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通信
短波是指波长范围在10m~ 100m之间的无线电波,其频率介于3MHz~30MHz之间(短波通信实际上使用的频率是1.5MHz ~ 30MHz) ,该频段是高频频段,而使用高频频段的电波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称为短波通信,短波通信也称为高频通信。
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为:λ=
C
f
\frac{C}{f}
fC,其中λ为波长,f为频率,C为光速。
短波通信主要应用于政府、军事、 外交、航空、航海、救灾、气象、商业等领域。
业务支持传送数据、语音、广播、传真、电话、电报以及图像等。
短波通信的传播途径有地波、天波、直射波和散射波等,其中地波和天波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地波传输
地波又叫地表面波,地波传输是指沿地球表面的大地和空气进行传播,其传播距离受地形和地表介质特性的影响。陆地表面电导性能较差,因此对短波损耗大,所以短波信号沿地面最多只能传播几十公里。海平面的电导特性较好,有利于电波传播,所以信号可以传播的更远,一般沿海面传输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地波传输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地波传播的路径分为三种,即地表波、直射波和地表反射波。地表波传播的特点是波在行进过程中由于地面的吸收而逐渐减弱,地表波的传播距离由地表的导电率和工作频率决定,导电率越弱,频率越高,地表波被吸收的越多;直射波沿直线传播,随距离的增加,电波衰减,在空气中传输时可能发生折射,进而扩展其传输距离;地表反射波依靠地面进行反射到达接收端。
天波传输
天波传输是指信号从天线发出后,经大气电离层的反射返回地面,又由地面反射回电离层,如此多次反射到达目的地。也就是说,天波是依靠电离层的一次或多次反射实现远距离传输的。天波传输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天波不受地面的障碍物的阻挡,它的传播损耗要比地波少得多,因此天波传播距离很远,通常来说,一次反射传输的最大地面距离可达四千公里,多次反射可传输上万公里。天波传输的距离可近可远,这取决于天线仰角及电离层状况,利用低仰角天线可实现远距离通信,利用高仰角天线可实现近距离通信。这些优点使得相对地波而言,天波成为了短波通信的主流传播途径。
当然,天波传输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是不稳定,其次由于电离层的不均匀性、分层性以及随机性,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会存在多径效应、时间延迟、电离层衰落和大气噪声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会对短波通信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制约短波通信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
短波通信的优缺点
短波通信的优点:不需要中继站就能实现中远距离通信;设备简单且价格便宜;电路搭建和调度相对容易;抗摧毁能力强等。
短波通信的缺点:
①可供使用的频段窄,通信容量小。按照国际规定,每个短波电台占用3.7kHz的频率宽度,而整个短波频段可利用的频率范围只有28.5MHz (1.5MHz ~ 30MHz) ,为了避免相互间的干扰,全球只能容纳7700多个可通信道,通信空间十分拥挤,并且3kHz通信频带宽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通信的容量和数据传输的速率。
②短波的天波信道是变参信道,其信号传输稳定性差。短波无线电通信主要是依赖电离层进行远距离信号传输的,电离层作为信号反射媒质的弱点是参量的可变性很大,它的特点是路径损耗、延时、噪声和干扰等都随昼夜、频率、地点而不断变化着,一方面电离层的变化使信号产生衰落,且衰落的幅度和频次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天波信道存在着严重的多径效应,造成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延时,选择性衰落使信号失真,多径延时使接收信号在时间上扩散,成为短波链路数据传输的主要限制。
③大气和工业无线电噪声干扰严重。随着工业电器化的发展,短波频段工业电器辐射的无线电噪声干扰平均强度很高,加上大气无线电噪声和无线电台间干扰,在过去几瓦到十几瓦发射功率就能实现的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信,在今天十倍、甚至几十倍于这样的功率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可靠的通信。大气和工业无线电噪声主要集中在无线电频谱的低端,随着频率的升高,强度逐渐降低。虽然在短波频段中这类噪声的干扰相比于中长波段要低,但其干扰强度仍然很高,影响着短波通信的可靠性,尤其是脉冲型突发噪声,经常会使数据传输出现突发错误,严重影响通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