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伦:为什么世界上一流大学都有哲学系?

没有批评,不会进步 ;若无批判,难以前进!马克思之所以被称为千年的伟大思想家,得益于他敢于怀疑一切,受益于他勇于深刻批判……

视界·哲学的意义

本文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 “艺沁人文、笃志商道——2016 复旦大学 EMBA 人文盛典” 上的演讲摘编,发表于《解放日报》2016 年 7 月22 日 第 010 版。
张教授从哲学的批判精神出发,为大家解读了哲学的当代意义。

张汝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发表《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哲学与人生》、《中国现代思想研究》等著作。

一个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一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张汝伦

张汝伦:为什么世界上一流大学都有哲学系?

01 如果不能批判,科学怎么前进

要对哲学下定义,我想先从两个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批评开始讲起。

美国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教授去年来上海参加会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复旦和上海交大在硬件上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相差无几,但为什么外国同行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因为你们缺乏批判的氛围。科学是通过颠覆前人的想法、批判前人的想法而前进的,如果你们不能够批判别人,科学怎么前进?

最后他在采访中说道,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得益于早年的哲学生涯。这让我很吃惊———原来这位物理学教授很可能上过哲学系。

第二个外国人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被聘来中国工作,在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时自豪地说,我每天读一个小时《道德经》。我不知道中国有几个院士会读《道德经》,不要说每天读一个小时,恐怕每年读一个小时也很少有。他最后说的一句话也很发人深省,他说,“中国同行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他们不会批判,既不批判自己也不批判别人。你连自己和别人都不批判的话,请问你的工作怎么能够突破?”

什么是批判?就是找出事物不足的地方。 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总是希望把自己说得尽善尽美。我们学校每年教授考核的时候,有一栏内容我最不擅长填写,那就是“你这一年取得的成绩”。如果考核表里有这样一栏:“对学校的工作、系里的工作,你发现有什么问题”,这才有意义,这才是哲学的精神。

02 重要的是有没有不断地涌现新思想

我早年曾在安徽农村插队,做过农民、瓦工、农村中学教师。一个在中国底层社会待了将近10年的人,为什么不学别的东西要学哲学?因为在这10年当中,我发现文明的动力有很多,但最内在的动力就是人类永不自满,永远在寻找自己不够的地方,永远在超越自己。

在国内外很多高校,许多中国学生追求的是成绩表上的全A,追求的是排名永远第一,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领先”。但我们并不知道,排名第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新思想?这才是哲学的真谛。

世界上一流大学都有哲学系,三流大学没有哲学系。为什么?20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得主中,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同时也是大哲学家。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有记者去采访他,问他你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是哲学家,其次才是科学家。

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是丹麦贵族。他了解了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后,就把太极图放到了家徽里面。日本第一个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因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而获奖。他在自传里写道:我之所以能够发现介子,是因为读庄子的时候受到启发。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哲学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我们人类得以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根本的内在动力

03 这种思维让我们有资格说:我是人,不是动物

那么,这样一种思维或者说人类的精神活动,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我估计在座90%的人会说,“人”是会思想的动物。因为大家都觉得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思想而动物不会。但这个结论不够准确。

事实上,人类的思维分成两类。

一类是跟人类的生理本能有关的思维。 人活在世界上最根本的生理本能有两个:活下去和繁衍后代,所以这类思维方式也叫作实用性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人和动物都具有。比如,冬天来了,到哪里去避寒?如何对付猛兽?怎样找到东西吃?

当然,人类又发展出一些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如何应对可怕的传染病?如何把卫星送上天?如何解决交通堵塞?如何解决人口问题……总而言之,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

但是,我们人类真正独有的思维是另外一种思维,那就是哲学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动物没有的,只有我们人类拥有。是这种思维让我们有资格说:我不是动物,我是人。这样的思维和生存没有关系,一辈子不用这种思维方式想问题,也可以活得好好的,照样可以结婚生子,照样可以升官发财,照样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解决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至于解决得好不好,则不一定。

04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的思维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会带来后患。哲学的产生,代表着人类能够超越自己,从整体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对于人类独有的这种能力,我们绝对不能让它萎缩,绝对不能让它退化。如果萎缩了、退化了,人类就没有前途,人类就没有将来。

第二,追求事物的本质。

一般来说,有了问题才解决问题,然而哲学会追问事情的根本。这种追问只有人类会问,动物是不会问的。比如,生命是怎么来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些对于事物本质的追问,是哲学的飞跃,是哲学的突破。

第三,反思、反观和评估。

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这也是只有人类才有的一种能力。2500年前,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是的,我们人跟动物不一样的地方,不仅仅是我们知道我们得到了多少荣誉,有了多少钱,头上有多少头衔,而是我们还会问自己:我过的生活有意义吗?我去追求这些东西有意义吗?怎样才是善待自己?对于我们的人生,这是我们必然要问的问题。

05 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超越自己

刚才我们说了,哲学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它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没用的。

但是,老子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无用乃为大用”。今天,人类掌握了足以毁灭地球的武器,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因为哲学让我们能够退后一步用反思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用一种批判的方式来思考问题。那么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如何养成呢?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批判概念。 我们中国人对概念这个词不敏感,其实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先有概念,然后才有事物的。因此真正的彻底的批评思想,是对概念进行颠覆。

第二,批判流行的思想。

第三,批判常识。 常识不能万岁,为什么?因为常识有两个特点,第一有时间性,第二有地域性。不能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就把常识和真理画上等号。

第四,怀疑一切。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要“于无疑处有疑”,这话说得太对了。

一个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一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编辑 | 王小蝶


via:


何为世界一流大学?

吴国林 2020-11-28 07:51

在我看来,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同时满足以下 5 个条件,或者至少满足其中 4 条:

(1)大学至少拥有 3-4 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2)不缺钱

(3)为人类创造知识

(4)有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大师级人物

(5)有崇高的声誉

♢ ♢ ♢ ♢ ♢

(1)大学至少拥有 3-4 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最好是本校评出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仅有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或许有偶然性,但是,3-4 个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就不是偶然性,而是具有必然性。如果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都是从其他单位或机构调入的,那么,该大学就应当拥有 6-8 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相对来说,是较为公正的,较少有意识形态的问题。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反映了一个大学或机构在创造基础知识方面,绝对处于世界最前沿,且为人类在创造知识,为人类的长远服务。

如果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一个都没有,或者仅有 1-2 人是从外机构调入的,那么,这显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2)不缺钱

钱是从事研究的基础,没有钱,如何进行原创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创的基础技术研究?不缺钱,还意味着大学的图书馆面积宽、藏书多、质量好,拥有世界上某几个学科最全、最前沿的研究资料等;还意味着图书馆至少能开到晚上 12 点钟,或者在毕业期能开到晚上 3-4 点钟。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是开通宵。有人说,开图书馆,要花电费,如果电费都出不起,显然就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不缺钱,也意味着大学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到学科的建设之中,特别是世界前沿、不太确定的探索性学科,以及非常冷门并不赚钱但确是人类发展所必需学科;也意味着举办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不差钱,还有可以住校的短期研究人员;也意味着教授至少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也意味着教授有一位助理秘书处理教授所要进行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安排等。不缺钱,也意味着教授自己的薪水是足够高的,他应当至少有两套房,其中一套是用来度假的,当然也拥有一部过得去的小车以方便外出和学术交流等。

如果一个教授还在想办法赚钱以生活,而没有将自己的心思全部用于研究,显然,这不是一流大学。

当然,有人会说,中国的教授太多了,这点我赞同。我们可以提高评教授的条件。

教授的比例问题。比如,像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双一流 A 类大学,如果它现有的教授,砍掉 2/3,那剩下的 1/3 的教授,应当是相当高的水平。比如,像 211 那样的大学,砍掉 4/5,那剩下的 1/5 的教授,应当是有相当高的水平。对于非 985、211 等那样的大学,砍掉教授的比例要更高,如 6/7、7/8、8/9 等,那剩下的 1/7、1/8、1/9 等的教授,也应当是有较高的水平。

像北大、清华、人大等那样的大学,也应当砍,比如砍掉 1/2 的教授,剩下的 1/2 的教授,也是有相当高的水平。

如果一个大学缺钱,显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一个教授都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那么,这也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教授没有一位助理秘书,那么,这也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教授仅有一套房,那么,这也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3)为人类创造知识

大学的教授除了教学上课之外,除了为自己的国家与所在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必须为人类创造更一般的通用知识,构建理论体系,这些通用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需要有独到的眼光,才能创造出来。而且他将自己创造的知识,用于教学之中。教授必须传播自己创造的知识,为人类的未来培养有远见的学生和市民

如果教授仅是传播已有的知识,那么,显然这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4)有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大师级人物

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拥有世界一流的自然科学大师级人物,这是本学科的研究者或研究生所尊敬的牛人,是非常愿意想认识和学习的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当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对于综合性大学,它还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文大师,他能站在世界人文发展的前沿,创造新的概念、新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新的精神食粮,从精神层面解决人类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人说,我们是工科学校,何来人文大师?有这一想法的人,显然,此校还远离世界一流大学。

从学科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文史哲三大学科,特别是有一流的哲学学科,至少其中某一个哲学的研究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没有高水平的哲学研究与教学,不可能有原创的科学和原创的技术!

之所以我们的不少人认为,哲学不重要,在于我们的大学离世界一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知识,还在学习他人的,而不是自己原创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自己开论证会,决定的。

世界一流大学是国际上的优秀研究生十分愿意,而且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进去的大学,而不是一般的学生都能进去的大学。

真正的人文大师,他必须了解某一门自然科学达到本科生的水平,而且还要不断追踪该学科的国际研究前沿,以补充新知识,为自己的人文创造提供自然科学的基础。

真正的自然科学或技术大师,他必须了解某一门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等)达到本科生水平,也要不断追踪该学科的国际前沿。

没有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大学,显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5)有崇高的声誉

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在国际上有崇高的声誉,一提名字,有一定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而且希望成为其学生。就像北大、清华,在中国,一提名字,谁都知道,因而它们是国内一流,没有人怀疑。说北大、清华不是国内一流,有一点知识的人,都不会同意。

如果一个大学的名字,仅有一个省是都知道的,而且想成为其学生,那是省内一流;如果该校在国内有一定的名气,那就意味着它正在成为国内一流,还不是国内一流。

如果一个大学的目标,仅关注区域服务,显然不是国内一流大学,更不是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崇高的声誉,不是评出来的,而是该大学综合能力的显现。

世界一流大学,对世界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国内一流大学,对国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哲学是什么?概念的创造、推理与系统化的学问

吴国林 2021-4-3 07:33

对 “哲学(Philosophy)是什么” 的回答,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以 “哲学是爱智慧” 的回答影响甚大。当然,还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基于德勒兹与伽塔利对哲学的探索(见附录),在我看来,**哲学就是发明和制造概念,形成概念之间的推理,并构造为一个合理的概念系统的学问。**即是说,哲学的目的在于创造新概念,并将概念之间形成为一种推理的合逻辑的系统,从而启发其他学科。为此,笔者进一步将哲学概念界定为:

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推理与系统化的学问

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中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和研究哲学,培养哲学人才,创造出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新哲学。我国要在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我们必须有新的概念的发明和创造,不然,何以可能成为世界的主要科学中心?成为世界的主要技术中心?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哲学的这一意义来看,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大力发展哲学本科,促进哲学思维,创造新的哲学学科,才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附录:

法国当代学者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和伽塔利 (Felix Guattari) 合著的 “What Is Philosophy?”(中译名为:《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年)对哲学的界定非常有启发意义。德勒兹与伽塔利指出:“哲学是一门形成、发明和制造概念的艺术。” “哲学是通过纯粹的概念获得的知识。” “概念就是思维行为,即以无限(但有快慢之别的)速度进行的思维。” “概念虽然是知识,但却是关于它本身的知识;它只认得纯粹的事件,而事件不等于事件从中得到体现的事态。” “哲学概念并不为了弥补什么而拿体验当参照系,而是通过自身的创造活动建立起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对任何体验都做出巡视,恰如它巡视所有事态一样。”


没有哲学系,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吴国林 2021-6-8 08:08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发现有一个重要事实: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哲学系。更进一步讲,世界一流大学都有高水平的哲学系。比如,看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世界一流牛校,又有哪一个大学没有哲学系,没有高水平的哲学研究。

从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哲学系” 这一命题,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推论:

“没有哲学系,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在我国的双一流大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仅关注有关工科、理科的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没有关注如果从自然科学、技术理论和工程理论等角度创造新的概念、构造新的理论;文科也是如此。就我国的一流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它们也有高水平的哲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在发展新文科,著名国际量子信息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亲自担任新成立的科学哲学系的系主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1262336.html)。

现在我国有的双一流大学不仅没有哲学系,甚至连已有哲学的硕士点也被某种理由被取消掉了。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象,也是一个必须改正的现象

事实上,我们了解过双一流大学的教师。有的工科、理工教师,并没有感觉到哲学的重要性;也有老师不知道哲学是个啥等等。一些文科教师感觉到,尽管它们有了博士点了,但是没有哲学系的存在,没有哲学系教师的研究,感觉它们文科的研究成果缺乏底气,即是说,我研究出来的文科的结论有多大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为何人们会对哲学有这样的不同的认识?原因在于:有的工科、理科的研究还没有到达世界一流的水平;还有不少的教师真正缺乏对哲学的认识,也缺乏哲学思维;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课程中,没有较为专业的哲学课程的学习。

更有甚者,有哲学系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教师认为,没有哲学系的双一流大学,就是没文化。一次某校某学院的 X 博导告诉我,我们也有不少国家社科的重大项目,我去另一个双一流大学参加博士生答辩时,该校教师 Y 居然说我们大学没有文化。我实在想不通。我说,哲学乃是各门学科的总根源,哲学系都没有,当然,会认为你校没有文化。仅靠指标的数量,并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没有高水平的哲学系,也很难受到国内同行的尊重,也成不了国内的真正的一流大学

好在中国的一些院士和国际前沿的中国企业,已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比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企业产品的研究中重视哲学的创造性作用,因为华为作为国际顶尖的技术公司,没有什么可以模仿学习了,而必须靠自己创造,这时哲学的作用出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郭光灿院士在量子信息领域走在国际前沿上,早已意识到哲学对研究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重要性,在他的**“量子力学二次革命” 论坛**上,多次出现了哲学家,与他们的一流科学家进行讨论,等等。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大学的校长兼院士也非常重视哲学的作用。

在我看来,哲学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一个是正,一个是反,二者缺一不可。

所谓 “正”,强调哲学的正面作用。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推理和系统化的学问。这里的概念是指各学科的共同概念,或者是引起许多学科关注的概念,引起人们新的思考。这里的哲学,一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哲学。

所谓 “反”,强调哲学的反思和批判作用。哲学在于形成批判的氛围,形成对已有的概念、规律、结论和理论进行认真的反思,这些已有的东西是否是正确的,如果它们正确,需要什么条件(前提)? 如果条件不满足,它们又如何得到改进?而我国的学术研究中,说好话的多,说批判的话少,其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不是主张怀疑和批判,而是主张听话和领会

只有通过反思和批判,才能发现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反思和批判精神,这是科学精神的重要部分。

我国双一流大学,还没有设立哲学系的,是时候建设高水平的哲学系了,并且从事高水平的哲学研究,从而为全校营造反思与批判、构造新概念和新理论的良好氛围!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要哲学系 而不仅仅是哲学研究?

吴国林 2021-6-12 09:11

科学网拙文《没有哲学系,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哲学系,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包括我周围的同事(不仅仅是哲学工作者),之所以如此这般,就在于人们已知认识到哲学系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上文的有关讨论和线下讨论,再作几点诠释:

1、有一种观点说:“我们都知道哲学的重要性,只需要哲学研究,并不需要哲学系。” 显然,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是,没有哲学系这一建制,如何有足够的研究人员?需要有相应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整体结构,才能培养出有水平的哲学人才。没有哲学系(或哲学院),相应的研究组织和讨论会,难以定期开展,相应的高水平的人才难以引进,相应的人员编制无法保障。既要有哲学的教育和研究,又必须有哲学系 / 院来保证。

2、有人说:“ 爱因斯坦与哲学系无关。”“世界一流大学可以有爱因斯坦,但可以没有哲学系。” 显然这样的观点也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很早就接触哲学,13 岁开始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大学期间读马赫的《力学发展史》。在 1902—1905 年,狭义相对论创立前夕,爱因斯坦与好友索洛文、哈比希特三人组成 “奥林匹克科学院”,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研读柏拉图、斯宾诺莎、休谟、马赫、彭加莱等人的哲学著作。

而康德何以写成这部极其重要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 1724 年出生于哥尼斯堡(Königsberg),几乎他一生都没有离开哥尼斯堡及其附近,而且一生未娶妻,一生拓展着康德的时间和空间,成就了他的哲学世界,实现了哲学上的 “哥白尼革命”,成为现代哲学之源。1732-1740 年,他主要对罗马经典感兴趣。请注意,1732 年,他才 8 年。1740-1746 年,他在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研究哲学、物理、数学和神学。1770 年,他的著名观点表达在他的教授就职论文《可感觉和可理解的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中,这是用拉丁文写成的,后又用 10 多年,写成了巨著《纯粹理性批判》(1781 年出版),其第二版于 1787 年出版。

爱因斯坦自己一再强调:“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倒不如说我是哲学家。”

3、正是真正的哲学,才能启发原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革命。

事实上,在 1935 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Podorsky)和罗森(Rosen)(简称 EPR)共同在《物理评论》发表《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在一定哲学前提下,利用理想实验的逻辑论证方式,论证了这样的结论:“波动函数所提供的关于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是不完备的(complete)。”(黑体由我所加)这里我要强调的是,EPR 说量子力学描述不完备,是指波函数针对物理实在的,而不能忽视了物理实在,就是说,波函数关于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在这篇重要论文中,Einstein 等认为,任何描述物理实在的完备物理理论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完备性判据。 “物理实在的每一元素都必须在这物理理论中有它的对应。我们把这叫做完备性的条件。” 这是关于完备理论的必要(necessary)条件。

(2)实在性判据。“要是对于一个体系没有任何干扰,我们能够确定地预测(即几率等于 1)一个物理量的值,那末对应于这一物理量,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元素。” 这是关于物理实在的充分(sufficient)条件,这就是说,物理实在的元素并不是由先验的哲学思考来决定的,而必须由实验(即经验)来度量。

显然,它们都是哲学的分析。EPR 论文被认为是 EPR 佯谬,这在于量子纠缠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直到 1993 年本内特等提出了量子信息理论,1997 年被实验检验,EPR 佯谬成为科学事实,而且成为量子信息理论的先驱。正是这样的哲学思考才能成为量子信息理论产生的前提。

4、我一再强调,我这里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创造人类最顶尖的自然科学知识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不是跟踪他人做相应的跟随研究,这是二流。为什么不把技术知识的创造作为世纪一流大学的标准呢?世界顶尖技术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为人类创造知识!**


本文来自吴国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