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借多媒体烘托、渲染,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生动形象**
裕安区教体局教研室 王 立 平
时间:2023年9月21日上午第二、三节语文课
地点:裕安区狮子岗乡查婆店小学五年级教室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我抛出想法。
片刻,坐在最后排的大个子李宇欣答:“这是单元导语,对应四大名著!”简洁、利落、干脆!我翘起大拇指。
“孩子们,本单元节选了四大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这节课我们走近“三国”,观赤壁烽烟,好吗?”轰然作答:“好!”“OK!”
一、抓主要人物,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请一位同学说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几乎每个同学都举起了手,齐刷刷的。乔源离我最近,我拍拍他的肩膀,他立马口若悬河:“作者,罗贯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神机妙算诸葛亮,气死周瑜;曹操奸诈……”一口气说了30多人,最后补充:“我认为,书中武功最高的是大将军吕布!”
在我的赞美声和同学们的掌声中,一向文静的媛媛主动站起来,“老师,我读过《三国演义》,记得最清楚的是两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斗,一次是《官渡之战》,主要人物是曹操和袁绍、袁术。一次是《赤壁之战》,主要人物是诸葛亮、周瑜、鲁肃。”侃侃而谈。
我大赞,并适时在大屏幕出示课题:5 草船借箭。正准备把早已烂熟于胸的课堂导语说出来的时候,媛媛又站了起来,“王老师,我能再说几句嘛?”
我点头:“请!”
“我知道,‘草船借箭’是第四十六回,后面是凤雏献连环计,接着是孔明借东风,火烧曹营,它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哈哈,真是读透了。我再次翘起大拇指。
大屏幕上出示“活动一: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五分钟后,有了结果。我让沁园同学先试着说说,她平常语短。
“起因?”我问。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签下了军令状。”
“经过?”
“诸葛亮很巧妙地利用夜色作掩护,驾驶二十多条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
“诸葛亮按期完成任务,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摇头,晃身,作叹息状!
我把他的三句话展现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一起思考,用最简洁的语言来作答。”
片时,都跃跃欲试。我提议:“还让沁园说吧!”大家颔首。
“我就用三个短语吧。”自信满满。“立军令状;草船借箭;自愧不如。”全班喝彩,我自不必言语。
屏幕出示“活动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弄清楚他们在故事中都做了什么,试着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端正的坐姿,整齐划一。圈画、批注、同桌商量…… 我欣慰,孩子们的阅读习惯真的挺好的。
很快,多数同学都放下笔,举起手。我表示,不着急,尽量把语言组织好。大约又过了三分钟,直到最后一位同学也完成了。
“我们先让学灿同学试试吧!”我提议,没有人反对,但很多同学都有些迫不及待。
学灿起立,问我:“老师,我可以到讲台上指着屏幕说吗?”
我自然点头同意,这孩子,胆量越来越大了。
他三步并作两步,拿起我的电子笔,随着红点在屏幕上移动,“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他,诸葛亮接受任务并签下了军令状。鲁肃帮助诸葛亮准备了二十多条草船,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夜色作掩护向曹操借箭。诸葛亮按期出色完成任务,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妙!四个人物,清楚明白;主要内容,完整顺畅!”多媒体和同学们的掌声同时响起。看出来,学灿很自豪,他向大家鞠了一躬,潇洒地走下讲台。
“抓住文本中主要人物,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是阅读名著故事的好方法。”我归纳、提示。
二、抓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生动形象
大屏幕出示:故事发生的不同环境、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
“请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这句话!”我提示。许多孩子都在读,于是我让他们齐读一遍。
再出示,活动三:请默读文本第二、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试着围绕“我心中的周瑜”做批注!”
其实我心中明白,课文节选的这个部分,孩子们读的时候,可能会对诸葛亮更感兴趣。如果让他们先批注“我心中的诸葛亮”,可能会忽略了其他人物。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决定从诸葛亮的反面角色周瑜开始。
果然,两分钟过去了,李力举手示意我。我走过去,示意他小声说:“老师,我觉得诸葛亮才是文中的最主要人物,为什么不让我们先说他呢?”同桌的黄晓宇也点头。我笑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说:“把描写周瑜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细加揣摩,你会有收获的!”转身,离开。
渐渐地,不少学生停笔、抬头、举手。我不动声色。
最后一位抬头,长舒一口气,满脸含笑举手。我快步走上讲台,打开手写录入窗口。
“周瑜此时用心险恶!”陈瑾先声夺人。这小姑娘,一以贯之的语出惊人。
“说说理由!”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从周瑜高兴的神态,我能体会到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的阴谋得逞了,用心险恶啊!同学们,你们同意我的意见吗?”
“我同意陈瑾同学的理解。”刘文旭站起来,不紧不慢,“周瑜跟诸葛亮的对话,其实就是个圈套,故意引诱诸葛亮去钻,真坏呀!”
我在大屏幕上打出“用心险恶、圈套”,“神态、语言”。
“请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仔细体会周瑜的内心想法吧!”
很投入地读。角色互换。
“现在请同学们再说说周瑜吧!晓宇、刘宏菱,你们俩说说!”
“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周瑜从故意试探到一步步逼诸葛亮进入他的圈套,作者写的特别清楚。这样的语言描写,真好!”刘宏菱回答。
“还有吗?”我追问。
晓宇接话:“我从他与鲁肃的对话中看出,周瑜故意要整诸葛亮。而且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不提供齐全的造箭材料,一旦完不成任务,就要重罚他!”
“周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再追。
晓宇语言干脆利落:“心怀妒忌!”我在黑板上写下“妒忌”。
大屏幕出示“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片段:
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军乘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死前叹了口气说 :“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寿三十六。
“同学们,正是因为周瑜的妒忌心太强,才导致着他屡次与诸葛亮产生矛盾,最后不得善终。‘既生瑜,何生亮!’教训深刻!孩子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也会遇到有才能、高本领的人,我们不妒忌,而是要承认差距,再加强学习,提高本领,迎头赶上。而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写作本领。”
活动四:品评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这个人物,或许是因为读过原著,或许是因为喜欢,孩子们分析、理解、归纳的极其顺畅。譬如: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设计陷害而胸有成竹;善于利用鲁肃的帮助顺利找到“借”箭的工具——小船和草人;充分利用大雾天气曹兵不敢出击只能放箭的大好机会……最终得出“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一段资料:”
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请同学们读读这一片段,体会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我给出任务。
不得不说,平时读《论语》、《大学》、《诗经》,再结合学习文言文所获取的文言知识,孩子们读文的能力真的提升迅速。不一会,多数孩子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诸葛亮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会看阵图、明确兵势,三日前就‘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对周瑜的算计,成竹在胸。“妙算”,是综合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并且十分清晰地了解曹操、周瑜、鲁肃的性格特点,而后做出的准确判断。
我告诉孩子们,课文选文有改动,我们还可以读读原文,加深对文本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如果你们通过努力学习,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将来对许多事物的处置也可以做到“神机妙算”!
孩子们频频颔首。
“说说鲁肃吧。”我提议。同时出示“活动五:鲁肃其人其事。”
“我爸爸说,鲁肃是一位忠厚长者!”刘远鑫的父亲是一位文字工作者,腹藏诗书,学识渊博。平常也喜欢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
“忠厚长者”,我在大屏幕上记录着。“忠厚长者,又是怎样的人呢?这篇课文中的鲁肃是这样的吗?”我问。
刘远鑫道:“我昨天预习的时候查了词典,是‘忠实厚道、年高望重’的意思。”我翘起大拇指,并示意他坐下,因为他和父亲讨论过这个问题,说出来一定是标准答案。
“应该是!你看,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多名军士,还有,一千多个草把子,并且要求不告诉周瑜,他答应后,真的没有告诉都督。说明他真的很诚实,守承诺。”经过刘远鑫的提示,同桌的吴俊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还有其他地方吗?”我追着问。
坐在前排的杨丽:“鲁肃和周瑜的对话。我猜想,大都督是军中最大的官,鲁肃却敢于直接对他说自己的想法,说明他威望很高。”
“杨丽真正的读进去了!抓住提示语中间的‘对’字!提示语,是我们理解对话的好工具之一!”
弟弟杨宇不甘示弱:“《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地方都有对鲁肃的描写,其形象都是这样的信守承诺、忠厚老实。而前面老师出示的资料上,也显示,周瑜临死前推荐了鲁肃,正是因为鲁肃年高望重,受军士们爱戴,可以担当重任。”双胞胎姐弟喜欢读书。
“太好了!同学们,冰心奶奶在80多岁高龄时提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请记住了!”大屏幕适时出示,孩子们记录。
“人物品评结束!”我宣布。
“还没有呢!”秦亮语气急促。
我故意问:“还有谁?”
“曹操!”齐声回答。
我作恍然大悟状:“哦?是啊!还有曹操!你们不说,老师到是忘记了。那就说说呗。”
出示“活动六:评述曹操。”
“他只说了一句话哟!”要想从一句话中间理解曹操这个人物,有难度,因此我提示,“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大家静静地读句子、思考,小声地议论。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搭茬,也没有人举手。
于是,我问刘远鑫:“你爸爸没有和你讨论过吗?”
“没有!”
“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用‘稳妥’这个词语比较恰当!”小伙子词语积累还是比较丰富的。
“大家议一议吧!”我提议。
大个子李宇欣:“我听过《百家讲坛》,说曹操是一代枭雄,他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稳妥一词用在他身上,好像不太恰当。”
“那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恰当呢?”问完即后悔,如果他知道,一定已经说出来了。果然,他抬头看看我,默默地坐下。我硬着头皮鼓励他“没事的!再慢慢思考吧!”
“可以同桌或前后一起讨论!”
三分钟过去了,王源和同桌跃跃欲试。于是,我提示同学们端正坐姿。“我觉得用‘多疑’,比较好。理由是曹操对形势的判断,雾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王源似乎有些心虚。
“出言谨慎!但很有见地!曹操生性多疑,《三国演义》有很多地方都有详细的描写。”我大加赞扬。
看看没有下文,我提示:“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我们可以细细揣摩一下。”
“读读这句话,细细想一想,曹操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用射箭的方法阻止敌军,也是比较稳妥的。‘稳妥’好像也可以!”是大个子!我惊喜,真担心刚才多余的追问伤了他。
“大家同意吗?”我大声问。
“有道理!”“同意!”此伏彼起。
我引导:“刚才老师在评价王源同学的时候还用到过一个词语,用在这里也合适。谁还记得?”
“出言谨慎,很有见地!,应该是‘谨慎’,它和‘稳妥’的意思差不多!”王源信心满满地说。
至此,曹操这个人物的特点显现:生性多疑、处事谨慎。
三、抓整体架构,复述故事内容
“首先请石晓悦同学总结一下四个人物的鲜明的形象特点吧。”
“……”
“总结正确,表述明白!课后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验证我们今天的理解。同时你还可以发现该书中有许许多多形象生动的人物,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可以吗?”
“可以!”异口同声。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内容。
五分钟左右,邀请了三位同学到台前,一人复述,两人随时纠正、补充。再请同学评价复述效果。(因对故事的脉络梳理清晰,人物间的关系清楚明白,该环节完成的比较顺利)
“最后还有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动动手,用思维导图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四个人物的鲜明特征。明天下午课后服务时一起交流!”
附:部分学生展示的思维导图
四、议课堂流程,思考教学得失
两节课的时间,老师和孩子们都处在读书、交流的氛围中,孩子们真读书,真思考,真表达,老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激励,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备课过程中,我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落实本单元“人文主题——以篇章阅读带动整本书阅读”和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课堂上,我也在不断地努力实现此项既定目标。因为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教会方法”的任务,所以在每一个环节,我都会首先抓住“怎样读”——了解环境、读透人物、弄清情节,把小说的三要素理清、说明,把小说的写作方法作必要的渗透,以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得到帮助;其次是梳理故事脉络,运用的方法是抓住主要人物,练习概括归纳,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开课伊始,我即利用课前预习所获得的成果,带领孩子们练习抓住主要人物,梳理文本脉络,建立人物在他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虽然孩子们预习的效果存在差距,但集思广益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而且对部分预习不充分的同学也是一次不轻不重的敲打;而后,我把课堂的重点放在“抓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生动形象”,旨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传神刻画,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活”起来、“动”起来,更能够吸引读者;同时掌握如何将人物写“活”的。我想这就是“语言运用”吧。
用思维导图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四个人物的鲜明特征,练习复述故事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一方面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审美素养的培育——即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说清楚故事内容,表达自己对故事中任务的情感。
最终归结为提升孩子们对四大名著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读进去,吸收其精髓养分,为其所用,进而完成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
反思这两节课,最让我不满意的就是,孩子们的思维间碰撞没有预想的那么激烈。预设时,我认为,他们对人物的特点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再加上老师的“引”,会产生较精彩的“辩”。细思,还是课堂上“引”力不足。第二点是写的训练不够。故事的脉络清晰,是“写”的训练点之一;人物的仿写,是训练点;文本首尾呼应,还是“写”的训练点。
两节课,多媒体的运用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小说中原材料的补充,气氛的渲染、烘托,学生对问题作答的呈现,等等,为课堂精彩生成、良好效果显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