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信号编码之8B/10B

本文探讨了高速链路中码间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CTLE/FFE均衡和编码技术如4B/5B、8B/10B等来改善。8B/10B编码通过保证直流平衡和密集电平转换,提高效率并减少非实际数据传输。文章详细解析了编码原理、实例和如何通过编码表实现数据转换。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 线路编码技术

在高速链路中导致接收端眼图闭合的原因,很大部分并不是由于高频的损耗太大了,而是由于高低频的损耗差异过大,导致码间干扰严重,因此不能张开眼睛。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CTLEFFE(包括DFE)均衡进行解决,原理无非就是衰减低频幅度或者抬高高频幅度,从而达到在接收端高低频均衡的效果。 缓解码间干扰还可以通过编码技术来实现。    

 

说到针对于NRZ数据的编码方式,常见的有4B/5B,8B/10B,64B/66B,64/67B,128B/130B,128B/132B编码(可能各位还有其他吧),不同的编码方式针对于不同的信号协议,当然效率也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效率?在数据包传送的术语叫开销,意思就是除了实际需要的数据之外的一些数据bit,例如冗余校验等。那大家看上面的编码的数值比就知道了,例如8B/10B,要把8bit的实际数据扩展为10B,那开销就是20%,效率就只有80%了,更通俗来说就是增加了20%的非实际数据的传输 。所以一个好的编码方式,除了看它本身的算法优化情况外,还要注重效率高不高。

首先,为什么要编码?原来的码型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用下面这个图来进行解释:

大家看明白了吧,由于我们的串行链路中会有交流耦合电容,我们知道理想电容的阻抗公式是Zc=1/2πf*C,因此信号频率越高,阻抗越低,反之频率越低,阻抗越高。因此上面的情况,当码型是高频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不损耗的传输过去,但是当码型为连续“0”或者“1”的情况时,电容的损耗就很大,导致幅度不断降低,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无法识别到底是“1”还是“0”。因此编码就是为了尽量把低频的码型优化成较高频的码型,从而保证低损耗的传输过去。

而线路编码机制将输入原始数据转变为接收器可接收的数据格式,同时保证数据流中有足够的时钟信息提供给接收端的时钟恢复电路。线路编码技术提供了一种将数据对齐到字节/字的方法,可以保持良好的直流平衡,增加了数据的传输距离,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错误检测机制。除此之外,线路编码技术也可以用来实现时钟修正块同步通道绑定和将带宽划分到子信道等。线路编码技术主要有两种:数值查找表机制自修改数据流(扰码)。目前常用的有8B/10B编码和64B/66B编码。

 

2.8B/10B编码原理

        8B/10B编码是1983年由IBM公司的Al Widmer和PeterFranaszek所提出的数据传输编码标准,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速串行总线,如IEEE1394b、SATA、PCI-Express、Infini-band、FiberChannel、XAUI、RapidIO、USB 3.0的美好。8B/10B编码将待发送的8位数据转换成10位代码组,其目的是保证直流平衡,以及足够密集的电平转换。

        8bit原始数据可以分成两部分:低位的5bit EDCBA(设其十进制数值为X)和高位的3bit HGF(设其十进制数值为Y),则该8bit数据可以记为D.X.Y。另外,8B/10B编码中还用到12个控制字符,他们可以作为传输中帧起始、帧结束、传输空闲等状态标识,与数据字符的记法类似,控制字符一般记为K.X.Y。8bit数据有256种,加上12种控制字符,总共有268种。10bit数据有1024种,可以从中选择出一部分表示8bit数据,所选的码型中0和1的个数应尽量相等。8B/10B编码中将K28.1、K28.5和K28.7作为K码的控制字符,称为“comma”。在任意数据组合中,comma只作为控制字符出现,而在数据负荷部分不会出现,因此可以用comma字符指示帧的开始和结束标志,或始终修正和数据流对齐的控制字符。

        编码时,低5bit原数据 EDCBA经过5B/6B编码成为6bit码abcdei,高3bit原数据HGF经3B/4B成为4bit码fghj,最后再将两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10bit码abcdeifghj。10B码在发送时,按照先发送低位在发送高位的顺序发送。

        5B/6B编码和3B/4B编码的映射有标准化的表格,可以通过基于查找表的方式实现。使用 “不一致性(Disparity)”来描述编码中"1"的位数和"0"的位数的差值,它仅允许有"+2"(  "0"比"1"多两个)、"0"( "0"与"1"个数相等)以及"-2"("1"比"0"多两个)这三种状况。 由于数据流不停地从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前面所有已发送数据的不一致性累积产生的状态被称为“运行不一致性(Runing Disparity,RD)”。RD仅会出现+1与-1两种状态,分别代表位"1"比位"0"多或位"0"比位"1"多,其初始值是-1。Next RD值依赖于Current RD以及当前6B码或者4B码的Disparity。根据Current RD的值,决定5B/4B和 3B/4B编码映射方式,如下图所示。

注意:当与5B/6B组合时,必须从D.x.P7和D.x.A7中选择一个来避免连续的5个0或1。

        当Current RD=-1时,表示之前传输的数据中"0"的个数多于"1"的个数,若6B或4B编码的Disparity=0,则NextRD=-1;若6B或4B编码的Disparity=+2,则Next RD=+1。同样,当Current RD=+1时,表示之前传输的数据中"0"的个数多于"1"的个数,若6B或4B编码的Disparity=0,则NextRD=+1;若6B或4B编码的Disparity=-2,则Next RD=-1。

        这样,经过8B/10B编码以后,连续的“1”和“0”基本上不会超过5bit,只有在使用comma时,才会出现连续的5个0或1。接收端的数据解码过程如下图所示:

 

3.8B/10B编码实例

我们怎么知道编码后映射成什么码型呢?因此会有一个专门的编码表,我们只需要在上面找到我们的原始码型,然后就一目了然了。编码表如下所示(部分截图):

 

说了那么多,还不如举个例子更直观。

我们以上面的D3.0码型进行仿真验证:

 

原始的码型如下:

仿真得到8B/10B编码后的码型如下:

对照上面的编码表,结果完全相同,从RD-的模型出发,编码后RD-的码型“1”比较多,因此极性变成RD+的编码码型,接着RD+的编码码型“0”比较多,极性又变回RD-,因此码型就是RD-和RD+之间循环下去。

 

整理自:

1、https://blog.csdn.net/hit_wzj/article/details/50403243

2、https://zhuanlan.zhihu.com/p/3004102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