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婴儿期开始,大脑对新奇刺激的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新奇刺激加工的常用方法之一是事件相关电位(ERPs)。虽然ERPs具有毫秒级的时间精度,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尤其在婴儿期。为了平衡空间和时间的精度,本研究将ERP数据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相结合。对29名婴儿(其中15名女性)在一项三刺激听觉oddball任务下进行静息态fMRI(平均年龄=4.73个月)和EEG(平均年龄=5.19个月)检测。从ERP数据中计算出失匹配反应(MMR)和P3波,从fMRI数据中计算出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本研究首先根据先前的文献,将MMR和P3反应源定位于五个感兴趣区域(ROI)。然后,在这些区域进行网络水平的富集分析,以探讨rs-FC与MMR和P3反应的关联。与先前的研究一致,源定位EEG分析显示,双侧听觉皮层、后扣带皮层和上顶叶皮层参与了MMR和P3反应的生成。此外,MMR和P3与躯体运动网络内的功能连接,以及躯体运动网络与背侧和腹侧注意网络(DAN/VAN)之间的功能连接相关。这一关联在上顶叶的新奇反应ERPs中尤为明显,因为上顶叶与对新奇刺激的初步重新定向反应密切相关。背侧注意网络(DAN)因其在新奇刺激检测中的初步重新定向作用而著称,主要与MMR反应有关。相比之下,腹侧注意网络(VAN)则以其支持后期复杂注意力调整而闻名,它与后期的P3反应相关。该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刺激即时反应生成过程中相关神经网络的理解。这些网络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增加某些个体对新奇刺激的敏感性,因而具有重要的行为和临床意义。
引言
婴儿对新奇刺激的敏感性是习惯化学习的基础,并且在学习周围环境以及情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新奇刺激的高反应行为在4个月时就可以表现出来,并且这种反应是行为抑制的前提,行为抑制是一种以回避新奇刺激为特征的反应方式。婴儿对新奇刺激的行为反应差异,可能成为预测其将来出现焦虑相关情绪或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我们对婴儿大脑如何处理新奇刺激的神经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探讨了失匹配反应(MMR)和P300,这两种新奇检测的关键电生理特征。MMR和P300分别是对“偏差”和“新奇”刺激产生的反应。对成人和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神经特征反映了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并且涉及部分重叠的神经回路。目前尚不清楚婴儿时期是否也是如此。虽然MRI研究揭示了婴儿多个大脑网络与新奇刺激引发的痛苦反应有关,但这些大脑活动与婴儿处理新奇刺激时的即时反应之间的具体关系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多模态方法,结合EEG和MRI技术,旨在探索MMR和P300的神经生成机制及其与内在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
与新奇检测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ERPs)通过将刺激与连续EEG数据同步,为刺激处理的早期阶段提供了毫秒级的时间精度。听觉oddball范式包括呈现重复的“标准”刺激(例如,纯音),并穿插频率较低的“偏差”刺激(具有某种不同特征的纯音;例如,音高不同)。对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在被动听觉过程中,他们对标准音和偏差音的反应有所不同,这种反应被称为失匹配负波(MMN)。MMN出现在刺激开始后约100-250ms,通常被认为反映了一种“前注意机制”(即感觉记忆痕迹),用于检测刺激中的微小变化。在成年人中,MMN的形态(即波形特征)取决于偏差刺激的类型(例如,音高、频率、强度或持续时间)以及偏差刺激的强度。oddball范式的一种变体(即三刺激oddball范式),在标准音和偏差音之间加入了一种复杂的新奇听觉刺激(例如,牛叫声),这种刺激的出现频率较低。研究表明,新奇刺激会引发P3反应,在成年人中,P3反应大约在刺激出现后的200-400ms左右达到峰值。这种正向ERP被认为反映了一个定向反应或对新奇刺激的无意识注意转移。
在婴儿和儿童中,波形的时间和形态与成人不同。学龄儿童对偏差音表现出MMN反应,对新奇音表现出P3反应。尽管先前的研究发现,ERP的振幅在儿童期相对一致,但对生命早期阶段的ERP反应却不太了解。婴儿对标准音和偏差音表现出不同的ERP反应,这表明存在MMR。然而,与成人的MMN不同,婴儿表现出一种正向差异波,这种波被称为MMR,以区别于成人的负向差异波。婴儿对新奇声音的P3反应通常不如成人那样稳定和强烈。进一步的婴儿期新奇反应的证据包括对白噪声的负波(标记为N250)。此外,Marshall等人(2009)发现9个月大的婴儿对新奇声音有一个正向反应波,出现在200至300ms左右。这些成分可能是成人P3的早期形式,P3的成熟过程反映了婴儿在听觉信息定向和辨别能力上的发展变化。
ERPs源定位
目前,婴儿期的MMR和P3反应的空间特性尚不明确。要描述这些反应的空间特性,通常需要结合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工具(例如,MRI)。源定位方法的进展(结合EEG和MRI数据)使得有关EEG活动源(神经源)的估计更加精确。成人MMN和P3反应的源定位研究表明,这些脑电活动的生成与多个脑区相关,特别是顶叶、扣带皮层和颞上回(STG;即听觉皮层)。由于方法学上的巨大差异,研究结果也多种多样,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尽管偏差和新奇刺激的反应源有较多重叠,但某些区域可能在响应新奇声音时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前扣带皮层/上顶叶)。
在6个月大的婴儿中,针对偏差听觉刺激的源定位研究表明,ERP反应主要发生在听觉皮层和前扣带皮层。此外,对6-12个月婴儿的研究显示,双侧听觉皮层的MMR振幅和源强度均有所下降,这可能表明与听觉加工相关的大脑区域在这一年中发生了变化。虽然已有相关研究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