0
  •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1%~4%
  • 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5%~15%

1.6 计算机网络结构

1.6.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 然而,全球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用户迫切要求能够互相交换信息。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该问题。
  • 他们就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成网的标准框架,即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OSI
  • OSI试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即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都遵循这个统一的标准,因而全世界的计算机将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互连和交换数据。
  • OSI只获得了一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但在市场化方面OSI则事与愿违地失败了。现今规模最大的、覆盖全世界的因特网并未使用OSI标准。
  • 上的应用。但现在情况却反过来了。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不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而是非国际标准TCP/IP。这样,TCP/IP就常被称为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从这种意义上说,能够占领市场的就是标准。

1.6.2 协议与层次的划分

  • 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
  •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网络协议也可简称为协议。
  • 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协议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使用便于人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描述,另一种是使用让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代码。
  • 我们可以把要做的工作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工作与传送文件直接有关。
  • 设立一个通信服务模块(即第二类工作),用来保证文件和文件传送命令可靠地在两个系统之间交换。
  • 我们再构造一个网络接入模块(即第三类工作),让这个模块负责做与网络接口细节有关的工作,并向上层提供服务,使上面的通信服务模块能够完成可靠通信的任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我们把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换种说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GREE82]。
  •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1.6.3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TCP/IP体系结构则不同,它现在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TCP/IP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图1-18(b)),它包含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用网际层这个名字是强调这一层是为了解决不同网络的互连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3.1 应用层

  •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的任务是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这里的进程(process)就是指主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
  • 对于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有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在因特网中的应用层协议很多,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送的FTP协议,等等。
  • 我们将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称为报文(messag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3.2 运输层

  • 运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应用进程利用该服务传送应用层报文。
  • 由于一台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复用就是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分用与复用相反,是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上面应用层中的相应进程。
  • 传输控制协议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segment)。
  •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best-effort)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3.3 网络层

  •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packet)进行传送。
  • 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packet)进行传送。在TCP/IP体系中,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作 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datagram)。
  • 网络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3.4 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常简称为链路层。我们知道,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这就需要使用专门的链路层的协议。
  • 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frame)。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 在接收数据时,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哪个比特结束。这样,数据链路层在收到一个帧后,就可从中提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 控制信息还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到所收到的帧中有无差错。如发现有差错,数据链路层就简单地丢弃这个出了差错的帧,以免继续在网络中传送下去白白浪费网络资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3.5 物理层

  • 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发送方发送1(或0)时,接收方应当收到1(或0)而不是0(或1)。
  • 因此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接收方如何识别出发送方所发送的比特。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引脚以及各条引脚应如何连接。
  • 在因特网所使用的各种协议中,最重要的和最著名的就是TCP和IP两个协议。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TCP/IP并不一定是单指TCP和IP这两个具体的协议,而往往是表示因特网所使用的整个TCP/IP协议族(protocol suit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4 专业术语

  • 实体(entity):这一较为抽象的名词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服务: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也就是说,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另外,并非在一个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都称为服务。

(75条消息) 计算机网络(二)计算机网络概述_长安不及十里的博客-CSDN博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