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中兴通讯技术》,2022年第5期总第166期,作者:中国移动研究院技术经理潘成康。边缘计算社区经过授权发布,以下为正文:
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思考
摘要:通信感知一体化具有丰富的技术内涵和应用场景,已成为当前6G研究热点。分析了通信与雷达技术特征的异同,并从网络感知角度探讨了通感一体化面临的理论、技术与工程挑战。给出了语义视角下的一体化研究建议,以及未来网络部署运营在频谱、产品形态和感知专网等方面的建议。认为在5G增强版和6G系统中开展通感一体化标准化工作,必将推动通信产业与雷达产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6G;通信感知一体化;感知专网
1、
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背景
感知与通信分别是信息处理的前端与中间环节,负责信息采集与信息传递,支撑后端的信息计算与应用。在传统信息处理流程中,感知与通信相对独立。蜂窝物联网、雷达互联网[1]、无线传感网等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都延续了这种架构。这些网络不具备面向目标的感知功能,感知功能由终端负责。
雷达是典型的无线感知终端,具有目标检测、定位、跟踪、识别和成像等功能,长期与通信独立发展。20世纪60年代,一种通过雷达脉冲间隔调制通信消息的雷达通信系统诞生,成为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以下简称通感一体化)的源头[2]。20世纪90年代后,通信体制开始向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发展。其中,OFDM成为通信主流波形。随后,MIMO技术也被引入雷达体制中,但在连续波体制雷达中,主流波形仍是Chirp信号。这个阶段,通感一体化的重点是以雷达为中心,通过基于 Chirp信号的信息调制实现通信功能[3]。
在5G时代,5G新空口(NR)引入定位参考信号,实现了基站与终端的协同定位功能。此时,通感一体化开始以通信为中心,并进入网络感知阶段。随着超大规模天线通信与雷达、毫米波通信与雷达技术的发展,通信与感知两者技术特征、信道特征、应用场景越发相似,呈现体制化融合发展态势[4]。同时,智能化、沉浸式、数字孪生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对目标的高精度探测、定位、识别、成像与大带宽、低时延信息传递等信息处理需求。因此,在蜂窝网络中,引入更强大的超越定位功能的感知能力,成为当前5G增强与6G预研的核心目标之一。太赫兹/可见光通感一体化开始受到关注。
以网络感知为中心的通感一体化相关工作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协会、IMT-2030(6G)推进组陆续展开。当前,人们对通感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与内涵已达成初步共识,通感一体化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完善[5]。外场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中,包括定位、识别与成像。初步测试结果证明了通感一体化的可行性与性能增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