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系列主要记录对超声原理的一些理解,如有错误或者不到位之处,请留言指出,谢谢。
说明
本文对超声前端中的聚焦成像理论进行了讨论,文末附有相关仿真代码。只是简单的仿真了延时的计算,仅供理解原理。
超声成像系统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前处理,信号处理,后处理。前处理又叫波束合成,这部分决定了超声成像的图像质量基础。其中,前处理的第一步就是超声的接收和发送。
∙ \bullet ∙ 前处理,包括超声的发射及接收。
超声发射的过程就是将N个逻辑通道控制K*N个物理阵元。这部分一般由FPGA进行控制,简单理解为超声探头是每次从n个阵元发射声波进行成像。
根据发射的方式分为 平 面 波 成 像 \color{red}{平面波成像} 平面波成像和 聚 焦 成 像 \color{red}{聚焦成像} 聚焦成像。
平面波成像:全部阵元同时发射,形成一个平面波。由于一次发射接收就可以生成一幅超声图像,PWI 成像帧频高,极大地提高了成像速度。但缺点是缺少聚焦,单次生成的超声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较差,还伴随一些伪影。
聚焦成像
聚焦成像:连续移动激励有效孔径内全部阵元,每次生成一条扫描线,最后组成一幅图像,缺点是帧率较低。
聚焦的原理就是通过施加不同延时激励晶体产生信号,当采用一个有序的时间间隔激发晶体,这些线状波阵面会产生波的干涉,形成所需的整体波面。其主要设计基于 惠 更 斯 原 理 \color{red}{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将同相位的波形叠加,增强信号。
目前常用的成像方法为聚焦成像,超声发射场如下图。类似漏斗形状的成像场由近场、中场和远场构成。
使用中场的信号进行成像,可以增强信号强度,提升图像质量。
这样的发射模式模式就会引出一个问题,探头上n个阵元依次进行发射,如何接收才能确保接收时序与发射时序匹配呢。这就引出了超声前处理中的延时聚焦原理。
延时聚焦计算
n个阵元在发射到目标时的长短不同,所以需要对每次发射进行延时聚焦,从中心阵元向外部依次增加。回波计算同理,需要确定每次的回波数据时同一时间发出的,原理大概类似下图。
假设目标到阵元的距离为 s s s,阵元的间距为 b b b,则中心阵元依次向外的距离为$L_1、L_2。 $探测深度为 10 m m 10mm 10mm;两个阵元中心间隔为 b = 0.5 m m b=0.5mm b=0.5mm;
则 L 1 = 1.5 b = 0.75 m m , L 2 = 2.5 b = 1.25 m m L_1 = 1.5b = 0.75mm,L_2 = 2.5b = 1.25mm L1=1.5b=0.75mm,L2=2.5b=1.25mm。
通过以上计算出每号阵元的线差,比如1号阵元与2号阵元的线差就是 δ 1 = ∥ s 2 + L 1 2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