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芯片液冷解决方案是指通过液体直接接触芯片表面进行高效散热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液体的高热传导性快速带走芯片产生的热量。以下是该技术的详细分析:
技术原理与分类
-
冷板式液冷
冷却液通过微通道冷板直接接触芯片表面,吸收热量后循环至冷却塔或热交换器,实现精准控温。例如,直接冷板式液冷可将CPU核温控制在65℃以下,比风冷降低约25℃,且在突发高频运行时温度波动较小。此类技术对冷板导热性要求极高,需采用高导热材料(如铜)以确保高效传热。 -
浸没式液冷
将芯片完全浸没在绝缘、低沸点的冷却液中,利用冷却液的相变(液态→气态→液态)循环散热。例如,丹佛斯的直接芯片液冷方案通过柔性软管和快换接头简化安装,同时支持制冷剂循环,适用于高密度服务器环境。 -
两相混合冷却
英伟达与合作伙伴开发的混合液冷方案结合冷板直接冷却与浸没式冷却,使用两相冷板(P2P)处理高功率密度组件,其余部件浸没在密封箱体内。该方案支持单机架功率高达20kW,较传统液冷提升25倍,同时降低5%成本、提高20%效率。
核心优势
- 散热效率:液冷的热传输效率超过风冷的25倍,冷却能力达千倍以上,可满足AI芯片等高发热需求。
- 节能性:能耗减少高达40%,电力节省约30%-50%,并降低碳排放。
- 空间优化:单插槽设计可节省66%机架空间,支持芯片密度提升。
- 环保性:符合数据中心低碳化趋势,用水量最小化且减少制冷剂使用。
应用场景与市场现状
- 数据中心主导:中小型及大型数据中心是主要应用场景,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约27.5百万美元,预计随技术成熟持续增长。
- 厂商布局:英伟达(A100液冷GPU)、丹佛斯(EHW系列胶管)、台积电等企业推动技术落地,合作伙伴包括Vertiv、霍尼韦尔等。
- 技术挑战:冷板式液冷存在冷却液泄漏风险,可能损坏设备,而间接液冷虽更安全,但散热效率略低。
发展现状与趋势
- 混合冷却创新:如英伟达的混合方案整合冷板与浸没式冷却,兼顾高密度与可靠性。
- 绿色制造驱动: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环保政策推动液冷渗透率提升。
- 机架功率突破:目标支持20kW以上功率,满足AI算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