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 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一章 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第一章 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1.1 什么是信息

香农指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1.1.2 信息质量属性
  • ① 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 ② 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 ③ 可靠性:值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的。
  • ④ 及时性:指获取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 ⑤ 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可以在接受的范围内。
  • ⑥ 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 ⑦ 安全性:指在信息的声明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1.1.3 信息的传输模型
1.1.3.1 具体流程

信源 > 编码 > 信道(噪声) > 解码 > 信宿

1.1.3.2 流程解释
  •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
  •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光钎、TCP/IP网络等。
  • 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
  • 解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
  • 噪声:是一种干扰,干扰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
1.1.3.3 特别说明
  • 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信息的传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 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信道中的信息可能被干扰导致传输失败。
1.1.4 主要性能指标
  • 有效性: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
  • 可靠性: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与信源发出的信息一致。
1.2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可忽略,非必考点。

1.2.1 系统的特性
  • 目的性
  • 整体性
  • 层次性
  • 稳定性
  • 突变性
  • 自组织性
  • 相似性
  • 相关性
  • 环境适应性
1.2.2 信息系统的特性
  • 开放性
  • 脆弱性
  • 健壮性
1.3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3.1 信息化的五个层次
  • 产品信息化
  • 企业信息化
  • 产业信息化
  • 国民经济信息化
  • 社会生活信息化
1.3.2 信息化基础启示
  • 主体:全体社会成员
  • 时域:一个长期过程
  • 空域:社会的一切领域
  • 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成工具
  • 途径: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 目标:提升综合实力、社会文明、人民生活质量
1.3.3 “两网一站”
  • 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委外网
  • 一站:政府门户网站
1.3.4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
  • ①信息资源(核心任务)
  • 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 ③信息技术应用(龙头)
  • ④信息技术和产业(物质基础)
  • ⑤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
  • ⑥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保证)
1.4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重点考点,必须掌握。

1.4.1 生命周期包含
四大周期 五小周期 工作内容
立项 系统规划 可行性分析
项目开发计划
开发 系统分析 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 概要设计
详细设计
系统实施 编码
测试
运维 运行维护 运维
消亡 \ \
1.4.2 各生命周期工作内容
  • 系统规划阶段
    任务是对组织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2)【系统分析阶段】∶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

  • 系统设计阶段
    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子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 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每年必考。

2.1 结构化方法

2.1.1 简介

结构化方法也称为生命周期法,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由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其精髓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2.1.2 特点
  • (1)开发目标清晰化
  • (2)开发工作阶段化
  • (3)开发文档规范化
  • (4)设计方法结构化
2.1.3 不足

结构化方法不适应于规模较大、比较复杂的系统开发,具有以下不足和局限性:

  • (1)开发周期长。
  • (2)难以适应需求变化。
  • (3)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2.2 面向对象方法

2.2.1 简介

面向对象方法(简称OO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每一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都属于某个对象类,是该对象类的一个元素。

2.2.2 特点

使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和沟通,缩短开发周期。00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

2.2.3 不足

必须依靠一定的0O技术支持,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

2.2.4 总结

当前,一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通常是将结构化方法和00方法结合起来。
首先,使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然后,自底向上地采用00方法进行开发。
因此结构化方法和00方法仍是两种在系统开发领域中相互依存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2.3 原型化方法

2.3.1 简介

原型化方法也称为快速原型法,或者简称为原型法。
它是一种根据用户初步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 从原型是否实现功能来分:
    • 水平原型:只实现页面及导航不实现功能。
    • 垂直原型:实现了一部分功能。
  • 从原型的最终结果来分:
    • 抛弃式原型:只演示不使用。
    • 演化式原型:在原型之上逐步修改变成最终产品。
2.3.2 特点
  • (1)原型法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 (2)原型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用户参与的程度大大提高,开发的系统符合用户的需求,因而增加了用户的满意度,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成功率。
  • (3)由于用户参与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系统的移交,有利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2.3.3 不足
  • (1)开发的环境要求高。
  • (2)管理水平要求高。
2.3.4 总结

原型法的优点主要在于能更有效地确认用户需求。
从直观上来看原型法适用于那些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
事实上,对于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适合于原型法开发;
而对于技术层面的困难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系统,则不宜用原型法。

2.4 面向服务的方法

2.4.1 简介

1、构件(Component)的概念:00的应用构建在类和对象之上,随后发展起来的建模技术将相关对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就形成了构件(Component)的概念。构件是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实现一组接口。
2、跨构件的功能调用:则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3、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各种应用系统的互相通信和互操作性直接影响着组织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处理速度。如何使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关键问题,而SO的思维方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3 常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3.1 网络标准与网络协议
3.1.1 OSI

0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协议: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

序号 层(从下往上) 功能描述 对应协议
1 物理层 包括物理联网媒介 RS232、V.35、RJ-45、FDDI
2 数据链路层 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 IEEE 802.3/.2、HDLC、PPP、ATM
3 网络层 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IP、ICMP、IGMP、IPX、ARP
4 传输层 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地从A点传输到B点。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TCP、UDP、SPX
5 会话层 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以及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 RPc、sQL、NFS
6 表示层 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在表示层,数据将按照网络能理解的方案进行格式化;这种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网络的类型不同而不同。表示层管理数据的解密加密、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JPEG、ASClIl、GIF、DES、MPEG
7 应用层 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便程序能使用网络服务 HTTP、Telnet、FTP、SMTP
3.1.2 IEEE

IEEE 802规范定义了网卡如何访问介质,如何在介质上传输数据的方法,还定义了传输信息的网络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维护和拆除的途径。
以太网规范IEEE 802.3是重要的局域网协议,包括:

  •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协议
  • IEEE 802.3:标准以太网,10Mb/s,同轴电缆
  • lEEE 802.3u:快速以太网,100Mb/s,双绞线
  • lEEE 802.3z:千兆以太网,1000Mb/s,光纤或双绞线
  • lEEE 802.3ae:万兆以太网,10Gb/s,光纤
3.1.3 TCP/IP

TCP/ IP协议是lnternet的核心。

OSI参考模型 TCP/IP四层模型 TCP/IP主要协议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应用层 FTP 、TFTP、HTTP、SMTP、DHCP、Telnet、DNS、SNMP
传输层 传输层 TCP、UDP
网络层 网络层 lP 、ARP、ICMP、IGMP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网络接口层 IEEE802.3、IEEE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
3.1.4 重要协议解析
  1. IP (Internet Protoco)协议是在网络层的核心协议,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传送数据包,它
    还提供对数据大小的重新组装功能,以适应不同网络对包大小的要求。所提供的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无连接的和不可靠的。
    2.ARP(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动态地完成IP地址向物理地址的转换。物理地址通常是指计算机的网卡地址,也称为MAC地址,每块网卡都有唯一的地址:
  2. R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用于动态完成物理地址向IP地址的转换。
    4.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报告差错、提供意外情况信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5.TCP(传输控制协议)采用了重发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
    数据传输服务。TCP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比较少,且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6.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可以这样说,TCP有助于提供可靠性,
    而UDP则有助于提高传输速率。UDP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最大,对可靠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速度快的场合。
  3. FTP (文件传输协议)运行在TCP之上,是通过Internet将文件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
    算机的一种途径。FTP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需建立两条TCP连接,一条用于传送控制信息(使用21号端口),另一条用于传送文件内容(使用20号端口)。
  4.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建立在TCP之上。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
    协议。
  5.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建立在TCP之上,是登录和仿真程序,它的基本功能是允许用户登录
    进入远程计算机系统。
    10.1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建立在TCP之上,是一种提供可靠且有效的电子脚件传输的协议。11.TFTP(简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