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水平叠加?
核心任务:压制多次波和随机噪声,提高信噪比。
二、常规水平叠加
共深度点 (CDP)
共深度点是指在地震勘探中,多个震源-接收点组合对地下某一固定深度位置的反射信息进行多次采样。通过汇聚多个采样数据,可以有效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
使用目的: 聚焦反射信息,便于数据叠加处理(如叠前与叠后处理)。
共反射点 (CRP)
共反射点是地震波在地下反射的实际位置。由于地下界面的倾斜,震源和接收点之间的反射点未必正好位于共深度点的位置。
共反射点偏移: 在非水平地层或速度变化较大的区域,共反射点位置会偏离CDP的几何中心,动校正和偏移处理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步骤。
三、自适应水平叠加
在叠加公式中,参加叠加各道的加权系数是相等的,而且各道的加权系数不随时间变化,加权系数都为1。实际上,参加叠加的各个地震道的质量是有差别的,当共深度点道集中各个地震道的品质差异较大时,等权叠加不会取得理想的叠加效果。可以设想,如果使质量好的地震道参与叠加的成分多,质量差的地震道参与叠加的成分少,质量很差的地震道不参与叠加,这样叠加效果将会得到改善,这就是自适应叠加的基本思想。
地震记录道的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会有差异,可以根据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质量的差异来控制它们参与叠加的成分,这可以通过对每个地震道上随时间乘上不同的加权系数来达到。用最小平方法原理去确定加权系数。
要对地震道x _ { j } ( t )进行加权,必须有一个标准,即把x _ { j } ( t )加权之后和这个标准道接近,因此,首先找到标准道,再计算加权系数。
3.1 标准道的形成
标准道应该是较好地反映叠加剖面特征的地震道,它可以是进行自适应叠加道集的普通叠加道,可以是相邻几个共深度点道集的叠加,也可以是在叠加剖面上进行了信号增强处理后的自适应叠加道集对应的叠加道。
3.2 求加权系数
第j个地震道x _ { j } ( t )乘上加权系数w _ { j } ( t )后,应该与标准道y(t)在最小平方意义下最接近。根据这个思路,下面讨论如何确定加权系数w _ { j } ( t ) 。
地震记录中某一段,其中心时间为t _ { 0 },时窗长度为T,该时窗内加权后的地震道x _ { j } ( t )w _ { j } ( t _ { 0 } )与标准道y ( t )的误差平方和为:
根据最小平方法则,要使误差Q _ { j }最小,应该有:
由此解得时间t _ { 0 }点的加权系数w _ { j } ( t _ { 0 } ) :
式中,分子为以t _ { 0 }为中心、时窗长度为T的时窗内,地震道与标准道的互相关;分母为地震道本身的自相关。
四、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
水平叠加的主要作用是压制噪声,它在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复杂构造地震资料处理和以寻找岩性圈闭为目标的地震资料处理中,水平叠加存在着诸多问题。
(1)当动校正速度存在误差时,水平叠加降低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
如果动校正的速度v _ { N M O }与反射波的实际速度v之间存在误差,则动校正之后反射波没有完全校平,在不同炮检距上的时间与零炮检距时间t _ { 0 }之间还存在时差,称为剩余时差,将在下一节中进行分析。此时的叠加过程具有低通滤波作用,与原始反射信号相比,子波的有效频带变窄,主频向低频移动,整体分辨率降低。当地层较浅、道间距较大、覆盖次数较高时,叠加的低通滤波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需要特别注意剩余时差对水平叠加分辨率的影响。
(2)倾斜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道集不再是共反射点道集。
AVO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入射角)的变化特征对反射地层的岩性和物性进行预测和描述。在地层倾斜的情况下,虽然利用考虑地层倾角的动校正速度,可以将共中心点道集的反射同相轴校平,但是由于共中心点道集不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道集,不同炮检距的反射波来自不同的反射点,当地层的物性特征横向变化较大时,利用倾斜地层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AVO分析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3)复杂构造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不再是双曲线。
在地下构造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的情况下,不同地层的反射波场和绕射波场相互重叠和干涉,共中心点道集中的波场十分复杂。复杂的传播路径使得反射同相轴严重偏离双曲线形态,特别在三维情况下,地震波的旅行时不仅与炮检距和地层倾角有关,还与炮检方位有关,此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动校正速度和动校正方法,都很难将所有地震道的同相轴校平,地震信号得不到同相叠加,降低了利用多次覆盖技术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的能力,此时应该考虑利用DMO叠加或叠前偏移来完善或取代水平叠加。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将在第七章中详细讨论。
(4)叠加剖面的振幅是不同入射角反射振幅的平均,不等于零炮检距反射振幅。
叠后地震反演技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层物性和岩性的预测。其基本思想是,在地质模型指导和测井曲线约束下,通过零炮检距地震记录反演,得到波阻抗等物性参数。严格地讲,叠后反演应该使用零炮检距(即自激自收)地震记录,而不应该使用叠加记录。
由于叠加地震道是所有炮检距地震道的叠加,虽然叠加记录与零炮检距自激自收地震记录在反射时间上基本一致,但是叠加振幅是所有炮检距反射振幅的平均,不再有反射强度的明确含义,与叠后反演所需要的零炮检距地震记录在振幅上存在差异,因此,利用叠加记录进行波阻抗反演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甚至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