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手互搏、偏向性陈述、路标式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让你受益匪浅

在提升语言说服力和施加影响力方面,有一些思维方式往往需要大量重复训练才能养成,而一旦养成受益匪浅。我将它们提炼成三种可操作的思维方法:

  • • 左右手互搏

  • • 偏向性陈述

  • • 路标式思维

-

(一)左右手互搏

所谓左右手互搏,就是自我博弈,类似于AlphaGo在围棋训练里所使用的自我训练的策略——当想要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同时设想对立的观点可能给出的argument,把自己当成自己观点的假想敌。当重复多次这样的练习并习以为常的时候,所拥有的眼界、分析判断的能力会有相当大的提升。

在学术中,这种思维方式相当常见,因为一篇论文要经得起各种匿名审稿人的推敲,必定撰稿人自己要自己先推演很多遍,对可能出现的漏洞自圆其说,对改进和不足事先申明。

但在生活中,这种能力却被忽视,往往我们在陈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可能的反驳,以及对反驳的反驳可以给出的反驳,以及对反驳的反驳可以给出的反驳的反驳的反驳……(这个递归可以一直写下去)

比如一个简单的观点【1】:北京地铁价格应该下调。

对【1】的一个反驳【2】是:价格下调最终所需要的补贴也是由纳税人来承担,因此实际上,那些赶地铁的人并不能获得好处。

对【2】的一个反驳【3】是:地铁在北京是垄断的,因此其实际的定价使得它的边际收益高过了边际成本,强制性让地铁运营方降价并不一定需要额外的补贴。

对【3】的一个反驳【4】是:尽管这样看上去是好的,但是这可能会打击外资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因此从这个小的方面看,地铁价格下降人们可以享受更便宜的票价,但另一方面,外资可能不再愿意继续建设新的轨线(因为收益不高),可能提供更差的服务。

对【4】的一个反驳【5】是:如果资本在其他地方有更高的收益率,那么自然资本就应该流向其他领域,而不是用于修建基础设施,而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由政府来实施。

对【5】的一个反驳【6】是:政府在这类事务上往往效率极其低下,那么实际上,这一部分需要更多的税收收入支撑,而这是相当不划算的。

对【6】的一个反驳【7】是:税收收入的支撑用在公共领域,伴随的是财富再分配。而相对来讲,收入更低的人相对来讲更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较高的人则会选择私家车之类,因此这类再分配虽然牺牲了效率,但是更有利于公平,仍然是有必要的。

……

在互搏过程中,可以发现越往深处所涉及到的变量越多,考虑到的信息和可能性也就越全面。通过这样的训练,你更有可能敏锐地发现自己的逻辑漏洞,而不必总是等到别人驳斥你的时候才想方设法回击。

当你在进行左右手互搏时,可能会发现一开始很难,不知道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反驳意见,如果你处在这样的阶段,不妨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出发,经由这些问题引导你思考:

1. 一种观点、理论背后的假设是什么?这些假设是否可能存在漏洞或者不切实际的地方?

2. 一种观点、理论是否对应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者主观立场?如果有,那处在意识形态另一方的人会如何思考这一问题?

3. 经由某种观点、理论在极端情形下是否会得出十分荒谬的结论?如果是这样,那应该如何解释这种荒谬的结论?

4. 一种观点、理论是否是基于特定学科、认知背景下得出的?是否可以从其他学科、其他知识视角来思考这一问题?

-

(二)偏向性陈述

在有了一定的互搏训练之后,自然就会注意到另一个事实:涉及到实践的一些论证,都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一些“硬伤”,这些“硬伤”在论证过程会带来极大的劣势,因此在陈述相关事实的时候,必然需要避免将核心观点引致这些点上。

东野圭吾有一本小说叫《嫌疑犯X的献身》,里面的凶手用一具尸体换掉了真正的尸体,警察沿着线索顺利告破凶案,误认为已经抓住真凶了,实际上抓住的,只是另一起凶杀案的凶手——这种偷梁换柱的本领,就是偏向性陈述的关键。

好的引导性陈述并不是要使内容无懈可击,而恰好要留出一个鲜明的“漏洞”,使得对方会被诱导,而针对这个看上去的“漏洞”提问,忽视掉真正的破绽。因此,偏向性陈述,绝对不是要避讳你的观点的漏洞,而是要通过偏向性陈述,将受众的注意力转移。

这和传播学中“部分真相”的概念有些类似:“部分真相”指的是媒体往往可能只通过陈述部分事实来引导受众去接受他们想接受的观点;虽然媒体给出的都是真相,但他们给出的只是“部分的真相”。

在提升说服力时,我们要做的要比“部分真相”有些类似:我们并不需要称述所有的事实和观点,我们只需要称述“我们想要称述”的部分就够了;而和“部分真相”不同的是,媒体通过“部分真相”千方百计让人们把注意力聚焦到他们对真相的报道上,而“偏向性陈述”则是通过“偏向称述”千方百计让听众把注意力从可能有逻辑漏洞的论述上移开。在偏向性称述中,我们需要增加故事、细节、某些和论述无关、但是能够吸引读者注意的内容,再根据我们的主观判断去影响受众对观点的吸收。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就更清晰了:

如果我们想要说“读书越多,你越容易找到好工作、有高收入等等”时,直接抛出这个论点,可能会受到“读书无用论”的人的直接反驳——有很多读书多的人也没找到好工作/有很多读书不多的人也能收入颇高……

当你想要去劝服一个信奉“读书无用论”的人相信这一观点时,他很难直接接受;就算是你称述一个正面的例子,他能举出一系列他身边的反例。你可以给他很多加上限制条件的观点:“对于普通人,在不考虑运气、外貌等等因素的情况下,读书多普遍来说工作是更好找的……”但这样的观点实际上却是很容易被听众排斥:既然有这么多限定条件,那条件不成立时怎么办?

而偏向性陈述是怎样的呢?

你可以这样说——“小张当年文凭也不高,靠白手起家飞黄腾达了,但后来呢,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合同,被合伙人在细节上又坑到破产。这就是读书少的坏处。”

你发现了偏向性称述的重点了吗?重点就是从对方的习惯性认知出发,给出让他信服的“真相”:一个“读书无用论”的人不情愿听到“某某靠多读书获得成就”的故事,而是更愿意听到“文凭不高的人靠白手起家也能飞黄腾达”;但你呈现给他这样的内容时,他更容易跟随你的观点,而不是抗拒;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从符合听众习惯性认知的内容中跳出来,告诉他另外的事实,这部分事实才是你真正想传递的讯息。

采用这样的方法,你更容易让对方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观点。

偏向性陈述,可以向PR学习。好的公关(尤其是危机公关),基本都是将偏向性陈述做到了极致,让人们以为争论的焦点是A,但其实想要渗透的是B。记得大概去年年初有一篇朋友圈很火的文《淘宝不死 中国不富》,以“淘宝价格过低→个体户无法生存→所谓的低价实际上侵蚀了中国经济”作为逻辑链条骂淘宝,很多人转发骂作者逻辑傻缺,但实际上作者真正的输出目的是“淘宝上价格低廉”。

-

(三)路标式思维

在经历了前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之后,还需要有一个重大的技巧突破,也就是路标式思维。

实际上,在绝大多说的即兴发言和日常交流中,我们不可能全盘思考再做陈述,而这种时候在脑海中建立一些基本的路标则十分方便。

针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在自己的大脑中必须要形成确定性的答案,而不是模棱两可或者中庸的说法(虽然很多时候,这类问题任何一种说法都相当有道理,但必须要形成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

而对这类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做是在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路标。有需要输出观点的时候,你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已有的路标搜寻自己需要的论点论据,将观点依附在已有的较为系统地结论里面,进而论证。

“路标”很类似于我们以前学的定理。我们在学几何知识的时候,会学到一系列具体的定理,关于三角形的、关于矩形的、关于椭圆的。因此,当我们在证明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必从最初的那几条公式出发,而是只需要判断这是和哪种几何知识有关,直接从相关定理出发,“由XX定理可得”,继续我们的证明。

因此,从路标出发,我们可以更快捷地进行思考:一个经验老道的员工可能在看到营业额数据的时候就能得知最近的市场行情,但是一个新手可能很难做到这点。究其原因,正是经验丰富的人已经把经验提炼出来变成了思考的“路标”,一旦遇见了脑海中符合“定理”的条件,他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推知接下来的结论如何。

更进一步,当你运用路标的方式思考,你的思维也会更加有迹可循:这就像是你按照着一个完整地图在行驶;尽管你可能不小心走错了一个街区,也很容易调转方向,重新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丰富的路标,你的思维就像是在荒原上行驶,你需要走很久才能判断到底之前的想法对不对,而一旦发现不对也只能又重头来过,很难得知是在什么地方出错的。

如果你是一个辩手,那么针对一些基本的问题,你在自己的大脑中就必须形成确定性的答案而不是模棱两可的说法,因为只有形成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

这些答案就可以看做是在众多问题中的一个路标。有需要输出观点的时候,你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已有的路标搜寻自己需要的论点论据,将观点依附在已有的比较系统的结论里面,进而论证。

例如一些基本的问题:

• 公平和效率哪一个更重要?精英模式和民主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归根究底就是关于这一点的分歧:“团队决策应该为所有人的看法赋予同样的权重吗?”这样的问题,其实就依赖于你对“精英模式”和“民主模式”的观点。)

• 经验和逻辑判断的优缺点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显然的冲突,又应该如何选择?

(面对这个问题,你自己的观点决定了在大量观点冲突时你的选择:“在工作中,实际数据和你的推论不符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光还是事实?”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经验”与“逻辑判断”之争。)

• 运气究竟在一件事情中占到了多大的比例?或者说,各类“XX决定论”究竟是否可靠?

(这决定了多数情况下你对一件事情的真实价值的评判:“一个人的成功到底是时运还是能力更重要?”这样的问题,其实就依赖于你对“运气”是如何定义,以及如何看待“运气”的作用。)

• 人脉的获取和自身能力的关系有多大?在什么情况下相关,什么情况下不相关?

(这决定了你对社交相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应该更注重自己的学业还是社交”这样的问题,就正是依赖于你对“人脉”本身的理解。)

• 事物的价值是怎么体现的?外在的交换判断,还是自身属性决定?市场的判断是有效的吗,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问题?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含了经济和政治哲学上的判断,一个纯粹功利主义的视角是很具有煽动性的,道德主义的视角也同样有道理,但你都必须对它们相关的命题给出判断,这类判断是你评价好与坏、值不值得上的基本立足点,否则,你的判断很容易被其他人带跑。)

• ……

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它是一个指向性的路标,是你的观点和判断的基本出发点。在这类问题上保持一贯性的看法,并有充分的理由证实自己的看法,那么你在相关问题上的观点将会十分具有说服力。

有了这些路标以后,我建议你还可以做这样三件事:

  1. 1. 完善路标

你并不仅仅是在脑海中添加上路标就大功告成,更重要地是要学会如何在以后遇见问题的时候使用它。而想要碰见具体问题时使用,就必须要清楚这个路标的适用范畴和条件,也必须要了解路标对应的假设,只有当你把路标不断完善之后,才能够真正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

  1. 1. 拓展路标

记住你的路标,并且随时使用它。更关键的是,当你在新获得了一个路标之后,可以把它所提取出来的分析框架加以拓展,运用到其他领域,而这就需要你把路标的适用范围拓宽、路标和其他路标融会贯通的能力。

3. 强化并记忆路标

当自己创建了一个路标之后,如何迫使自己真正强化它?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采用“费曼学习法”进行:把这个你明白的概念,用最简单的话解释出来,并且通过这个过程,发现那些你理解的不够透彻的地方。

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尝试,我想你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路标并将建立的路标运用到演讲、说服、谈判等等方面。

当然,以上提到的三种思维训练方式,并不仅仅适用于提升语言说服力和施加影响力。你可以先从语言说服力方面开始,进行这三种训练方式,在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之后,再把这三种训练方式拓展到其他领域;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路标式思维呢?

印象识堂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