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三)之反褶积

反褶积的目标:压缩子波长度,提高地震记录垂向分辨率;

1)输入:地震记录

2)输出:反射系数

3)处理手段:反褶积、最佳维纳滤波

一、褶积模型 (卷积)

      含噪声的褶积模型共有四个参数:
      1)反射系数序列
      2)噪声
      3)地震子波
      4)地震记录

       其中反射系数序列、噪声、地震子波通常是未知的,地震记录是我们在地面接收到的地震反射信号,是已知的。在这些未知参数中,反射系数是由地层岩性变化决定的,反映并代表了地层界面的岩石物理性质。一般的沉积岩层反射系数的变化相对较小。地震子波主要受地层性质及其组合的影响,实际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子波的形态是随传播时间和空间位置不断变化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震子波,同一地区不同深度的地震子波形态也是变化的。褶积模型是在理想条件下对地震记录的近似表达。
       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地下反射界面是由一系列常速水平介质构成的;(水平层状介质)
        2)震源产生一个平面压缩纵波垂直地层界面入射,在这种此情况下,地震波在反射界面处不会产生转换横波:(自激自收)
        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其波形保持不变,即地震波传播过程是波形是固定的。(没有吸收衰减,弹性介质而不是粘弹性介质?) 

二、地震子波

       实际上震源激发的尖脉冲经历了震源响应、震源组合响应、震源鬼波、海底多次波、吸收衰减、层间多次波、阻抗差异相关的反射系数、接收点的鬼波、检波器组合等作用变成了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地震子波。

       在地震记录上一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对应一个延续时间为几十毫秒的波形。由于地下反射界面一般是由相距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地层组成。他们的到达时间差仅为几毫秒到几十毫秒。在反射地震记录上,彼此干涉难以分开。为了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希望所得到的地震记录上每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表现为一个窄的脉冲,每个脉冲的强弱与界面的反射系数大小成正比。 

三、反褶积 

       已知地震记录和地震子波,求出地震反子波或者是反滤波因子,就可以得到反射系数及地质模型,这个过程称为反滤波或者反褶积

       设计反子波方法主要有两种,确定性方法和统计性方法:

       1)确定性方法:已知地震子波,计算反褶积因子;

       2)统计性方法: 通过统计方法求取最佳的反褶积因子(地震子波未知);

        以上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进行地震子波的估计。 

四、地震子波估计 

       进行反褶积处理时地震子波的求取精度对反褶积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从地震数据估算地震子波,对于褶积模型而言, 就是已知地震数据,在反射系数未知的情况下,估算地震子波,其本质就是一个方程两个未知数,这是一个欠定问题.因此在估算地震子波时,必须对反射系数做出某种假设或者对地震子波做出某种假设, 这样才可以使求解的欠定问题转化为确定问题进行求解,用于地震子波估算和地震反褶积处理.目前所有的地震子波估算算法、反褶积算法和常规地震反演算法,都是基于这种思路进行地震子波估算、反褶积处理运算和地震波阻抗反演计算。

       目前求取地震子波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求取法,这种方法适合于海上地震勘探;自相关法;多项式求根法;测井资料求子波法等。

4.1  直接求取法

        这种方法是用专门布置在震源附近的检波器直接记录地震子波w(t),此方法只适用于海上地震勘探。在某些地区的海上地震勘探中,在地震记录上海底反射波到达之前曾记录到一个地震波。经过分析知道这是由于海水含盐量有分层性所形成的。由于海水的含盐量有分层性使海水明显地分成上下两层。下层的含盐量较上层含盐量高,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楚的界面。由震源出发的地震波到达这个界面引起反射返回到海面下的检波器,被记录下来。由于这个波没有与其他波干涉,所以可以作为地震子波w(t)。使用这样求取的地震子波进行反褶积,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4.2  自相关法

4.3  多项式求根法

4.4  测井资料求子波法

       如果知道地震反射系数和地震反射数据,根据褶积模型,就可以完全确定地震子波。在有测井或者 VSP数据时,可以使用测井或者VSP数据计算地震反射系数,这样估算出的地震子波就是确定子波。但通常在勘探阶段,无法获得测井数据,往往需要做子波估计。

五、反褶积方法

5.1最小平方反褶积

       最小平方反滤波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类反滤波方法,是维纳在1947年最先提出又叫维纳(反)滤波。 最小平方反滤波器设计准则:使(反)滤波器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平方和为最小(最小平方意义下误差能量最小)。 

5.2 脉冲反褶积

        脉冲反褶积是在地震数据处理时将实际地震记录期望改造为与反射界面相对应的尖脉冲的处理过程。脉冲反褶积是在最小平方误差准则下,利用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伪随机过程的假设条件来求解反褶积因子。

       反射系数序列是一个随机过程,意味着地震记录具有地震子波的特征,也就是地震记录和地震子波自相关和振幅谱相似。这就允许使用地震记录的自相关可以代替未知的地震子波的自相关。

       脉冲反褶积的目标是将输出 的振幅谱展平,使输出的波形逼近零相位的尖脉冲。在下图例子中,共炮点地震记录经过反褶积后分辨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5.3 预测反褶积

       设计一个算子,对已知物理量的过去值和现在值进行处理,获得未来某个时刻的值,这个过程就是预测反褶积。使用的过去值和现在值的时差叫做预测步长。

      预测反褶积是采用预测误差滤波器对地震道进行滤波的过程。由于可以适当的选择预测步长,有针对性的压制和消除在该尺度上的重复振动。所以经常用于消除海上鸣震混响,消除多次波等可预测的干扰波。利用预测反褶积后,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可以较好的压制,如下图所示。

       由于预测反褶积希望输出是最小相位值,因此它也能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分辨率。 

5.4 同态反褶积

       同态反褶积是在地震数据处理利用同态变换从地震记录中估算混合相位地震子波的一种反褶积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5.5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时消除炮点和接收点等地表因素对地震记录的影响所进行的反褶积处理。这种方法是地表复杂地区地震数据处理中最常用的反褶积方法之一。

       每种反褶积方法都有相应的假设条件,例如地震记录被认为是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序列褶积的结果,而在进行反褶积时,只知道地震记录,并不知道子波。由于子波未知,所以反褶积就使用地震记录的自相关代替子波的自相关,但是要满足两点假设:(1) 子波是最小相位的;(2)反射系数是随机的白噪序列。而实际上,地震子波一般是混合相位,反射系数也不完全是随机的,这就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反褶积结果。我们一般研究更接近实际的反褶积处理方法。

       反褶积方法以来的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也不完全可靠,因为该模型中的地震子波为大地滤波器的脉冲响应,而大地滤波的作用十分复杂。只有先彻底解决正演问题,才能够使反褶积方法得到发展。

       另外,反褶积方法还可能会增加噪音,有必要发展同时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反褶积方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