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最近几天摊上事儿了,有关其智能电视的语音指令功能可能窃听用户隐私的报道甚嚣尘上。从本质上讲,这相当于在用户的房间内安装了窃听器。
三星在服务条款中写道:“请注意,如果您所说的文字中包含个人信息或其他敏感信息,该信息将会在您使用语音识别功能时被记录并发送给第三方。”
三星随后解释称,他们只会在用户进行语音搜索时将数据发送给第三方。这种行为其实并不罕见:如果一家公司无法利用自己的数据处理用户的请求,便会寻求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帮助。例如,三星可能不会自己提供详细的电视节目列表。
三星的声明还澄清了一件事情,只有当用户与语音识别软件互动时,才会被“窃听”。如果用户在房间里进行正常对话,其对话内容是不会被智能电视搜集的。该公司还特意强调称,用户也可以手动关闭语音识别功能。
任何可能窃听用户的设备都应该引起警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用户与语音识别系统互动时,语音内容必须发送到某个地方。你经常使用的苹果、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的语音识别软件皆属此列,而三星智能电视并不是唯一一款采取这种模式的产品。
“无论是三星智能电视还是亚马逊Echo,用户都需要通过关键词来启动它们。”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师马克·洪(Mark Hung)说,“在听到关键词之前,它们不会监听一切,但它们确实一直在‘听’。一旦满足了用户的要求,系统就知道任务已经完成。”
马克·洪表示,三星等企业有机会使用现有的技术了解用户的习惯和行为。
“企业目前并不想用语音识别技术干涉用户的隐私,但如果他们今后想这么做,其实现在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补充说,“人们上网时也会被密切追踪,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现在出现了一股‘选择退出’运动,而不是‘选择加入’。所以,尽管企业目前并没有用语音追踪你,今后仍有这种可能。
工作模式
虽然语音识别这样的创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和个性化体验,但仍然引发了用户隐私担忧。
“新型的数据搜集活动除了能给这些产品带来好处外,还可能引发隐私担忧。”数据隐私管理公司TRUSTe CEO克里斯·巴贝尔(Chris Babel)说,“企业必须透明,将数据的搜集和使用方式告知用户。”
根据TRUSTe的调查,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上网产品越来越普及,约有35%的美国人至少拥有除智能手机外的一种智能设备——排名第一的是智能电视。约有79%的受访者称,他们担心智能设备搜集自己的个人信息。
但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分析师山姆·罗森(Sam Rosen)表示,当今的语音识别服务不应该引发太多担忧。
“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会不断‘窃听。’”他说,“在没有被(按钮或特定的语音指令)激活前,它们始终处于没有非活跃状态。被激活后,才会将语音文件传送给语音识别服务,将语音转换成文本,进行文本级的搜索(有的在设备上,有的在服务器上,有的还会综合两种模式),然后返回结果。”
如果你认为这种解释太过繁琐,那么可以简单总结成一句话:当你跟设备互动时,它会向服务器发送分析请求,然后根据你的请求返回结果。
企业回应
虽然每家公司的政策各有不同,但在处理与语音识别相关的隐私问题时,却都采用了相似的政策。
例如,谷歌的粉丝可以使用Google Now语音识别服务获取餐馆、电影和航班等各种信息。但为了进一步改进平台使用体验,谷歌会存储用户的语音请求。
如果用户登录谷歌帐户,他们的请求会存储在服务器上,并与其帐户关联。但如果在没有登录的情况下发出语音指令,这些内容就会匿名保存起来。谷歌明确表示,用户可以评估并删除与自己帐号绑定的语音文件。
与三星的政策类似,谷歌的语音识别软件只会在激活后倾听用户的指令。
与此同时,2012年被谷歌收购的智能恒温器和烟雾探测器公司Nest也提供语音识别功能。该公司在隐私页面上给出了详细解释:他们会搜集用户数据,用于了解用户的使用方式,并提供相关广告。
但亚马逊表示,该公司与第三方分享语音信息只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Siri的服务条款也基本类似,并强调其目的是改善整个平台。
苹果表示,虽然用户的姓名、联系人和歌曲会通过加密方式发送到苹果服务器,但Siri并不会与Apple ID关联,而是通过一个随机识别码与用户的设备关联。
苹果还表示,用户可以关闭Siri,而苹果则会删除与Siri识别码相关的所有数据,从而重新开始所有的学习过程。如果用户开启定位服务,设备所在的位置也会发给苹果,用于改善服务。
微软称,Xbox One搜集语音指令等数据是为了持续改善Kinect和Xbox One的使用效果。但该公司不会获取或存储P2P语音或视频数据。另外,与Kinect面部识别有关的数据都会直接存储在游戏机中,不会发给微软。
微软的Cortana语音助理则会记录语音请求和其他信息,包括联系人的姓名、通话频率、日程表、词典条目等数据,以此改善语音识别效果。
总结
虽然大型企业都在搜集和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但这类信息基本安全,而且主要目的都是改善整体的用户体验。
但很显然,三星等企业出品的设备虽然一直在“听”,等待着用户发出语音指令,但这些设备和软件并不会“窃听”用户。虽然相关数据会被发送给第三方,但仅限于特定数据,而且这已经成为语音识别领域的惯例。
不过,尽管不必太过担心,但还是应当提醒用户保持警惕,而企业也应当对数据使用方式保持透明。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感觉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