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看凯文·凯利写的《技术元素》这本书了,每次都会有新感受,总觉得要写点东西。不得不说,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以及《失控》这一类书关于科技的深刻解读,也不能完全说是科技,同时涉及到了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会让人感觉触摸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横跨过去、未来,使我们能站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层次去看待一些现象。
无疑,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关于技术本质和免费的叙述部分。
我觉得莫过于道格拉斯·亚当斯关于技术的定义最为形象:
1.在你出生时,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一切,仅仅是正常的;
2.在你30岁之前,任何被发明的事物都会难以置信地令人兴奋和富有创造性。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用它们做出一番事业来;
3.在你30岁之后,任何被发明的事物正如我们所知违反了自然秩序,成为文明终结的开端。直到它存在了十年左右,才逐渐变得真正令人满意。
技术总是新的,所以作为一名工程师只要在工作,他的一生都在追逐新技术。但令人害怕、绝望的事情是,你永远不可能追上它的脚步。
正如其中所提到的,就像生物进化一样,也许现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但是经过几千万年基因的不断交叉、复制、变异,构建了现在这样复杂的生态系统。技术也在不断跨界、结合、深化,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快,以至于超过它的父母即人类的接收程度。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也许某一天,技术会发展到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无法学完以进入某一技术的前沿,那么这个时候技术又该怎么进步,难道文明会停滞不前吗?也许,这一问题,技术早就想好了解决办法。
将来的技术也许会如书中所说会变得更聪明,能够自我繁殖,在人类创造出技术这一孩子之后,技术也在改造着人类。
关于免费经济的出现,也许很早就出现了这种趋势,但是很少能注意到这一变化。很多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降低,那么商品通过什么才能获利呢?增值的服务或者功能。对,技术想要免费。完善的市场竞争、价格的透明程度、创新的共享机制、协同创作体系和迅速扩张的市场正是推动技术不断向免费前进的五个因素。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又要想方设法战胜免费。为何?当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歌手挥洒汗水之后完成的作品,本想以此为生,结果被互联网复制、传播,崩溃了,所做的一切都成了空,都毫无成本地被地球上所有有心获得的人所得到。免费了!那么还会有谁会来干这些苦差事呢?
因此在一旦产品可以在互联网上无成本地复制时就会免费了,那么什么是无法复制的东西呢?凯文·凯利提出了8种原生性,具有无法复制的价值,为免费的复制品增添了价值。
即时性——你早晚会在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免费的时候得到。但是生产者在产品发布的第一时间就发给了你。如首映的电影,以及精装的图书。当然这也部分属于一种粉丝经济,通过有限的愿意付费的粉丝获利。
个性化——听普通的演唱会录音也许是不用花钱,但如果你想得到经过特殊音效处理的唱片,那你就要花钱了。阿司匹林也是免费的,但是能适应你的DNA的阿司匹林却十分昂。个性化要求的是创造者与消费者、艺术家与粉丝、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不断配合。营销人员称其为“粘性”,因为在这种关系中,用户对其有所投入,因此不愿再移情别恋。
解释性——有个老笑话是这么说的:软件下载免费,用户手册1万美元。换个意思,产品可以免费,但是技术支持会收取费用。
可靠性——ok,就算你能弄到免费的软件,(这在中国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国情,大部分都在使用着破解的免费软件),但是也许这软件会在某些情况下出现问题,变得不可控,这时你就必须为可靠性付费。还有一些情况,也许你能下载到免费的音乐或者电影,但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的音质和画质也许会让你宁愿为其付费,也不愿接受这么糟糕的东西。
易用性——拥有某些东西总是那么烦人。你得让它们井井有条,与时俱进。如果你拥有的是数字产品的话,你就还要加上备份的活计。在这个移动的世界里,你又得每时每刻地带着它们。因此许多人都会愿意付钱给别人来照料我们的东西。
实体化——电影、音乐以及书籍等东西确实都可以免费地在网络上获得。但是如果你想看3D的呢?演唱会录音也始终不会有现场演出的那种氛围。当你想更享受地感受这些东西,你就必须为其付费。
可赞助——这就完全依赖于粉丝的力量了。免费同样可以获得创造者的作品,但是同时给予你一个合理的价格,你就能获得品质更好的作品,甚至能与创造者面对面地交流。
可寻性——凯文·凯利提到了,免费并不一定会带来吸引,有时它反而会将产品淹没下去。就像在互联网中,扑面而来的信息,简直能把人砸晕。有很多不被人看见的产品,它又怎么会具有价值呢?就像一些软件或杂志的推荐部分,为消费者提供建议。在互联网中,如果能从中挣脱出来,为消费者所见,能被人寻到也是一种价值。
《技术元素》这本书更像是凯文·凯利在晨曦间的喃喃自语,在其中我们得见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