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_怎样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郭念锋(1986)认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具体标准一时难于确定,但基本原则是可以说清楚的。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从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定义出发,结合心理活动的特点,明确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907d5df61ebc49dcafcda48a2e66b51a.png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无对象的知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5fcaf13a9bff67f3a05d4fc9054e63d5.png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ece7c90e45b9f384215e0c94775a9a08.png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修改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bb464927e6f9cc9bcc02937c71365305.png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的丧失。完整的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及严重程度、疗效的指征。它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是现实检验的一把尺子。

撰稿人:王虎

荐稿:心理教育中心

d6e1b642005f435420bdc38a36ca792b.png

                      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