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影像小白,在这前的文章中我和大家分享了有关CT成像原理和基本参数的相关知识,但我们在CT扫描序列的设置中会收到种种限制,比如患者本身条件或者检查要求不同,所以我们在检查序列的设置中要灵活应用参数,那首先我们来一起看看CT序列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明确检查目的
第一明确临床检查目的是最重要的,临床目的是决定我们扫描方式的第一要素,比如一个胸部扫描,如果临床需求是纵隔肿物,那么我们就不能使用低剂量扫描,如果目的是肋骨,那么我们就要使用相应的骨算法。
明确检查目的可以避免重新扫描或是剂量过高。虽然剂量提高我们的图像质量也会提高,但实际上有些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图像质量,这就是我们下一点要谈的问题。
二、合理的剂量
合理的检查剂量,我们知道剂量与图像质量挂钩。我们一般要给出一个合理的扫描条件来保证刚刚好的图像质量。至于这个刚刚好该如何来把控就是我们的难点。我们可以按照指南推荐或专家共识,初步设置我们的扫描条件,如何再不断与诊断医师与临床医师沟通,随时调整我们的检查剂量。一般我们的剂量(DLP)推荐如下:
胸部CT:200—300mGY-cm
胸部低剂量:30—80mGY-cm
儿童胸部CT:30—50mGY-cm
颅脑CT:250—350mGY-cm
腹部:400—600mGY-cm
以上标准一般根据患者自身条件上下浮动
三、合理的扫描时间
在扫描剂量确定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调整我们的扫描时间,一般可能认为扫描速度越快越好,但时间上扫描速度与图像质量成反比。我们知道扫描时间由探测器宽度、螺距、转速、扫描方式所决定。其和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见我们之前的文章CT基本原理总结。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制的放慢我们的检查速度,但检查时间过长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运动伪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很好的评估,如果患者可以配合,使用正常扫描推荐,若无法配合,加快扫描速度。以下是各部位扫描时间推荐:
胸部——8s
腹部——8s
腹盆——12s
头部——准直宽度控制在40mm以内
五官——8s
椎体——10s
四肢骨关节——15s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在序列的设置上,第一要明确临床需求,然后选择合理的检查剂量,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扫描速度,这样我们可以在有限的剂量中给出最高的图像质量。
在我们了解了序列设置的基本原则后,我们在下一篇文章中会和大家两个序列设置的实例:一是:我们CT下引导胸部穿刺条件设定。二是:膝关节假体植入后CT扫描。大家可以先写写自己的序列设置,我们在下一节中再一起来分享,如果这两个序列大家可以得心应手的设置,那么在序列设置上基本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若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亮再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同仁可以得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