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彬梁敬弘兄弟出品
往期回顾
小余买鱼与数据库优化【1】诊断与改进
小余买鱼与数据库优化【2】需求与设计
在前两集中,我们通过小余买鱼的故事,分别探讨了选择正确的工具和优化查询路径这两个优化原则。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小余的脚步,领略优化道路上第三个关键原则:资源的合理利用。
小余买鱼3—资源的利用
又过了几天,妈妈再次让小余去买鱼,这次楼下附近的农贸市场开放了。小余没能摆脱上次买鱼延续的思维惯式,选择让表哥帮忙一起开车去买鱼,结果到地下车库开车、到了农贸找车位停车,花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比走路去时间还花费更多。这就是要注意什么场景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从技术角度来看就是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技术)。也就是上图中设计的第2点的再次强调,这是非常重要的 。
事实上事情其实还更糟,小余买鱼这时间爸爸正准备去公司参加紧急会议,结果车被开走了,最后导致会议迟到了。
爸爸迟到这个事和上图设计中的第3点的相关:善于合理利用资源。之前一来爸爸去出差了,二来买鱼的路途遥远,当然要合理利用资源。而情况变化后,就要及时考虑清楚了,车开走了,别人需要怎么办?你事先沟通过了吗?你想过了吗?
《小余买鱼3》说完了,好听吗?(哈哈,看来这个故事很精彩,没人砸了,啥,说啥?有人去买蛋了?没明白您啥意思。。。。。)
场景适配与资源共享:优化的关键
小余第三次买鱼的故事揭示了两个核心优化原则:场景适配和资源共享。
场景适配:方案必须因地制宜
当农贸市场就在楼下时,开车反而比步行更耗时。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人们容易陷入思维惯式的陷阱,将过去成功的解决方案不加分析地套用到新环境中。
思维惯式为什么如此顽固?这是因为:
- 重复使用熟悉的方案让我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 评估新情况需要额外的脑力投入
- 过去的成功经验会强化特定行为模式
在技术选择中,这种思维惯式表现为"过度设计"或"技术栈盲目跟风"。例如,一个只有几千条记录的简单查询需求,可能不需要复杂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一个内部使用的管理系统,也许不需要支持每秒数万并发的架构设计。
数据库场景举例:某电商内部库存管理系统,开发团队习惯性地套用了面向用户的商品系统的架构模式,结果造成简单操作也需要复杂的处理流程,使系统变得缓慢而臃肿。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库存管理的特定需求(如批量操作、报表生成等)重新评估并设计合适的数据处理模式。
资源共享:优化需要系统思维
小余使用爸爸的车导致爸爸会议迟到,这一情节完美诠释了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局部优化可能导致全局问题。
真正的优化需要我们:
- 识别关键共享资源(数据库中的CPU、内存、磁盘I/O等)
- 评估优化决策对系统其他部分的影响
- 建立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 在冲突情况下进行合理的优先级排序
第二次买鱼时爸爸出差,用车合理;第三次情况已变,同样决策却造成更大问题。这提醒我们:同样的资源使用策略,在不同上下文中效果截然不同。
数据库场景举例:在多应用共享一个数据库服务器的环境中,如果某个团队为了优化自己的业务查询而大量占用内存或CPU资源,可能会导致其他关键业务应用性能下降。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全局视角考虑资源分配,甚至可能需要引入资源隔离或优先级调度机制。
当我们掌握了场景适配和资源协调这两个原则,就能更自信地面对各种复杂的优化挑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跟随小余的第四次买鱼经历,探讨数据库优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
小余买鱼与数据库优化【4】真正的需求
系列回顾
“大白话人工智能” 系列
“数据库拍案惊奇” 系列
“世事洞明皆学问” 系列
三分钟讲述个人感悟——感恩,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