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常垒最近投了一个早期项目【京弘达】,面向医院和医保局,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及行业的领先算法,提供智能化运营决策系统,解决医院和医保机构急需应对政策和业务的压力,填补了行业产品矩阵的空白。

本文讲的内容和京弘达的出现,时代背景有息息相关的地方。

内容较长,感谢阅读!


本文选自【常垒·会客厅】医疗信息化行业与投资界嘉宾对话的现场录音。

1

 

借鉴了一张安信证券的报告,报告里这张图主要是讲医疗信息化的一个大概脉络,我认为还是挺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三波大势是医疗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的里程碑。

 

医院信息化从单机版的医院系统开始,是90年代末。在这个之前基本上是没有信息化,就是手工。医院里面的大部分操作是纸质的,包括那个时代的美国。到现在为止美国还有很多的是纸质的。

 

中国正式开始是从1998年,在中国特殊的情况下,其实是政府在医疗这个行业里的强话语权主导的。从一开始也是从军队系统开始的。这套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我们叫HIS系统。

 

HIS系统是在中国起的一个名,在国外一直都没有叫HIS系统,它准确地说应该叫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它的出现是相对于临床信息系统而言的。

 

我前面讲回归初心是什么呢?是因为最开始这个东西解决了医院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挂号、收费、开药等等。后面做了很多的花样,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对医院的各种业务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改进医生工作方式这个初心的。

 

美国医疗支付是以保险为主的一个市场行为,但从小布什、奥巴马两届政府开始,政府开始投钱,或者通过公立医保进行补贴。鼓励让大家信息化,并将已经电子化的、数字化的医疗信息进行共享。


美国是很少有这种从政府干预的行为来鼓励行业发展的,虽然今天为止它也走得依然很难。

中国其实一路从90年代一直到2020年,都是看美国怎么做,我们就去怎么做。

到这几年的发展,包括技术上,包括在体制上,因为体制上中国的一些先天优势,实际上比他们还跑的更快一些。

 

从2009年2010年开始,有一个重要的医改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从整个国家加大投入,开始去做医保的普及。这个冲击其实很大,在信息化领域,国家开始制定一些标准和规范,提前量地去解决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前量地解决业务流程操作的规范化等等,这些都是从2009年2010年这个时候开始。

 

第三波是2018年,对我们来说影响比较大。标志性事件就是国家医保局成立,把过去长时间一直存在九龙治水,当裁判又当球员这些问题要彻底一起解决掉。

国家未雨绸缪,在中国GDP6.5%的情况下,先把医疗花费过度增长(2倍于GDP增速)刹住。

 

从疫情开始,大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前面三波,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说,我是完全同意他的归纳的。

2

2010年的时候,国家卫建委那时候叫卫生部,后来叫卫计委,提出过医疗信息化顶层设计。


这是一个很好的归纳,叫做46312,我按照这个规划写方案时用过无数次,按照这个图,套到方案里面去,再拿着方案去卖产品。

 

4就是讲4级平台,6项应用,一张网,两个体系,三个库,这些东西说的都非常好、非常对,但今天行业里面基本上套不上去,全是架在天上,但是这个东西是很好的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后面是腾讯前几天出的一个报告。对于前面46312总结,腾讯从微观上面去做了基于访谈的的调研。

 

到2018年只有25%的医院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参与了区域的联通共享。信息化为什么做了20年还是这个样子,实际上不是信息化的技术问题。

说到后面在吐槽的时候是体制、机制没解决,区域里面你说技术上有多少问题?数据标准,国家也定数据标准,按照标准去做,每个医院也自上而下压着去做了,做完了之后为什么还是这样的?

 

因为没有业务跑,没人用数据,没有业务机制像国外一样要转诊,要协同医疗,所以你那有数据,政府投了钱,也下来政策做完了,就放在那,堆在那,到今天为止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其实大部分还是这个情况。

我讲这个行业很奇葩?是因为我很多同事是从其他行业做IT进来的,他们来了之后发现这个行业的IT的水平都很差,用的技术都很老,架构都很陈旧,然后很多新的东西都没用过,都没有尝试过,不要说跟互联网比,跟其他行业的这种toB的做大应用系统的都没法比。

 

但为什么行业又很自信?不是我们医疗IT人自信,是我们的用户都很自信,就觉得我们这行业很特殊,你就是不懂,来了之后你没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摸索,你根本就做不出个像样的产品来,甭管你哪个行业来的。

 

IT大拿来,照样到医院挨骂:没法交付。所以医院甲方很自信,不磨几年,没法在这个行业立足。


你们看到一个Business Model肯定会问一些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其实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我们的用户,甲方、乙方、同行,都很少能很好地、很清楚地回答。

这个领域,都谁在用?这里面用的用户太多、太复杂了。

一个医院里面,有管理的,有临床的,有各个方面的诉求,其实都在用它(IT系统)。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而且一群人在里面的角色也是乱线头。

 

谁买单?现在我说的这一块就是医院买单,而且是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院在买单,有个别的企业在做民营医院和私立高端的客户。但是那个很少,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看的是公立医院的预算,而公立医院只要是稍大的系统都是院领导拍板、买单。

 

这个钱一方面是医院自己的钱,有钱的医院。但实话实说,绝大多数医院,目前经营的并不是特别好。

公立医院是个奇葩,它既不是企业,又不是事业单位,更不是政府单位。但他是个混合体,既有市场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卖医疗服务挣钱,同时它又是受行政的影响,同时还有很多医院,要受到学术各种圈子的综合的因素影响。

 

他的钱虽然很多,比如像上海这些大医院要申康去批,不是完全医院自己说了算;申康管医院大的采购,所以这谁买单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买单的人为什么掏钱?你肯定要问他的动机,这跟toC完全不一样,toC你喜欢就掏钱,但toB可不一样,在医院这个客户群,更不一样。

 

真正用的人,一个系统,其实用的最多的是医护人员,就是一线的业务人员,假如他用的是一个临床系统的,他对产品是什么了解吗?他用的产品是哪个厂家生产的了解吗?很多连名都叫不上来。

 

他说这功能不好用,马上信息科还得找供应商来,信息科有的都没搞清这系统是谁做的,接口究竟是谁的问题,厂家在那互相打架,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用的人,医生他连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选择的这个系统,怎么选型的,他也只有到上线的那一天,才知道系统行不行。如果科主任比较厉害、比较强势,说我用不下来,找院长去了。坐他办公室不干活了,这系统就要停下来,上不去了。那就得按我说的怎么改就怎么改。但是绝大多数就是忍了,就这么凑合着用了,这也是一个现实的情况。

 

最后来说拍板人、决策的人他在乎吗?在乎是在乎,但是决策人不是一线使用者,就很难做恰当正确的决策。


前面讲了叫做客户分析,后面看现实情况就是IT的新技术应用都是比较晚,普遍的现在用的这些系统的架构都是比较落后的。 

 

很多的系统是采用量身定制的方法开发的,所以产品化程度非常低。很多产品化的常规做法,做一个软件版本,统一去发布升级,β公测什么这些在医疗应用系统这个领域里面基本上不存在,都是项目型的开发过程。

 

因为项目型的开发过程,所以有很多的系统留在了项目现场,给后期的产品的升级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就变成了叫互害模式,对厂家也没有好处&#x

  • 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