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 “意识与认知” 相关文章合辑。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的性质
(一)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角色化的过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自然的实体,一个生物的人,甚至还比不上动物,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必须得到成人的关怀和照顾才能长大成人,产生人的意识。如果婴儿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人类的社会环境,使其同动物生活在一起,就会由于失去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而不能形成人的意识。因此,一个人只有处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成长,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对自己的认识,即形成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形象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周围人们的期待中,以及周围人们的评价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当个体觉察到对方的态度和言语中所包含的内容时,自我意识的内容也就得到了丰富。因此,个体的自我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中发展自我态度。心理学家柯里把自我意识的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象”。他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人们由于把自己的容貌、姿态、服装等作为自己的东西,通过对镜子中的形象的观察,以一定的标准衡量美丑,便会产生喜悦和悲哀。同样个体在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的姿态、行为、性格时,也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一个人正是这样在与周围人们的接触中,注意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构成一个客观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自我形象。所以,个体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情感体验依存于个体与他人的接触,它是在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中形成的。
(三)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人对自身的存在,对自身和周围关系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获得的,正因为人们具有自我意识,人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和体验着什么。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才会有痛苦之感;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的利害关系,才能体验到自身的安全,才会知道一些事情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同样,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错误的时候,才能够主动地矫正自己的行为,改变和修正原来的计划。
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因为人的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行动之前就预见到行动的结果,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一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自己头脑中将蜂房建成了。这就是说,人们在行动之前,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动机和方式,就在自己头脑中观念性地存在了。而人们在行动之前确立行动目标,制定行动计划,选择行动方案,实现预期结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参与下完成的。
自我意识的组成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比如有人观察自己的体形,认为属"清瘦型";分析自己的品性,认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自我时,觉得自己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这类问题,比如有人感到自卑,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对自己感觉不满意,甚至不愿接受这个丑陋的我。而自我控制则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之类的问题。三个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没有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所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适应周围环境,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十分清楚周围的社会环境,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如果个体对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就会无所适从,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产生焦虑。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时,还同时要受到个体本身的需要、愿望、动机等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个体就会有安全感,对自我评价充满信心;反之,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相距甚远时,个体则会与周围人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而丧失安全感。长此下去,就会导致个体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面确定的,决定于个体的内部标准。比如当个体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他人认为他未获成功,而个体可以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或者是他人认为他已取得成功了,而个体自己却认为是失败的。由于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要受社会的期望标准的影响,因而,决定个体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的内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要与社会的共同标准相适应。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反之,当个体体验到失败感时,则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闷闷不乐,甚至放弃努力。可见,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发动作用,其二是制止作用。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强制使自己的言语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种种活动,这就是自我控制所起的发动作用。例如学生克服贪睡的欲望,晨起跑步早读。而主我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行动和言语,则为自我控制起制止作用。例如,身患感冒的学生,在上课时强行压制自己避免咳嗽。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的作用
1、自我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人的认识活动不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都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更加自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人不仅能对外部世界的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人还能对自己的这些认识过程本身进行认知,即对这些过程加以分析、监督和调整。通过对自身认识过程的认知,人就有可能发现原有认识活动的不足,可能选择和运用更好的认知策略,从而使认知活动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2、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使人们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才会逐渐产生“孤独”之感;他们体验到自尊的需要,才会产生与自尊咸相联系的“羞赧感”和“腼腆感”。由于他们发现了一个自己的的内部世界,他们才时常感到“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种种不符或冲突,从而产生“苦闷”、“彷徨”等新的情感。
3、自我意识大地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
意志以人确定的行为目的为开端。个体意志力的表现同动机的性质和力量密切相关。社会意义丰富的动机通常比社会意义贫乏的动机更能支持人的意志行为。但社会意义的丰富与否,是要通过行为者的个体意识从主观上加以认定的。
4、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包含现实的自我,还包含着理想的自我的方面。由于人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就不能不受到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规范的制约。社会道德就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找到了可以存在的处所,也找到了可以调节、激发(或抑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杠杆。就个体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里,就包容了道德、信念和道德体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诸如责任、义务、使命、荣誉等价值观念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作用原理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Flavell)曾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1]。具体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指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它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都有明确的意识,同时在学习中时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评价,从而肯定、发展正确的行为,发现和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使自己的认知活动得到调整和改善。
关于元认知的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知识有助于人们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指导人们自觉地、有效地选择、评价、修正和放弃认知的任务、目标和策略。同样,它也能引起有关自身、任务、目的的各种各样的元认知体验,帮助人们理解这些元认知体验的意义和它们在行为方面的含义;元认知体验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元认知体验,人们可以补充、删除或修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即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来发展元认知知识。而元认知体验有助于人们确定新的目标,修改或放弃旧的目标,有助于激活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监控一方面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目标与行动(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另一方面人们的元认知知识又大多来源于人们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际过程。善于对认知活动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监控的人,自然会有更多的元认知体验和经验,从而具有更多的元认知知识,这就是说,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监控水平制约着人们的元认知知识的获得与水平。对于元认知体验,它总是与认知活动相伴随,离不开人们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过程。总之,元认知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三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元认知。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在我国心理学界,学者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十分强调和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其他许多心理学理论工作者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论著,对意识、意识活动、意识与心理,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苏联心理学界,本世纪20~3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Vygotsky)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它可能只集中在思维或动作的某些方面。我刚才打了个结,我是有意识做的,但我不能说我是如何做的,因为我的意识集中在结上,而不是在我自己的行动上,即我是如何进行我的行动的。当后者成为我意识的目标时,我可以充分地意识到它。我们使用意识去表示对大脑自身活动的意识,即对意识的意识。不言而喻,对意识的意识和对动作的意识都是元认知的典型表现。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亚里斯多德关于读书方法的专门论述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的思想。在本世纪初,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述、研究了认知活动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问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自我意识过程,积极监控行为以及批判性评价能力在认知活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修正的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皮亚杰曾经说过:“自我调节是主体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回路系统或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充系统。”他在这里特别说明了逆向动作即反馈,它可预见哪些是不适应的行为,哪些是适应的行为。在系统的活动中,它是自我调节的依据,通过它可以使系统不断地向前运动、发展。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也曾说过,反馈就是“根据过去操作的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无论在生物还是机器的系统运动中,通过反馈可以使行为得到调整和控制,使预定的目的得以实现。如果没有反馈,系统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运动。人的学习实际是个接受、传递知识信息的自控系统运动,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关系到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自我监控是以一种监控主体及监控对象为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具体来说,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由于人类具有能进行自我监视反馈和调节控制的意识,才使自己得以成为人类——区别于一切非生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特殊生物。这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自我监控首先应该是一种智能监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智能监控都是自我监控。智能监控中的自我监控就是人类的自我监控,在实质上属于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人类自我监控贯穿于人类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之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对每个人来说,从生活作息到学习工作,要保证每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发展,一般来说,都离不开自我监控。由此可见,人类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任何自我监控行为或活动的出现,其本身就体现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
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体能及时发现认知活动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一方面,正是由于具有了自我监控能力,个体才得以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反省,进而才得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为随后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奠定基础。如果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个体没有也无法去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反省,当然也就不会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了。因此,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在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无论是目标的树立、方向的确立、计划的制订还是具体行为、行动的采取、实施、调整、控制,其中每一步骤的顺利完成都是以个体一定的自我监控与调节为手段的,实际上也都是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达到消除烦恼、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具有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
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自己由此实现。对他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他人由此实现。对眼前的时空及其内涵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现实由此实现。烦恼源出于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的不认可、不首肯、不欣赏。倘若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则欢悦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间,烦恼也就自然烟消云散。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调整个体的内动力与外动力进行定向作用。倘若学校心理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正确的,那么,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将成为一切教育的基础。缺乏自我监控,行为冲动的个体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自我监控与调节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在教育领域里,有意识地引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知识量几何级数的增长,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信息生产周期、陈旧周期的迅速缩短,信息传播与交换速度的明显加快,社会的飞速进步,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独立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把握新进展、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灵活应变和创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调节和约束能力,已成为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要提高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生更有意义,就必须善于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安排自己、控制自己,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相和谐。尽可能去发展每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
虽然人们从事的认知活动千差万别,但是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却是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决定各项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由于人们对各种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一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与调节水平的培养训练效果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因为 “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知识往往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还必须具有使用这些策略同时调节他们认知与努力的动机”[3]。因此,近年来齐默尔曼(B.J.Zimmerman)等人提出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ed)学习理论,整合了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比元认知理论更进了一步。可见,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人们的学习、心理、动机和行为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必将更加精确和深刻地揭示高级认知过程的本质,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意识的一般规律性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
-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
-
1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
-
2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就实现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儿童学龄前期。
(二)自我意识中的自我
-
“自我”的概念阅读材料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
-
自我的多重性、角色的多重性
-
自我的统一性
-
一个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对“自我”有一个清晰而持续的概念。
-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能统一,他就可能经受所谓的“统合性危机”。这种人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而完整的概念,他们的“自我”的各个部分是松散的、含混不清的;他们缺乏生活目标,失掉了生存的价值感和充实感,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空虚”。
(三)元认知
人的自我概念,受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比如,佛教并不否定经验的、个体的“小我”,但是这种“小我”在佛教教义中不是通过客观的特性来确定的。佛教认为,个体暂时认同于自己的那些东西不是他真正的“自我”。“自我”不是“我的”总和。佛教经书说了许多“自我”不是什么,但对于“自我”是什么却绝口不提。其中有一处讲到一个故事:云游僧跋札果达问佛陀有无“自我”存在。佛陀不答。僧又追问:“是否‘自我’不存在?”佛陀仍不答。僧只好走开。佛陀的得意子弟阿难问佛陀:“老师为何不回答他的问题?”佛院说:“因为对第一个问题回答说有,就会承认 ‘有常’的说法。对第二个问题回答说是,就会承认‘灭我’的说法。”两个回答都是错的。因为问题本身就不对。问“何谓‘自我’?”或“‘自我’何在?”目的是要取得现成的客观知识。但主体的存在总是未决的。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活道路,而生活道路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因为道路还没有走完。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一)生理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初他们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手、脚和周围的玩具,都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3个月的婴儿能对人发出微笑,这表示婴儿对外界的剌激发生了反映。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心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但10个月的时候依然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字。这时候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
(二)社会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时期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间儿童的游戏,往往是成人社会生活的缩影,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与家庭不同,在家庭中儿童往往是以我为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而学校则是中性的,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的关心,一样的严格要求。儿童在学校只能是班级和集体的一分子,而不能象在家里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地指挥别人,在学校他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完成这些义务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压力则可以使他们产生焦虑和不安。在家里可以听之任之的事,在学校则要认真对待,否则就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在学校必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地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和动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最终达到社会的自我。
(三)心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个体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地认识外部世界。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往往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自我意识是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中介因素。青年与儿童不同,在客观化时期,儿童是以社会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事物的,他们以成人的观点为指导,而青年人则不同,他们不愿意盲目地追随别人,把跟在别人的后面随声附和看成是耻辱,在观点上喜欢标新立异,在行为上喜欢别具一格。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是到此为止,否则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创造力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将变成一个划一的群体。其实个体早在客观化时期,就已经不断地把他们从社会吸取的知识、观点、理想和愿望等进行了综合加工,到了主观化时期,个体就把这些经过综合加工形成的主观态度和主观意识来作为评价客观事物的依据。
2.个人价值体系的产生。在这个时期,青年人常常强调自己所独有的人格特征,目的是用以保护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强调自己的个人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防御机能。例如,一个身怀绝技的青年人,往往过分地强调该项技能的重要性,同样一个学习优异的青年人,也会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青年人大都具有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心理学中把这种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纳入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它能使一个人感到自豪、自信和自尊。实际上,这种价值体系也是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被看成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3.追求自我理想。自我理想就是一个人对追求目标的向往。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对他本人来说,总认为是最有意义的。想当医生的人,就认为医生的职业最高尚,想当企业家的人,就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最有意义,同样,想当社会活动家的人,也就认为社会活动家的工作最光荣等等。由此可见,自我理想往往与价值观是一致的。一般来说,青年人在这个时期,由于精力充沛,大都具有自己追求的目标。目标在这个时期往往成为他们自我奋斗的一种象征,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4.抽象思维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是个人智力发展的一个飞跃。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使人们的思维超越具体的环境,而进入精神的境界,即所谓达到了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实现的。当自我意识的发展从成人的约束下独立出来,而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的时候,这时,个体的自我意识也就确立了。因此,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
自我认知的革命
Nick Chater 神经现实 2025年02月05日 12:35 英国
在心智如何运作的问题上,一位顶尖的行为科学家经过理性思考后认为,深刻的内心生活是一种幻觉。尽管这听起来让人绝望,但实际上是一件好事。
《安娜·卡列尼娜》里有一幕场景惊心动魄。一辆火车从莫斯科边境某车站驶出站台,女主角直接跳进火车轨道。但她真的是想死吗?她是对俄罗斯贵族生活感到倦怠?还是因为失去爱人渥伦斯基而被恐惧束缚?她真的已经到了难以承受,只求一死的地步吗?还是说,这次自尽行为只是一时冲动?会不会是她因为绝望才产生这种戏剧性的行为?在这么做之前甚至都没认真想过?
显然,我们问这些问题,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如果托尔斯泰说,安娜头发是黑的,那就是黑的;但如果托尔斯泰没有交代安娜为什么要自杀,那她的动机就是个谜。我们也许可以尝试以个人的角度解读她的行为,并讨论背后的可能性。但至于安娜真正想要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她是个虚构人物。
假如说,安娜是个历史人物,而托尔斯泰的著作是新闻式的再创作作品,那安娜的动机就不再是文学解读,而是一个历史事实。但我们探究这个问题的方式还是一样的:从同样的文本信息中找出一丝线索(有可能不靠谱),看看这个真实人物的心理状态。这时,有不同解读的人就是历史学家,而不是文人。
想象一下,现在我们可以采访安娜本人。假设那列火车能及时刹车,然后受了重伤的安娜被匿名送到莫斯科一家医院,并神奇地熬过了鬼门关,我们在瑞士一家疗养院找到康复中的她。但安娜很可能和其他人一样不确定自己的真实动机,毕竟她试图解释自己行为时也必须进行阐释。诚然,她可能有他人无法获得的信息,比如,她可能记得自己靠近站台边缘时脑中闪过绝望的话,“渥伦斯基(Vronsky)永远离开了我”。然而,这类信息也可能是安娜自己以为的,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毕竟,自传的真实性总要打个问号。
**从这一情节可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是我们的思想存在晦暗不可知的部分。我们不能指望人们能进行可靠的自我观察,或完整准确地表述个人信仰、动机。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长期以来都在讨论如何更好探索人类更深层次的动机,目前多采用字词联想,梦境解析、数小时深度心理治疗,行为实验、生理记录和大脑成像这些方法。
但我认为,我们的思考应导向另一个完全不同结论:解读真实人物,和解读虚构人物之间没有差异。如果托尔斯泰的小说是报道文学,而安娜是一个活生生的19世纪俄国贵族,那么自然存在安娜是否在礼拜二出生的历史事实,但我认为安娜的真实动机仍无定论。没有任何治疗、梦境分析、字词联想、实验或脑部扫描能揭示一个人的“真实动机”,不是因为难找,而是找不到。
骗局的证据
得到这个结论并不容易。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想要了解人们如何思考、做决定。如果说,每个人在讲述自己想法或故事时有一定条理的话,那了解思考、做决定的过程就非常简单。只要把人们的表述稍加整理、精简,就可以推出人们真实的想法和意图。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完全做不到。因为太多证据显示,现实中的思想深度超出我们想象。精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些年来,我一直不肯承认这一点,现在终于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12点错觉
—
Jacques Ninio
感知会经常蒙蔽我们。 比方说,由Jacques Ninio设计的“12点错觉”作品。图里有十二个黑点,每行四个,一共三行。在纯白背景下,人可以同时看到这些黑点。**但一旦黑点嵌在网格里之后,就只有你盯着看的时候才会出现。**那些注意力范围外的黑点就神奇地消失了,仿佛被灰色对角线“吞噬”了一样。有趣的是,当我们盯着看的黑点的时候,都能看到周围那些相邻的一对点,或点线,或三角形、甚至正方形。虽然这些相邻的黑点能被看到,但也因为注意力没法永远集中的原因,就会常常消失不见。
同理,日常生活里我们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我们每次只能关注一个物体,其他东西就直接忽略掉了。 我们能观察到的“注意力窗口”非常窄,每次只抓取一个对象、词语或脸。所以,如果有人说他可以做到记住视线范围内所有的细节还有色彩,那么他肯定在吹牛。之所以吃瓜群众信,那是因为当那个人被问起来视域里的特定细节时,比方说某花瓶的颜色或某个单词的含义,他/她可以做到马上调度注意力转动眼睛搜索信息,锁定“目标”后、马上回答问题。给的答案太顺畅,以至于吃瓜群众以为那个人早就把一切信息装在了脑子里。
再说远一点,连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满到要溢出来的感受和想法,也都可以打个问号。要知道,大脑会自己添油加醋。不相信?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有一个很经典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左右半脑被手术切断的“裂脑”人。
解剖学层面来讲,我们大脑是对侧控制身体的。比方说,右半边的视域信息是传输到左半球视觉皮层处理的,然后左半球运动皮层控制右手,反之亦然。所以对于裂脑患者来说,左右半脑能独立响应完全不同的刺激源。有一个著名的论证是,加扎尼加给右半脑看一幅雪景,给左半脑看一只鸡爪。接下来,右脑的任务是要找到与雪景相关的图片,并用左手选出铲子(下雪天铲雪用)。按说,左脑看不到雪景,只能看到鸡爪,所以是无法解释左手选铲子的原因。然而,左脑自己找到了个能说得通的解释:鸡爪与鸡有关,你需要铁锹来清理鸡棚。这听起来很高明,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语言系统对我们行为背后原因一直寻求合理解释。不过,在不了解真实情况时,语言系统依然照以往的习惯去强行解释,这就不合适了。
我们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想象力产物。 在和他人交换能量的时候,会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就如同我们从文字里里感受到小说里虚构人物的性格一样。说回安娜,我们可以猜她的绝望也许更多是因为自己社会地位的急剧衰落、或是担忧她儿子的未来、或是无意义的贵族生活,而不是为情所困。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正确的解释,哪怕有些解释是基于托尔斯泰的小说稿,比其他更具说服力、更好证实。作为小说作者,托尔斯泰顶多能按自己的意愿去解释“真实”的安娜的行为,而安娜本人也只能再提供多一种解释。
生活情节的发展和小说没那么不同,我们每一刻都会形成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和虚构作品一样,思想产生那一刻之前并不存在。 换句话说,以往我们认为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而底层还有深不可见的动机、信仰和欲望,但这只不过是思想欺骗了我们。事实上,无所谓深无所谓浅,心智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切。
对于所有事物,我们的心智都会有对应的解释。每次选择、偏好、或者信念受到挑战时,都会尝试寻找一系列合理的解释。为什么选这个沙发?为什么是巴赫,不是勃拉姆斯?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为什么要孩子,或为什么不要?为什么是进化论而不是创造论?如何使用自行车,小提琴或货币?每次合理化都能得到更多的论据支撑,然后提炼论点再阐述清楚,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循环下去。 我们有如此强大的创造力,以至于解释什么都易如反掌,我们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心智先知”,能为每个问题找到现成的答案。
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心智先知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它提供的解释漏洞百出。如今大家的共识是,我们的想法经不住推敲也自相矛盾。 我无法准确告诉你冰箱如何运作,或电怎么在屋里走线。每当我努力想解释英语语法规则、量化宽松工作原理或水果蔬菜的区别时,我总会陷入矛盾混乱。
难道这些漏洞就补不上了么?矛盾就解决不了?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试。我们也尝试了。两千年来的哲学都在致力于“厘清”诸多常识:因果、善美、空间、时间、知识、思想等;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厘清”这些常识的任务尚未实现。同时,科学、数学也始于常识,但结果却被完全曲解:这些常识被改头换面,包装成了全新的复杂难懂的概念——比如讨论点落到了具体的热量、重量、力量、能量等角度上,然后只能得到和直觉相反的推论。这就是为什么探索了几世纪后才发现“真正的”物理学规律,这也是每一代学生需要面临的挑战。
哲学家和科学家发现,信仰、欲望和类似的日常心理概念尤其令人困惑。我们经常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到事物上(乱投射一通):比如说,我们认为蚂蚁是“知道”食物在哪里的,并且是“想”将把事物带回巢的;电子宠物Tamagotchis是“想”被投喂的;本来我打算输入“谷物”(grist)时,搜索框“猜”我想输入的是“软骨”(gristle)。我们随意将信念、欲望投射到自己和他人。自弗洛伊德以来,我们甚至创造了多个内在自我(如本我、自我,超我),每个自我都有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方式。但这种合理化只不过是一种省事的虚构,精神分析也只是一种最高级合理化的投射:故事情节的错综复杂源自行为的细节和梦的片断。
一个人工智能实验
我们的思想行为受“常识理论”指引,尽管不同于科学上的理论,但仍能逻辑自洽。这种想法占据主流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起,很多科学家花了好几十年时间,研究怎么创造能和人一样思考的机器,其终极目标是系统化有序地批量制造出这种机器。
早期的人工智能研发沿用这种思路,大家都对这种思路寄予厚望。在过往的几十年里,顶尖的科研人员预测可在二十到三十年之内实现和人类同等水平的人工智能。不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怀疑这个思路。 到80年代时,系统化挖掘知识的计划陷入僵局。其实,从内心那儿寻求某种理论是不成功的,完全没有指导意义。这也说明找出人类行为背后的知识、信仰、动机是非常困难的。
国际象棋顶级大师也无法解释他们如何下棋,这如同医生无法解释他们如何诊断患者病情。我们谁也完全无法解释自己如何理解人和事物的日常世界。 我们的说法听着像解释,但实际上只是勉强合理。也许人工智能前几十年研究的最重要发现就是,这问题本身如此艰深难解。
模拟人类智能的计划从此被逐渐遗忘。相反,AI研究学者打造的机器开始不向人类学习经验,它们直接通过大数据(图像、语音波、语料库和国际象棋棋局等)学习,相关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大部分的人工智能研究重心已经转到完全不同但有所关联的领域:机器学习。很多前沿突破让机器学习的出现成为可能,例如运算更快的电脑、更大的数据量和更智能的学习方法。但机器学习无法让我们挖掘人类信念或重建常识理论。
我认为,惊人的应变能力就是人类智能的核心。这赋予我们能力,让我们能成功应对复杂、开放的自然、社会环境的挑战。举个例子,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已经可以在不需要应变能力的领域准确完成工作,如国际象棋、AlphaGo和汽车装配工厂。但“机器人的崛起”不过是自动化的加强精进,至于我们的随机应变能力,大脑惊人的创造力,短期内芯片做不到,也可能永远都做不到。
自己创造未来
别绝望, 这不代表不存在“自我”。我们大脑喜欢即兴创作,还不知疲倦、充满热情,还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思想。但就像舞蹈、音乐或故事讲述之类所有即兴创作一样,每个新想法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过去的片段。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段有着奇妙创造机制的独特历史,这机制能重组过往,形成新的感知、想法、情感和故事。而经历的肌理使我们对一些思维模式感到自然而然,对其他则尴尬不适。每次回顾过往,我们都在不断重建自我。通过影响重建过程,我们塑造出当下、以及未来的自己。
所以我们的驱动力,并非来自于幽暗、深沉的内心世界。相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过去思想行为的变形。 至于更看重哪些原则、允许哪些转变,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以及判断力。既然今天的想法行为,会是未来的经历,那我们就时刻都在重塑自我。
这个观点,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极其矛盾,但与认知行为疗法(CBT,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完美契合。临床案例非常好地印证了CBT的效果。重塑思维行为十分困难,需要建立新模式,以覆盖掉旧习惯。 也就是建立一条路径,能让思维流动更顺畅及高效。CBT 旨在准确建立新行为和思维模式,通过接近恐惧对象,来转变“躲开”这种消极思维方式。 新路径能慢慢影响、控制旧习惯。诸多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改写过往经历,产生对未来更有建设性的思维行为习惯。不过无法揭示隐藏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病症——不是因为深不可测,而是它们不存在。
你也许会说,这解释蛮好。但我们也需要信念动机,来解释想法行为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彻底无序的混乱。 毫无疑问,的确存在诸多重要心理事实,影响我们行动方式:我们所重视的事、所信仰的理念,以及驱动我们的热情。但如果思想是平的,即便存在所谓的故事,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动机仍不足以驱动行为——因为它们只是一种投射,而不是事实。
但很多之前的例子可以为思维的有序(有时是无序)本质提供全然不同、更具说服力的解释——为创造新模式,而对之前的思维、行为的连续适应、转变。尤其是我们的文化,可以被当作以往历史的共享规则:我们所做的、所要的、所说的、所思考的——产生了社会和每个个体的秩序。
通过定下新规先例,我们共同逐步打造我们的文化,但新规也基于共享的旧先例,所以文化也在塑造我们。作为个体,我们的“自我”有限、破碎、惊人脆弱,我们只是某种最粗糙的文学画像;但作为集体,我们构建的日常、组织和社会则十分稳定自洽。
我相信这是个解放性的观点。我们不是被隐藏的动机驱使,并非被潜意识束缚,也没有无望地被过去困住,每个新想法、行为都是重塑自我的机会,哪怕只是轻微地。当然,自由也有局限。业余萨克斯演奏者不能“自由地”像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一样演奏,英语初学者不能随心模仿西尔维亚·普拉特(Sylvia Plath),物理学生也无法天然像爱因斯坦一样思考。
自由有其局限性:我们无法选择像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一样演奏。
— Hulton Getty
Additional comment
补注
查理・帕克(英文名:Parker,Charlie,全名:Charles Christopher Parker,1920 年 9 月 29 日 - 1955 年)
1920 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市,中音萨克斯演奏家。1955 年去世。
- 天赋与专业积累差距: 查理·帕克的天赋加专业训练是关键,普通业余爱好者难以企及。
- 自由的相对性: 技能提升受客观条件制约,需建立在专业积累和自身条件基础上。
- 思维习惯差异: 模仿查理·帕克不仅要技巧,更要重塑音乐思维习惯,难度很高。
新的行为、技能和想法需要丰富深刻的思维习惯,养成有专业基础的习惯需要的几千个小时,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在新思维、行动的产生中,我们每个人都自成一派,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以各自的方式演奏音乐,写作和思考。 然而,有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是相同的,如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我们与他人交流有时存在困难。我们的自由,不是自我神奇地一步跃变,而是一次一步“重塑”思想行为。即使缓慢,我们当下的想法和行为也在不断重构思维。
难道这说明我们是一块白板?可以往上书写任何心理模式?完全没有的事。比方说音乐。我们对音乐的感知建立有好几个方面:神经系统的节奏生成区域、大脑分类声音的方式等等。再比方说语言。语言的塑造取决于我们的发声器官、大脑形成和识别复杂句的方式等等。人类的音乐和语言有许多形式——但不是任何形式。思想也不例外,会受到大脑的偏见偏好,以及基因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思想行为是会受到生物学影响,但不是完全由生物学决定。 而我们也并不会被神秘心理力量困住。任何思维困境都是我们自己建造的,也都可以像建造时一样拆除。如果思想是平的——当我们设想自己的思想,生活和文化时——我们有能力想象并实现一个鼓舞人心的未来。
作者:Nick Chater
译者:五月
校对:Root
via:
-
自我意识 - MBA智库百科
https://wiki.mbalib.com/wiki/自我意识 -
原文:A revolution in our sense of self | Nick Chater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8/apr/01/revolution-in-our-sense-of-self-sunday-essay -
自我认知的革命 Nick Chater 神经现实 2025年02月05日 12:35 英国
https://mp.weixin.qq.com/s/13xno_n7qdgjqVVkOLJV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