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写作要点和结构

元学习论文总结||小样本学习论文总结

2017-2019年计算机视觉顶会文章收录 AAAI2017-2019 CVPR2017-2019 ECCV2018 ICCV2017-2019 ICLR2017-2019 NIPS2017-2019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29971/answer/778972454

sci写作要点和结构

怎么写摘要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 Problem: 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 Approach: 文章用得是什么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 Results: 解决了问题得到了些什么结果

四、Impacts: 这些结果有什么具体理论或者实际的影响

过程如下: 先按照以下四个句式写四句话,概括研究成果:

1、The problem I am trying to solve in this paper is ...

2、The approach I adopt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

3)、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

4、 The impacts of our obtained results are ...

仔细整理这四句概括的话,让他们各自成为独立的从句。

把这四句话联起来,就成了一个言简意赅的论文摘要了。

[注意] 多练习这个方子有一个坏处: 再读别人的论文,如果不是按照 这个方子的话,会觉得抓不住要点。

如何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引言”。

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会仔细阅读你文章的“引言”。在阅读的同时,他们在快速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作为主编,我可能是你的论文投稿的第一个读者。我希望从引言快速了解如下内容:

1、文章的工作是否新颖?

2、论文研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譬如该研究科学贡献,和/或应用价值是什么?

3、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空白是什么?

5、研究的动机及其目标/目的是什么?

6、 文章内容和质量是否适合在本期刊发表?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论文发表,这些论文的“引言”是否有些共同点呢? 一般都有这些共同点:

环节1:对所研究的大领域进行陈述,这样的陈述提供了一个背景,使读者对研究的问题及其重要性有一个大致了解。

环节2:前人对相同问题在不同方面做过的研究,要对这些已有研究做更加具体的陈述,从而建立一个包含已有知识和信息的基础。

环节3:指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弥补空白,或者拓展已有的研究。

环节4:非常具体的陈述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的研究工作或结果。

环节5:对于开展本研究的作用和重要性的陈述(这点不是所有的文章引言都有)。

环节6:对文章接下来内容的概述,这在某些研究领域是必需的。

分享一下我自己在写论文引言的套路。

Context:什么样的大的情景

Question:遇到什么我问题

Attempt: 前人是怎么解决的

Problem: 前人的方案有什么不足之处

Approach: 我自己的解决办法

Method:我自己的分析方法

Result:我有什么结果

Impact: 这个结果有什么影响力

举个例子来说(修自行车)

Context:刚到MIT的时候,大家主要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

Question:但是自行车老漏气;一漏气就没办法上学和陪男朋友出去了

Attempt: 一般人就找自行车店修理

Problem: 美国的人工很贵;补一次大概要40 USD,比我自行车还贵(Walmart买得$39.99)

Approach: 我自己补胎充气

Method:买工具箱;卸车胎;用patch贴上漏的地方;重新装车

Result:自行车又能用了

Impact:可以骑车去买菜了;沿Charles River骑车锻炼身 (当然,后来我也不自己修自行车了;我自行车放在警察局门口被偷了。)

“引言”必须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他们明白你工作的来龙去脉。它不必也不应是该领域的全面文献综述—那是综述性论文的事情。相反,它应指出“现有问题”,也就是你的研究问题,从而确立该研究的根据。“引言”还应简要说明你如何着手这个问题,以及你取得的进展。换言之,“引言”应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关的工作、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在你开展研究之前,应该开展全面的文献检索;否则,就存在炒冷饭的风险。不过,在你正进行研究的几个月时间里,也有可能有类似或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应当随时、持续地检索文献,以确保你能立即获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引言”中引用的文献应该新颖、平衡、且与你工作息息相关。也就是说,1.与你报道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不要引;2.要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文。除了引用你自己发表的研究以及赞同你的研究结论的其他论文外,也要引用与你的结果矛盾或持不同观点的论文;3.就某一方面的结果,只引最新论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献来说明某种思维或方法的发展演变。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据就够了。若读者想了解更多细节,他们自己会去读相关综述。所以,许多作者常常采用引用综述来缩短他们的“引言”。 在“引言”结尾可以简述一下你做了什么以及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是个不错的写法,但不要过于详细,否则就会变成重复“方法”和“结果”中的内容;每个部分写一两句即可。最后,任何非标准缩写、技术术语以及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都要在“引言”中定义清楚。

首先可以写课题的背景、理论意义、应用前景,但不宜过多,有一小段就可以了。

重点部分是对前人工作的介绍和评述,也就是对这一课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重要的创新工作,是一个简略的研究史,比如何时由何人发起,国内外哪些学者分别作了哪些创新贡献。要对每一作者每一篇参考文献的科学或技术贡献进行评述和肯定。这里说主要的贡献,是指一些重要的学者也许发了很多文章、专利,但其主要贡献应该有几篇代表性的文献,而不是所有文献。有些学者论文不多,是否引用主要看其文献的创新性,如果没有创新性,就不必引用。如果创新明显,即使一篇文章也应该引用。在所有的参考文献中,应该突出近年来的文献,尤其近三年的参考文献,最好占一多半。如果一个课题近几年文献很少,可能是这个课题研究必要性不大,同行没兴趣,也有可能太难了,没有进展,或者你不掌握全面的文献。

在以上评述中,重点是向读者介绍前人或他人的学术或技术创新贡献,由此明确了哪些工作解决了,哪些工作还没解决,最后一段就是介绍本文工作的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也同时使人明确了本文工作的必要性、创新性。

这部分也是学生容易犯学术错误的部分。有些人写引言时,喜欢对别人的工作过进行不合理的否定,专讲人家的工作不足,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你的工作是基于别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别人的工作有不足是正常,否则你就没必要做这个工作了。还有人喜欢将别人的语言、段落、图表进行原封不动的引用,这是不合适的。阅读别人的文献,应该注意记下别人的工作要点,对他人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简单引用往往会形成抄袭或不正确引用的问题。

有些人写引言时,只写了某些工作发展多快、应用多么广泛、有什么问题,一句话内引用了多篇文献,这一般是不提倡的,因为读者根本弄不清楚其中每篇文章都写了什么,每个作者都有什么创新或贡献。另外,参考文献一定是作者读过的,不可以引用文献中的参考文献,因为你并不清楚那篇文献是怎样写的,别人错了你也就错了。

引言有特殊的要素,包括立题,即论文的动机和目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课题?怎么提出这个课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课题的背景、历史与现状,本文的贡献,特别是新意以及应用前景,等等。引言部分要面向更多的读者,而不是小同行。尽量少用行话,对于专业概念和术语,最好是通过上下文自然流畅地交代清楚,而不是一本正经地加以解释。介绍背景时,要把问题放在至少更高一个层次来说。比如做一个变结构多模型算法,背景至少要在多模型方法这个层次来介绍。概述历史与现状要着眼于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献,对其利弊做出综合简评,不必涉及不大相关的文献,以避免枝节。简述已有结果时,应注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该只罗列而不分类归纳概括,也不要浓缩得只有专家才看得懂。至于自己的方法,画龙点睛、讲清基本原理即可。我清楚地记得在美国写第一篇文章时,引言简直难得出奇,差不多写每句话都觉得没把握,幸亏有导师在。有些地方他看后笑笑,“你要这么说也行”。之所以难,是因为对领域的了解很有限,对已有结果的评判不到位、没把握,倒不是难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他人的工作。对领域比较了解后,引言也就不难写了。在批评他人的东西时,要慎重,不说无把握之话。首先,要保证正确理解他人的东西。其次,要确保批评是正确中肯的,千万别太苛刻、言过其实。最好是以一种无损作者的方式指出缺陷,对事不对人,比如,可以说某人的观点有逻辑缺陷,但不该说他思维不够严谨言

归正传,引言不好写,我认为是因为文献涉猎得不够,做研究没有全局感,导师安排做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实验,老师安排算什么东西就算什么东西,东西做完了,数据出来了,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引言的变化空间很宽阔,同样一篇文章,你从这个角度写,那个角度写,最终都能引到你的工作上面来,但是效果可能就差很多。top journal往往都要求broad interesting,这点就得从引言开始体现。

Results

所以写好Results的前提条件是做实验的人在做实验的时候就要设计好!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有文章的框架在脑子里面:我要研究什么东西?如果这个做出来了,可不可以发表?什么杂志?然后思考:为了达到发表的要求,我要用什么仪器手段?我要研究什么因素的影响?要做什么对照实验?最后做到什么程度了,才算做出来了,或者可以发表了?

 

做实验的时候如果脑子里有一个文章的框架,那么做的实验就有条理性,数据完整,写文章的时候就好写,因为写文章的时候也是围绕着仪器手段和条件实验的。反之,如果做实验的时候就没有思考好,东打一枪、西打一炮,实验条件没有固定好,或者死钻牛角尖,做了很多最后“不要”的东西(“不要”的东西就是指最后无法写进文章里去的东西,比如买了商品化的催化剂,却测了这些催化剂的密度、电阻,显然这些东西也是数据,但是和催化课题毫无关系),那么到写文章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困难。

Results需要注意的地方

1、首先决定应显示哪些结果。根据研究结果与“引言”中所提出问题的相关性来决定列出那些最相关的结果,而不考虑这些结果是否支持所提出的假设。要事第一,详略得当。选择最需要强调主题,兼顾各部分的相对比例。苟简流于空洞,过详又显琐屑。结果部分无需呈现你所获得或观察到的每一个结果,应有所取舍。对于重复试验,无需列出全部观测值和重复试验的数据,应说明重复次数,采用平均值。

2 、在结果部分按照研究方法中所揭示的时间顺序或重要-次要顺序来组织你的数据。在每一个段落中应遵循从最重要的结果到最不重要结果的叙述顺序。

3、 确定数据的最佳表达形式,或用文本,或用图形曲线,抑或用表格。总结你的研究结果,把作者引向文本、图形和/或表格中的数据。文字应与图表呼应互补,但注意文字、图形、表格不应重复相同的信息,例如,同一组数据无需既列表又用图。

4 、叙述对照试验组的结果和数据,如果需要,还可以包含一些没有在正式的图表中反映的观察结果。

5、 清楚地描述一个或多个变量响应或差异的重要性。如果合适,使用变化的百分数,而不用具体的数据。

6、 确保数据在通篇文章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注意度量单位与有效数字。采用国际单位制,如果试验仪器测试的数据不是国际单位,注明并换算。同一组试验数据应使用相同的有效数字。

7、 总结统计分析结果,给出所有初步分析的实际P值(反映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的概率指标-博主注)。有的还需要给出测量误差、标准差、平均标准误差、均方差和变异系数等。用括号给出重复次数或自由度

Discussion

Discussion最论文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之一

为什么Discussion部分那么重要呢?看了一些大学招生的书,了解到(美国)大学招生面试的时候,希望看到学生不是只是说蓝天白云,也不是只是说自己去了什么博物馆,而是能体会到更加深层次的内容。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包括:对社会的敏感性,具有社会意识,意识到在地球的不同地方的人的人生轨迹是不同的,具有哲学思维。同样,我看了一些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书,知道有种初级层次的科研叫做“收集邮票”,采集了数据,罗列一下,下次变换一个条件得到新的东西,再罗列一下,文章一篇接一篇地发,以至于读者说:"So what? (又怎么样呢?不痛不痒的。)"。从阅读关于(美国)大学招生面试的书和关于科学研究的书,我联想到做催化研究,不仅仅要知道现象,而且要知道:(1)为什么有这个现象?怎么解释?结构和物性的关系是什么?(2)这个工作为什么有意义?这个工作在世界上同类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别人有没有报道过?效果好的什么程度?结果惊人到什么程度,以上两大方面,就是Discussion部分的基本结构。

Discussion的结构

1、回顾研究的主要目的或假设, 并探讨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原来的期望?如果没有的话, 为什么?

2、概述最重要的结果, 并指出其能否支持先前的假设以及是否与其他学者的结果相互一致; 如果不是的话, 为什么?

3、描述本研究结果与过去已报道的研究文献的关系,例如: a.你的研究结果是否与现有文献相一致? b.你的结果如何填补现有文献的空缺?

4、对结果提出说明、解释或猜测; 根据这些结果, 能得出何种结论或推论?

5、指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并建议进一步的研究题目或方向;

6、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支持或反驳相关领域中现有的理论、对现有理论的修正)和实际应用.

7、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关未来研究的建议。

 

Discussion部分非常难写,需要对自己的Results部分非常熟悉,平时读了很多文献,思考了很长时间,才能把这一部分写好。写之前首先要思考我这篇文章的“卖点”(selling point)是什么?很多催化文章的卖点是建立了一种促进作用,即在催化剂里面加入一种添加剂,结果发现效果明显变好。这样的文章,讨论起来就要讲清楚为什么加了这种催化剂效果变好。好比说你做了光催化,发现加了某种东西效果好,那么发表文章必然要讨论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效果好?物理化学原理是什么?能否画出能带导带的示意图,并说明加了东西后发生什么变化?

先分别提出三种不同的假说。我安排这三种假说的顺序是有讲究的:我支持哪种假说就把这种假说放在最后。我先举出一种假说,说这种假说粗看有道理,也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但是它却不能解释另外的关键的实验现象。我接着举出第二种假说,也说这种假说粗看有道理,也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但是它却不能解释另外的关键的实验现象。最后,我给出第三种假说,并详细举出证据来支持这个假说,进行详细论证。(有时候我写文章的时候还更进一步:做了新的对照实验来进一步验证第三个假说,即提供新的证据。)最后,我的结论是我支持第三种假说。

这样,这个Discussion部分的结构就是:指出促进作用==>提出三种假说==>分别否定两种==>最后支持一种。那么,支持最后一种假说的逻辑并不是“因为前面两种都不对,所以第三种就一定对”,而是“因为我据具体给出了证据支持第三种,所以第三种是可行的。”在科学上的假说不是一定正确的,因为现在结论基于现在的实验事实,将来可能出现新的实验事实来修正现在的假说,因此所谓“正确”的假说应该用“可行的”(feasible)来形容。

那么,也许各位读者要问:“为什么不直接介绍第三种假说而要浪费时间介绍前面两种假说,并说它们不对呢?”答案在于两个字:“思辩”。在写文章的人产生第三种假说之前,往往在和合作者(或者说科研团队)讨论的时候,别人和自己都会提出一些问题,一些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解释(第一和第二种假说),读者也会想到,如果写文章不分析清楚,读者脑子里有疑惑。而如果写清楚了,审稿人就觉得很舒服,逻辑分明,条理清楚,道理分析得很透,说明写文章的人想了不少东西。现在说清楚了,以后到外面去做报告就不容易被问倒了。同样,根据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很多命题是无法“证实”的,但是是可以“证伪”的,因为只要指出一个例子反对这个命题就可以“证伪”,所以“分别否定两种假说”的过程,是“证伪”的过程,是反映科学哲学观和科学素养的。那么

当前我国论文“讨论”部分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简单地罗列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讨论过程实际上是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叙述;

2、讨论过程中重复地引用“摘要”和“引言”中的内容,没有形成作者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讨论过程中大量引用国内外的文献,但是缺乏对文献观点的整合和分析,没有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在综述性文章中尤甚);

4、对于研究结果的评价不够客观,或者自吹自擂,或者不痛不痒,或者有意回避研究的局限性。

5、作者的讨论文字拉杂,无小标题;重一般,轻特殊;叙述臃肿,扬长藏拙,结果择要,反复唠叨,夸大发现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导致偏差。不顾收集的证据,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导致拒稿笔者以为"讨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书写。

1、“讨论”要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论文从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这个“特殊性”开始分析逐渐地讨论到引起这个现象的机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他人的观点进行比对或者佐证,也可以从实验结果的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到观点并进行评述。这个过程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2、数据的处理尽量采用图、表、文综合的表达方式。避免罗列数据,要体现出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的图和表要有自明性,避免图、表、文相互重复说明同一组数据,只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图或表中具有结论性的数据即可。除了描述数据或者图中的趋势之外,尽可能地使用统计的方法在去除差异的前提下体现出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避免出现用特殊的数据产生一般性的结论的错误。

3、讨论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可能是”。因为讨论就是一个不断求证、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实验结果的原因,作者应该通过假设的方法去分析。但是,不能够通过“可能是”提出假设就结束,而是应该进一步的设计实验进行求证。提出假设,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设计实验验证,则是寻找实践上的可能性。如此,理论和实践相符合则说明假设的正确,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4、讨论过程中要将正面的结果和负面的结果相结合。在任何一个研究当中,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是提高论文深度的前提。研究和讨论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错误的方法找到正确方法的过程。通过对比正反的实验结果可以使得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使论文更加有说服力。

5、关于文献的引用。国内的作者有的大量引用国外文献,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阅读量,甚至有大量的文献都是二次引用,连原文都没有看到。有的作者不引用或者没有系统地引用文献,要么是认为不重要,要么是没有找到,要么是故意回避以凸显自己研究的“新颖”和“价值”。有的作者虽然引用了相关文献但是并没有结合自身的研究,讨论过程中导致论文分割,使得读者无法系统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研究结果。因此在引用文献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上述的三种现象。

6、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某些数学辅助手段的论文,除非文章的目的是证明数学假设的内容,否则应避免过于详细地进行数学推演。因为,毕竟是以数学为工具而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如果有必要详述整个过程,可以采用附录的形式进行标注以供读者参阅。

7、讨论过程中应指明作者的研究潜在的局限和缺点。国内作者不喜欢谈自己研究的不足[2],似乎这样会使得自己的工作看起来有缺陷,甚至选题有问题。这也是大环境造成的,但是要尽力摒弃这种思维方式。指明局限性,不仅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更能增加文章的客观性。

Introduction与Discussion两部分互串或者角色客串:比如应该写在Introduction部分的,却写在了Discussion部分,而反向而为之者,也不少。那么如何把握哪些该写在Introduction?哪些该写在Discussion部分?我个人认为不少情况下也并无严格的界限,一个是平时看文献看高水平论文是如何把握的,另外还要明白Introduction只是起到引言、介绍作用的,主要是背景知识,另外还要介绍哪些是已经知道,哪些还未知,或者存在的问题,本文解决的问题,主要结果等等,而Discussion部分则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我的结果和别人已经发表的结果是如何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可能的原因和合理解释为何?所以Introduction关键是一个“引”字,而Discussion则关键是一个“论”字。

2Discussion部分扯得太远太多:比如是“西红柿炒鸡蛋”,有人可能将西红柿的栽培历史和引进到我国的历史都介绍一遍,甚至还要扯上西红柿的重要有用成分以及都是和哪些菜一起炒过等等,这些都是扯的太远啦,跑题了,要紧扣主题,抓住关键点:我的这道菜如何和别人的不同,为何不同,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菜有卖点,同样的道理,也要使自己的论文有卖点,才能打动审稿人和编辑/主编的心不光在讨论部分,论文的其他部分也要突出强调自己文章的特色之处或者说主要结论。

顺便提一句,即使有了科学问题,能否写得让“外行”明白又是个挑战。 这个原因非常简单,一定要“外行”看得明白才行。为什么要“外行领导内行”?因为你把文章送出去,首先这个编辑大多是“外行”。然后送给referee,三个里面至少有两个是“外行”。三个里面若有一个是跟你相同领域的,运气就很不错了。很多情况下,三个都是“外行”。不是说“同行评议”吗?怎么成了“外行”呢?其实这里说的“外行”,并不隔得很远,只因现在枝枝叉叉太多了,都是隔了一个小行就如同隔山。所以在“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作者写的论文来判断。绝无可能让作者到编辑部来“答辩”一下,告诉编辑们你到底想说什么。绝大部分情况下你写什么,他就读什么。里面可能有“闪光点”,但没写清楚就是你“活该”了。你说把我埋没了?对不起,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伯乐。伯乐的数量比千里马还要少,这个大家都明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