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为正数 深度学习_深度学习:让数学课堂学习真正发生

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深度学习能力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发展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的重要举措,是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深度学习也称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创造性提出的学习方式,最早源自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建立在浅层学习之上,能够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用于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促进知识记忆与迁移,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策略.[1]深度学习理论认为,浅层学习对应知道、领会的认知水平,属于低阶思维活动,注重外力驱动的学习和知识的重复记忆、简单描述、强化训练;深度学习对应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认知水平,属于高阶思维活动,更注重自主参与的学习和知识的理解、应用.[2]中学数学学习所历练的并不是与人无关的枯燥的符号与规律,而恰恰是引领我们如何探究和发展的意义世界,学会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素养.这些素养——实质上就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倡导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关注学生学习的自然发生,直接指向学习的本质,让学习真正发生.[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核心知识,学会主动思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举一反三,从而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培养与开发.而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数学教学活动往往浅尝辄止,只是简单地学习一些表面的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中隐藏的逻辑,缺乏一定的思维深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浅层活动”,学生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听就会,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一考就晕”的情况,究其原因,学习没有用心,学习缺少思考,学习滞留在浅层学习的状况,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学习、掌握、推广深度学习.如何教学深度学习,让数学课堂学习真正发生呢?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是:①理解教材,研究学生,确立适切深度目标;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激发深度学习欲望;③变式教学,注重过程,提供深度学习机会;④反馈评价,引导反思,提升深度学习价值.由此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度.

一、理解教材,研究学生,确立适切深度目标

1.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点的预设要求

数学教材作为呈现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并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在于“用”好教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材设计者的意图互动的水平.其中,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必须要思考并回答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新知识教到什么程度,即关于新知识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解决的问题.牛顿曾经说:“我之所以能取得这微不足道的成绩,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第一步.一本数学教材凝聚了教材设计者的心血和期望,蕴含了他们对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知.如果把教材设计者比作巨人的话,我希望我们能爬上巨人的肩膀,能从他们的立场去分析教材,理解教材.[4]

案例1

对教材“正数和负数”“有理数加法法则”预设要求之我见.

人教版(2012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正数和负数”,这一节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列举一些示例,直接陈述了正、负数概念.此外,以例题的形式讲解了如何把意义相反的量统一起来,即借助负数把“减少”表述为“增长”.例如减少2.7%可以表述为增加-2.7%.第二课进一步以实例说明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何把握第一课时中借助正、负数把意义相反的量统一起来的认识程度?由于教材是以例题,即讲授的形式示范怎样把“减少”表述成“增加”,而没有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栏目,可见教材是让学生直接接受这样的事实,知其然,但并没有解释其中的道理.另外,从文字的表示形式上看,课本对“正数”“负数”这两个概念名称没有像后面的“有理数”“相反数”等概念用蓝色黑体表示,而是与正文一样不加区别的使用宋体,因此,从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学习方式与概念名称的字体、颜色表示方式可以推断,教材预设的要求是了解水平.

在本册教材“有理数的加法”一节,在建构异号两数相加和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的法则时,需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从情境中抽象出具体算式,这一过程是法则形成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根据算式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法则,这一过程是法则形成的理性认识阶段.我们知道,没有感性认识就很难形成理性认识.超越感性认识阶段,自然会导致死记硬背知识.分析教材可以发现,在第一阶段,教材设立了探究栏目,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从情境抽象出具体算式.这一过程对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直接陈述了异号两数相加和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的法则.由此可见,教材预设的教学要求,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达到深刻理解加法法则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教材关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预设要求是理解水平.理解教材的每一课时预设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针对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要求都分别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四类动词进行了明确描述,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控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却依然比较困难,往往出现教学“不到位”或“过度”的现象.为此,深度理解教材显得格外重要.[5]

深度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厘清目标入手,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一节课只有实现了教学目标,才算成功.②从理清知识发生发展入手,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灵魂.只有学生经过了此过程,才能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只有知道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去设计教法与学法.③从理解编者的意图入手,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教材渗透了编者的心血,体现了编者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设计思路与想法.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想法与寓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材,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④从弄清知识特点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知识的特点,决定教学方法,必须精心设计教法.[6]

2.研究学生,确立适切深度学习目标

班级学生的学情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学生的起点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为了弄清教学的这种出发点,应深入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知识基础、技能、思维基础、经验基础以及数学学习心向.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知识基础是为了了解、判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态,及时唤醒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把待学的新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找出学生对当前数学学习内容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备课中,不仅要理解教材,而且要备学生,研究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来确定教法,确定教学流程.这样的备学能够将教材与学生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让教学效率得到提升.[7]

案例2

一次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备课活动.

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开始了.主备人徐亚楠老师首先介绍她关于勾股定理教学目标的备课分析:

第一,关于学生情况:我班基本情况分析以前介绍过,这里略.下面介绍学生的认知情况.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能够从角的层面刻画三角形的特征;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经历过一些拼图、图案设计的动手操作活动,也利用直观的手段探索过图形的性质,因此对图形的探索、验证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

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学生虽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因此,教学中可能还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才经过一年的图形与几何的学习,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还有限,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第二,关于《课标》与教材要求情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要求:①经历探索、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各种探索方法及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②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接着,备课组长田向红补充介绍关于勾股定理的教学价值.勾股定理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应在历史资料的阅读与分析中确定勾股定理的教学价值:①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②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体现数形结合;③勾股定理导致无理数的发现,引发数学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④勾股定理可以看作第一个不定方程,为不定方程的求解提解供了范式.

鉴于上述的分析,备课组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建议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改进,最后确立了如下三条深度学习目标:①经历用拼图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提高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②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③通过阅读勾股定理的历史,体会其文化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学情调研的内容可包括:①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如对本单元或本节内容学生已掌握和运用的情况;②学生的学习困难,如学生在知识运用和技能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学情调研的方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前测以及访谈等.做好了学情调研,教师就掌握了大量鲜活的关于本班学生的信息,为后面的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及评价设计提供依据.我们要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情调研,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中还应该通过观察和倾听做学情调研,调整教学预设.在课后通过学情调研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设计.[8]

*非会员只能阅读30%的内容,您可以单篇购买,也可以订购全年电子版,或成为壹学者高级会员,畅用壹学者站内优质学术资源和服务。

近期0位学者阅读过本论文

回应区(0条)

全部

精选

小组

站内好友

关闭

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论文”推选活动正在进行中!

关闭

我是该篇论文的作者,认领该篇文章。

温馨提示

如有疑问请留言,或在工作日

联系小壹:010-62515008-8202。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