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基础理论(四)——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文章目录

概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念

狭义上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发展(从出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
广义上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民族心理学(整个人类心理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的发展,从单细胞、智人的逐步发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心理发展的性质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一般都遵循以下4个特性: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一般情况下,心理某一个方面的发展,也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例如认知的发展就会去调节你的情绪的发展,自我控制,情绪的发展可能又引起意志力的调整、人格的形成等)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我们作为社会人,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发展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

多元文化:每一个人的社会背景都不一样,文化、认知不一样,对事物的认识也不一样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表明在中国集体主义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北方人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南方人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在星巴克用一个椅子挡住过道,看路过的人是会将椅子挪开还是直接绕过,实验发现北方的星巴克里人们发现椅子挡道了(尽管是他们觉得椅子可能有人用,只是暂时离开了),大多会将椅子挪开,然后就不再管椅子了,在南方的星巴克里人们发现椅子放在这个地方,担心是有人需要,或是什么其他原因,于是就会自己绕开,实验者认为这与北方种水稻(不需要与人合作,相对独立)南方种小麦(注重与人合作,不喜与人冲突)有关系,是一个被烙印在你基因里的行为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人的活动会影响心理,运动、实践、尝试、探索得更多的小孩心理可能发展得更快一点

3.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每个人得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还是遵循基本的发展规律的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方向性和顺序性:基本都是先动作思维,然后形象思维,然后抽象思维
(3)不平衡性

感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心理过程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后面详解)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心理发展的动因:(是什么推动了我们人类的心理不断向前发展)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过程:连续性(连续不断的发展)和阶段性(量变引起质变,某个时期突然跨上了一个台阶)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内动力即内部的驱力,外动力即外部的力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后面详解
(4)关键期和敏感期:关键期指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某些阶段非常重要,认为某个阶段若没有得到发展就会错过,后来认为用敏感期来代替关键期,认为虽然某个阶段得到相应的发展后面会很顺利,但是也不能说过了某个阶段后面就不能发展,只是会有点难,需付出更多努力
(例如学英语,在小时候学更容易,但不是说小时候落下来长大后就学不会,虽然更困难,但是长大后会用更多的技能、语言认知、自主性等同样能迎头赶上)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发展心理学):
1.描述(描述某个问题)
2.解释(通过研究,能够给出某个问题的解释)
3.预测(例如通过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去预测孩子的心理发展,如实验研究表明父母的情绪水平高(情绪控制好)则孩子身心健康,否则容易出现问题)
4.控制(例如父母学会情绪控制,帮助孩子身心健康)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如只研究10岁的孩子)
2.纵向研究(如追踪从3岁到5岁到10岁等)
3.纵横交叉研究(如0、1、2岁一组,3、4、5岁一组,6、7、8岁一组等)

心理发展的动因

是什么推动我们心理发展的?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高尔顿):人的发展基本是由遗传决定的
(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
(3)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通过控制环境可以让孩子成长不同的样子

这两个学说都比较片面

3.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
现在普遍认为是环境和遗传共同地决定了人的发展
很多研究表明遗传的影响比环境的影响要大,精神疾病、心理素质有遗传性,而环境的影响较慢,如有的人天生比较敏感,后天可以锻炼耐受性,虽然不能完全就不敏感了,但是通过后天教育、有意识、有方法地调节,可以起到一定作用,降低影响)

4.社会学习论:我们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
(1)观察学习——观察别人怎么做、学习怎么做
(2)替代性强化——以前认为一个行为出现,必须强化在一个人身上,才会巩固他的行为,后来发现不是,而是只要看到他人因这个行为受到奖励,他就会受到激励,这个行为在他身上也会增加

机体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

5.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认为:
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认为语言会影响心理)
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有研究发现中国的孩子算术比西方的孩子厉害,原因在于中文对数字的描述更简洁,中国的孩子在学从10数到20时明显比西方的孩子学得快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二)文化历史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一个孩子不经任何指导能够达到的水平和经过指导能够达到的水平的差异)(教育要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进行)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要走在前面,在还没完全发展出某一功能的时候就给他教育,通过教育更快的达到最近发展区的高限)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
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将要发展某个技能但还没有完善的时候,我们去推动)

6.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

主体:儿童本身
客体:儿童之外的所有东西,包括环境、父母、和他有交集的事物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发展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
1.在心理发展中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制约关系
2.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客体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二)认知发展的本质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
(1)图式
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即认知结构
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的动作,来自遗传

(2)同化
指主体把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即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发生量的变化
(丰富图示)

(3)顺应(异化)
指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有的图式(即已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也称异化,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改变图示以变得更好)

(4)平衡
是主体发展的趋向,主体趋向于与环境的平衡
平衡是通过同化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
(同化和顺应都为了达到平衡的目标)

例如: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国旗是红色的?妈妈回答说因为是代表烈士的献血染成,是爱国,这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孩子接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达到了平衡,然后孩子看到红领巾也是红色的,问妈妈这也是代表爱国吗,妈妈回答说是,这时孩子心里又达到平衡了丰富了图示,接着孩子问问妈妈有人脸红也是代表爱国吗?妈妈说不是,这时孩子又不平衡了,妈妈说这是人害羞或者生气等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这时对孩子就是一个顺应的过程,改变原来的图示,增加了一个新的知识,知道红色不仅代表爱国,也表示某种生理反应,最后都是为了达到平衡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1)皮亚杰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特点为标准来划分: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凭借感知动作经验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是人的最开始的阶段,发展感知觉、运动能力,一定要让孩子跑跑跳跳、探索,才能促进心理良好发展)

b.前运算阶段(2~6、7岁 上幼儿园)
凭借表象思维适应环境,具有了符号功能,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
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泛灵论 :觉得万物皆有灵魂,例如布娃娃摔地上了,他会担心布娃娃感到疼
——自我中心主义:认为别人想的和自己想的是一样的,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共情能力,自私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例如拆东西但是拼不回去了
——思维的不可逆性:例如a<b,但是他想不到b>a
——缺乏守恒:例如同样一块橡皮泥,从三角形变成圆形,他会觉得不是一个东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上小学)
一些前运算阶段不具备的能力这时候就具备了
脱自我中心、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d.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小学高年级、初中)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2.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通过已知推断未知

(2)埃里克森人格特征为标准来划分
心理社会演变:埃里克森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遇到不同的社会事件,如果某个时期的事件应对得好,就会生发出相对积极的人格特质,相反若是应对不好、遇到什么创伤,就会发展出不相对消极的人格特质

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一词,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

他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

婴儿期 (0~2岁) 信任感怀疑感 品质:希望
吃饭吃奶顺利,就会发展出信任感,避免怀疑感,信任自己、信任别人,对这个世界有信任感,就会生发出希望的品质,积极乐观

婴儿后期(2~4岁) 自主感羞耻感 品质:意志
自主控制大小便,若能控制,则会获得自主感,若不能控制,加上别人说他,就会有羞耻感,控制得好就会觉得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就会发展出意志的品质

幼儿期 (4~7岁) 主动感内疚感 品质:目标
延迟满足,自己能否通过等待,获得更多的奖励,若能则会生发出主动感,自己去要求自己,发展出目标的品质,若不能则会感到自己差劲、内疚

童年期 (7~12岁) 勤奋感自卑感 品质:能力
这个时期的事件是学习,学习好,获得的是勤奋感,若学习不好,大家也觉得他学不会,获得的就是自卑感,这个时期发展的好获得的品质就是能力,即认为我可以、我能行,相信通过努力能实现目标

青少年期(12~18岁) 角色同一感角色混乱感 品质:诚实
这个时期会探索一个“我是谁?未来要怎么发展?”的问题,若能在自己心里找到一个答案,就会获得角色同一个感,否则就会觉得混乱,应对得好则获得诚实的品质
(很多研究表明对青少年进行生涯发展教育挺重要的——想怎样走好一生,区别于职业发展教育)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孤独感 品质:
谈恋爱,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品质的是爱

成年中期(25~50岁) 繁衍感停滞感 品质:关心
养孩子,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品质是关心

成年晚期(50岁以后) 完善感失望感厌恶感 品质:智慧、贤明
老年时好的状态就是回顾一生觉得没有什么遗憾的,获得完善感,否则就是失望感,良好的品质是智慧、贤明

成年期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整合水平


一、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干预训练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新生儿具有生存意义无条件反射包括:食物反射、防御反射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意义在于:
1.适应环境
2.保护自身生存
3.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是各种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
4.是智力发展的最原始基础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有的小孩在婴儿时期受到了一些脑损伤,但是其他地方发展出了一些代偿功能,所以整体表现并不比没有脑损伤差,但是可塑性、可修复性只会发生在婴儿期,长大了后就不可以了

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主要的动作发展:1.手的抓握技能 2.独立行走(里程碑)
婴儿具有整合跨通道信息的知觉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手眼协调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包括: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动作的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有很多意义: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通过运动不断去探索、尝试、摸、咬,不断去感觉,不断扩大自己去探索的邻域,促进心理的发展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衡量动作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独立行走是心理发展的里程碑,就可以探索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刺激,促进心理发展
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不断尝试、试错,推动认知发展

婴儿的学习

(1)模仿:模仿身边的成年人,模仿学习是婴儿的天生学习能力
(2)条件反射学习方式:如果做完某件事有奖励,他就会更多的去做,如果是批评或是不愉快,就会倾向于少做、逃避
(3)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方式:越是新的、刺激量大的(丰富的语气、表情,特别有情感的表达等),越是愿意接受的,越能促进婴儿学习

婴儿的认知发展

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婴儿期

1.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产生深度知觉,如下图,会担心继续往前走会掉下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视觉悬崖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装置

2.婴儿对主体我的认识出现在:前后 1岁

3.能够从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表明婴儿已经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

婴儿记忆的发展

12个月之前——情绪动作记忆
12个月之后——表象词语记忆

婴儿的言语发展

(1)婴儿的发音:
a.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初生-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
(4~8月) 连续音节阶段
(9~12月) 学话萌芽阶段(这时婴儿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开始把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

b.婴儿发音的特点:3岁左右基本上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婴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发展
1~1.5岁半获得第一批词,词汇量约50个左右(孤独症最开始就是在一两岁的时候发现,这里要引起重视,若这个时候词汇量没有达到足够数量,可能就会引起孤独症,这个时候早发现、早训练会非常有帮助
3岁词汇量达到1000个左右
为保险起见,为了孩子以后健康发展如良好的表达能力等,在相应的岁数保证相应的词汇量

(3)婴儿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到多词句,简单句到复合句

(4)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成人在和婴儿言语交往的时候要注重现实性,不能涉及婴儿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因为思维还没发展到相应阶段,不能想象,而利用如词汇卡片或是其他一些实物让他看到,边做边说,有利于促进婴儿的学习
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包括:1.句子要简短、2.语速要减慢、3.话语多重复
语用技能包括:沟通的手势、听的技能、说的技能

(5)语法的获得:
1.5岁~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关键期3岁儿童基本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理论上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基调在婴儿时期奠定,这种基调的奠定来自于婴儿在出生以后一段时间和他的亲密的抚养者关系的互动,抚养者中更重要的是妈妈

婴儿的气质

1.婴儿的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更多的来自遗传

a.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
情绪性:会有很多情绪反应,哭、闹
活动性:特别活跃、特别爱探索
冲动性:不加思考就容易采取行动
社交性:有的孩子出生以后就明显得表现出与人交流、互动的兴趣

b.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等)
托马斯切斯根据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将婴儿气质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描述教育策略
容易抚养型(约40%)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有规律性,容易适应防止今后面临复杂冲突时无法适应
抚养困难型(约10%)他们在吃、睡和一般活动中都不规律,他们是情绪型的
难以适应新环境、缺乏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
充满爱心,耐心引导
发展缓慢型(约35%)他们对新的经验适应比较缓慢,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对于缓慢型的孩子,他们不是学不会,只是慢,而且往往更有深度,但要注意若是着急的教育者,容易对孩子造成创伤
还有剩下的一些则是混合型

2.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a.婴儿兴趣的发展: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百日前后)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喜欢新鲜的东西

b.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如吃饱了就笑,没有更多意义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觉得大概这个时候可以笑就笑了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见到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给予更多的微笑

c.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1)自发性的哭
(2)应答性的哭:通过哭来表达舒服还是不舒服
(3)主动操作性的哭:通过哭来控制你,有计谋的哭

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新生儿啼哭的功能是:1.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2.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d.分离焦虑:
第一阶段: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及痛苦求助,愤怒的抗议
第二阶段: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第三阶段: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超脱分离焦虑的状态,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

e.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婴儿的社会性依赖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的四阶段划分: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人都感兴趣,无论是谁)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偏爱熟人,常见的人)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恋母情结,只能妈妈抱)
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但得有规律得出去,有规律得回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会回来)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的三种类型)
1.回避型依恋(约占20%):伤心的次数多了,开始慢慢的解离,把自己和妈妈和别人分开,变得没有关系,你来也行,你走也行,对人、环境、事物没有什么依恋,无所谓的态度
2.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婴儿对自己有信心,知道妈妈什么时候离开什么时候会回来
3.反抗型依恋(约占10%):妈妈离开了,他会焦虑、生气,担心妈妈不回来,妈妈回来了,他会更生气,怨恨妈妈,打妈妈踢妈妈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标准包括:反应性、情绪性、社会刺激性


二、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岁~6、7岁 幼儿园)

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

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任务是游戏,这时期不适合大量的知识性学习,因为这个时候思维方式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但也不是说完全不学习,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多玩多学
而现在有很多家长因为一些广告等贩卖焦虑,过早得让孩子学习知识性的东西,而到了6岁真正该上学的时候孩子就开始厌学了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一)古典游戏理论
1.精力过剩论(宣泄过剩的精力)
2.重演论(重演了人类的发展过程)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以促进人格与情绪发展
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2.认知学派: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游戏可以促进认知,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

三、游戏的发展
(一)机能游戏重复简单动作(孩子特别小的时候,亲亲抱抱举高高)
(二)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经过研究,过家家能够非常综合促进儿童心理发展,过家家的时候几个孩子一起,有的假装爸爸,有的假装妈妈,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对话能够促进语言和社会心理的发展,爸爸应该干什么、妈妈应该干什么,什么样的角色该说什么样的话,同样也会发展想象力,通过妈妈一天该做什么,也可以训练孩子的计划性,通过揣摩作为妈妈或者爸爸或者其他角色时该有什么样的心理,也发展了认知上的演绎能力,在认知上去假设别人是什么样的情况,慢慢的也就了解了别人想的和自己想的是不一样的等复杂的心理的功能)
(三)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如棋类游戏)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一)以主题游戏为主(如过家家)
(二)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如塑料的锅碗瓢盆玩具,但是建议家长不要提供太完备的条件,若都是要什么有什么,孩子就不会去想什么东西能够替代什么东西,如石头啊、树枝啊来替代塑料碗等,就缺少了锻炼思维灵活性的机会,可以时不时地带孩子到条件差一点的环境,缺少什么东西了,我们就可以陪他一起想,去创造条件)
(三)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模仿、替代物)
(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在过程中学习)

五、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一)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
(二)平行游戏:在一起玩,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互不干涉
(三)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一起交流互动(几个小朋友之间,能够发展去和他人交往、互动的能力)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意义)
(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让他开心很重要)
(二)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三)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四)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游戏玩的好,大家也愿意和他一起玩,社会交往和谐,反之社会交往不和谐,也容易影响孩子对自己价值的感知)

孩子们之间玩游戏,家长应该参与多少?
一般来说就是观察,如果观察到自己的孩子在和别的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过度的退缩、攻击等不良行为),则需要干预,并且要以游戏的形式干预或是幼儿能够接受的形式,而不是简单的打骂、讲道理(因为孩子都不容易接受)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忆(有意识记忆——我希望把它记住、有策略的记住)发展较迅速:所以从幼儿时期就可以开始潜移默化地给他提供一些记东西的策略(把它画下来、重复、它有什么特点?等)
2.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配合着语言给他们讲绘本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和意义记忆(理解)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二)幼儿的记忆策略
1.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① 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前教他一些记忆策略(如通过讲故事、想象等)
② 经指定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这个时候教他一些记忆策略,他基本就会用
③ 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

2.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① 视觉“复述”策略(反复看)
② 复述策略(反复说)
③ 特征定位策略(找特点)

幼儿思维的发展(对应皮亚杰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

幼儿思维的两大特点: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对于眼前的这些事物,他都能理解,但通过已知推断未知对他来说还是有点难,通过打比方能够帮助他理解)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一)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a.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可塑性、动态性
b.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
由近及远(从他身边的事物到离他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东西)
由表及里(从事物的表面特征到内部特征)
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由浅入深
c.自我中心现象(1.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由相同的感受、2.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3.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通过讲绘本、游戏,促进他的计划性、预见性的提升)

(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1.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食物概念的发展、类概念的发展
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三)幼儿想象的发展
a.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b.再造想象(已经有了很多素材,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再去创造)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完全新的东西)开始发展
c.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1)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
(2)幼儿创造想象的神奇性
(3)幼儿创造想象的超越性
(4)幼儿创造想象的未来指向

幼儿期的言语发展

(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1)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2)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适应环境肯定要与人交流)
(3)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4)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
(2)词类范围的扩大:名词、动词、形容词
(3)词义的深化
1.幼儿掌握词汇的特点
词义笼统含糊
词义所指非常具体
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性逐渐增加

2.消极词汇的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

孩子闹脾气怎么办?
孩子有时候爆发式的发脾气、哭闹不止、行为问题,原因是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感受到丰富的情绪了(如伤心、痛苦、纠结),但是无法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情绪背后的想法也说不出来,憋在那里很难受,所以除了哭闹他想不到其他有建设性的方法了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去学习表达情绪
如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去问他: 你是怎么了?你是难受吗?是委屈吗?你是觉得不对吗?等去引导
然后帮他进行对情绪的解释、对情绪产生的感受进行定义,如和他说:你现在是觉得别人欺负了你?(孩子点头)然后继续问他:所以你现在心里很不舒服、很痛?(孩子点头)最后和他说:所以你现在是感觉很委屈
这样一来,就帮助孩子定义了这种情绪的感受叫“委屈”
然后可以继续引导他情绪背后的想法:所以你现在觉得是不是要去干点什么让自己没那么难受啊?我们干点xxx行不行啊?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地将他的心理和语言挂钩起来,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孩子就知道用语言来表达,知道怎么样去解决

(三)句子的发展
(1)理解句子的策略
a.语义策略
b.词序策略
c.非言语策略
(2)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a.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b.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c.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d.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到向独白语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并为独白言语打下基础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独白语连贯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不但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也要让孩子能讲故事,俗话说能够把一故事讲的很好、把一件事讲的特别有趣的成年人,说明他一定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其实是因为他的童年足够宽松,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口语能力。而很多孩子是被忽视的,或是被过分地控制,这都会阻碍他的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不要老看比较家的孩子怎么样,自己家的孩子怎么样,因为性格不一样,教育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不是把所有人都装进一个框框里)
(1)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4)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1)幼儿的自尊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a.开始要脸了,不要去做那些让孩子感觉丢脸的事情,如不要在公共场合打骂孩子、在外人面前贬损孩子,可以在家里进行一些约定,当孩子在外面有一些很离谱的行为,先让孩子安静下来,等这个事过去后,回家再说)
b.中国的家长为了面子,经常在外面当着自己的孩子面说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好,这其实也是不好的,可以换一个思维方式,你家孩子有好的地方,我家孩子也有好的地方,大家都好
c.这些行为在家长看来好像没什么,觉得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经历不一样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70后80后的人他们更多是在爱和归宿那一个层次,50后60后则更是还在生存需要的层次上,而现在的孩子很早就生发出了尊重的需要

(2)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3)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要求明确但不强制:要把规则和孩子说清楚,但是在幼儿阶段,不是强硬的要求他不这样做就是不行,而是给他往前改进的空间,并结合奖励,改进一点就奖励他一点

亲密的朋友、被集体接纳对孩子的自尊发展有好处,因此要教会孩子交朋友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一)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性别、相貌
(二)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这个时候他认同那些聪明的、漂亮的、不漂亮至少是干净整洁的、有能力的、健康的、有能力的、出色的、比自己年龄大的——喜欢和哥哥姐姐玩,不愿意和弟弟妹妹玩)

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3~4岁
(当孩子在某个阶段开始用“我”来称呼自己,说明他已经发展出了对于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认知,知道自己是区分于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个时候他可能经常会说“不”、推开爸爸妈妈,要自己做、说一些脏话,这些都是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家长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尊重、促进他的这个发展,而不要过分的打压)

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
(一)第一逆反期发展性特点
1.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2.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三、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岁~12、13岁 小学)

童年期的一般心理特点

1.学习逐渐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逐步掌握书面语言
3.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4.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自觉性进一步发展(自己选择、自己安排、自己安排、自己策划)
5.集体意识个性的初步形成

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儿童会有一种现象:若他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学科,若不喜欢这个老师,则相应的学科可能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要注重和老师的关系,要让孩子喜欢老师,想办法让老师也喜欢这个孩子)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通过书面的语言,不需要亲身经历就可以学到知识)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让他知道怎么学,而不是死记硬背,为自己做学习机会,能够自我激励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我效能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学会的、达到自己的目标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复诵策略:反复看、反复读
(二)组织策略:把相应的知识归纳、总结,有系统地组织
(三)系统化策略:做成一个体系,了解这个体系是什么样的,比如xx知识点和xx知识点他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四)巧妙加工策略 :讲故事、用一句话串起来等

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识记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二、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
2.从具体向抽象逻辑过渡
3.思维转折年龄——9、10岁

(二) 思维形式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级水平: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本质抽象水平
2.词语概念的发展
3.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
数、长度守恒:6-8岁
液体、物质守恒:7-9岁
面积、重量守恒:8、9岁-10岁
容积守恒:11-12岁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1)恒等性
(2)可逆推理
(3)两维互补推理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4-7岁 自我中心(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由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8岁 转折期
9岁 脱自我中心:这个时候能够理解别人和他想的不一样,开始揣摩别人的心理是什么样,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二)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罗滕伯格的延迟满足——孩子通过等待,从而获得更多的奖赏(一个实验:给几个孩子分别4颗糖,告诉他们到一定时间若没吃完就可以获得更多糖,有的孩子就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坚持了下来)有些研究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未来取得了的更大的成绩
(注意:教育孩子时,婴儿时期不能搞延迟满足,并且延迟了之后一定要让孩子满足)

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
榜样的作用
家庭教育

二、道德发展

道德不是生而就有,而是通过不断地教育和认知的发展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孩子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
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只看结果,如果你表扬了孩子,他就认为这件事可以做,若你批评了孩子,他就认为这件事不能做)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的主要动机
如一个孩子想给别人端茶,但是茶很烫,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别的孩子就会认为把杯子摔碎是不对的,没有考虑到动机是其实是好的
(孩子对别人行为的判断依据成年人、权威人的判断为主)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认识的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
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的支配
(自己认为这个行为是对还是不对的,同时会考虑到动机)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对别人友善的、有帮助的行为
2.攻击行为
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
欺负行为的三种类型:
(1)直接身体欺负
(2)直接言语欺负
(3)间接欺负:如孤立某个人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有能力的、聪明的、漂亮的、正直的、有担当的孩子更容易受欢迎
不受欢迎的儿童:是那些,那些喜欢欺负人的、毁坏东西等
受忽视的儿童退缩的自卑的消极的安静有依赖性

四、友谊的发展

(一)友谊对童年期儿童的重要性

(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1.(约3-5岁)幼儿园时期一般是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约6-9岁)小学低年纪一般是单向帮助关系
3.(约9-12岁)小学高年级一般是双向帮助关系
4.(约12岁以后)初中之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三)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1.父母与儿童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小
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转移
3.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三阶段模式
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
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
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父母要逐步放松对孩子的管辖权,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二)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三)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重视同伴


四、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11、12岁~15、16岁 中学)

青春期心理的一般特点:
1.由幼稚向成熟过渡,心理上产生 “离家趋势”“闭锁性”

2.生理发育高峰,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进入第二
逆反期(危机期)
(大脑、脑神经的发展,使得孩子对于环境变化更敏感,思维深度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思维水平的发展也使得孩子开始对父母的话产生怀疑精神、质疑,随着知识的学习积累,开始有能力质疑成年人说的话)

3.智力活动完成转折,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

4.情绪情感的发展及其矛盾性(有时会处在矛盾的心理当中:如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又想接近,又想远离、又想表达,又不想表达、又爱又恨等)

5.“成人感” 的产生与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一、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一 、生理发育加速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身心快速的发展,但是意识和教育却跟不上,不能做到预警,遇到问题也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一)心理上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但是大人的很多事他又做不到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家长不再管他,给他自由,另一方面若家长真的不管他,他又会觉得家长不爱他、不关心他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闭锁自己,觉得没有人能够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又希望有人能了解自己
(四)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遇到好事时觉得自己可牛了,遇到挫折时又觉得自己特别没用
具有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是自我排斥

——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希望家长召之即来、挥之则去(爱他、尊重他,他烦的时候远离他)

二、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青春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记忆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候
(一)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二)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二、思维的发展
(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1.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
2.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

三、青春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第一个飞跃期是前面的幼儿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那个时候反抗父母,和父母说不,是争取自己身体上的独立
第二个飞跃期就是这里的青春期,不仅争取身体上的独立,也争取精神上的独立,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摆脱父母的束缚
这个阶段会不断地探索 “我是谁?、希望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促进自己变得更美好,对寻找自我价值有帮助,学会化妆、打扮等技能对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利的、积极的,因此不能压抑他们对这部分的需求,但是对于一些极端情况如过分追求瘦而得了厌食症,这是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去干预的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即使是学习不好不爱学习,也可能只是学习方法不对,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学习好的,因此改变一下学习方法或许会有帮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希望自己有个性、与众不同,但是个性需要引导,不能出现极端

4.有很强的自尊心
对他挖苦、讽刺等都是有害而无一利的

二、情绪的变化

(一)情绪和心境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情绪波动大
1.烦恼增多(负面情绪更多,一点点小事都可能造成烦恼,但是他人不能看不起他的这个烦恼,不然关系没法处)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现实环境的影响如中学时期早上很早起来到晚上一直在学校上课,没有生活,周围同学之间多少又有竞争关系,所以压抑、孤独感会增强,尤其是对于那些内心丰富、认知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人——各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一定要选择教育理念更先进的学校

三、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一)独特自我
(二)假想观众(老觉得有人看自己)

四、第二逆反期

(一)第二逆反期的主要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教育时首先要认为他是对的,然后再和他商量,才有可能听话)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价值观幼稚,主观、片面、绝对,与父母冲突

(二)反抗的对象
主要是父母,但也波及其他成人(越是亲近的人越有可能成为反抗的对象)

(三)反抗的形式
1.行为上极力抵抗
2.将反抗隐于内心,冷漠相对

(四)第一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即幼儿时期争取身体独立,青春期开始争取精神上的独立

(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四、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一、网络游戏成瘾
厌恶疗法不可取,厌恶疗法本身弊大于利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生理原因上的变化和感受上的影响,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在青春期时发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三、自杀倾向
由于抑郁加上青春期冲动的特点,若缺少生命教育,就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共同影响


五、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岁~35岁)

人到了青年期,其思维、人格特点已经相对稳定,心理素质提升方面就会越来越困难,外界对其的影响也会减小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思维的发展: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

帕瑞(W.Perry)关于青年期思维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是对的就是错的
(这个阶段的人会有很多困扰,认为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压力增大)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认为这个事情既有这方面的因素,又有那方面的因素,既有可能是往成功的方向走的,又有可能是往失败的方面走的,在黑和白之间找到了一个灰色地带
(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拥有更灵活的思维角度,能够看到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去思考,很具有弹性、灵活性、现实性
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
(认为人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只是可能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机遇,能够综合考虑问题,成功时,在快乐的同时思考还有什么需要前进的地方,失败时,怎么从失败中提取宝贵的经验)

二、辩证逻辑思维在发展
三、思维监控能力在发展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 、自我概念的发展
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抽象化日益增强

二、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三、 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前提: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第一阶段 :惩罚和服从取向(根据会不会受到惩罚来区分)——如有些人酒后驾车,认为没有交警查就没事
第二阶段: 功利取向(根据对自己有没有用来区分)

2.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基础:是否遵守法律和规章)
第三阶段 :“好孩子”取向(听别人的话)
第四阶段 :“好公民”取向(遵守规则)——认为有规则我们就得遵守

3.后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假设:思考这件事是否能够维护人类的价值、尊严和权利)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我们一起去遵守某个契约,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取向(更多地去看到整个的这些规则是否有利于推动我们顺利地延续,看某个规则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福祉,若不利于则认为需要修改)——能够看到某个规则本身有问题,认为这样不利于人类发展进步

社会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称为延缓偿付期


六、中年期的心理发展(35岁~60岁)

一、中年期的更年期

(1)女性更年期
44岁~55岁 大概持续8至12年
(2)男性更年期
50岁~60岁

二、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年转换期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上有老、下有下,还有工作)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三、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智慧性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一)早期对中老年期智力发展趋势的观点
(二)特殊智力学说

四、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人格结构的稳定性——是人格最稳定的阶段
(二)人格的成熟性
1.内省日趋明显——会更多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发展出来的抵御自己焦虑的机制 如:使用否认、幽默等技巧
3.为人处世日趋圆滑
(三)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更向中性的特点发展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七、老年期的心理发展(60岁~衰亡)

一、老化的原因

一、遗传学说
二、行为老化学说
三、疏离学说:认为老了后衰退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因素就是远离了社会,从心态上、行为方式上缩进了一个小圈子里,和人的交往变少了,和社会的互动变少了,就会加快衰退,因此要避免疏离
四、适应学说

二、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悲观)
原来有的东西慢慢地、一个个地丧失
包括:身心健康、社会角色

二、毕生发展观(乐观)
虽然我们在不断地丧失一些东西,但是我们也在不断地得到一些东西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有些道理中年没想通,老年时想通了)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3.心理发展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统一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1)成熟因素
(2)个人经历
(3)社会文化因素

三、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也是人体对于机体的保护机制)
老年人视觉减退的表现包括
1.视觉敏锐度下降
2.视野缩小
3.聚焦能力减弱
4.暗适应所需时间缩延长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一)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
(二)记忆衰退的特点
(三)主要的记忆障碍: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表现是编码储存过程障碍信息提取障碍
(四)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两种理论)
加工速度理论:认为加工速度变慢了,原本可能1分钟能记住的东西,现在记不住了
工作记忆理论:缓存变少了,所以记东西、回忆东西都变困难了
(五)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延缓衰退的方法)
1.用尽可能多种方式去记忆(图像、示例、情景),更少地使用语言
2.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给自己一个小任务去完成

四、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一)不安全感
(二)孤独感
(三)适应性差:新东西学得慢了
(四)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
(五)回忆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一)生物学的衰老
(二)心理上的老化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五、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一、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从单位中的角色转换为家庭中或其他角色)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避免疏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 0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戴陵FL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