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算法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实验二 大林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二 大林算法实验

1. 实验目的

(1)理解大林算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大林算法的设计过程。

2. 实验仪器

(1) MATLAB 6.5软件 一套

(2) 个人PC机 一台

3. 实验原理

在许多控制系统中,特别是过程控制系统中,由于物料能量的传递或能量物质的转换,使系统小的被控制量往往具有纯滞后特性,由自动控制理论可知,滞后特性的存在对自动控制系统是极其不利的,它使系统中控制决策的适应性降低甚至失效,造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下降或者根本不能稳定。

在工业生产中,大多数过程对象含有较大的纯滞后特性。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时间 使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动态性能变坏,易引起超调和持续振荡。对象的纯滞后特性给控制器的设计带来困难。一般地,当对象的纯滞后时间 与对象的惯性时间常数Tm之比超过0.5时,采用常规的PID控制很难获得良好的控制性能。因此,具有纯滞后特性的对象属于比较难以控制的一类对象,对其控制需采用特殊处理方法,即用大林算法可解决此问题。

大林算法要求在选择闭环Z传递函数W(Z)时,采用相当于连续一阶惯性环节的W(Z)来代替最少拍多项式,如果对象有纯滞后,则W(Z)应包含有同样的纯滞后环节(闭环控制系统的纯滞后时间等于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时间)。带有纯滞后的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1-179-jpg_6_0_______-599-0-0-599.jpg

图1 带有纯滞后的控制系统

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G0(S) 1e 0.76s 0.4S 1

e 0.76s

,T 0.5s 目标传递函数为:W(s) 0.15s 1

大林算法所设计的控制器为:D(z) W(z)1, 1 W(z)G(z)

其中G(z) Z[G(s)],W(z) Z[W(s)]

对于大林算法控制器D(Z),计算机输入为E(Z),输出为U(Z),有:

U(Z)K0 K1Z 1 K2Z 2 K3Z 3

D(Z) 1 2 3E(Z)1 P P2Z P3Z1Z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