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之RAG,LLM性能的提升,RAG与Fine-Tune我们该如何选择?

前言

在上文中,我们了解到大模型在广泛应用中,会伴随着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出现了RAG,解决大模型问题的另一种途径就是Fine-Tune。

微调(Fine-Tune),简单来说就是在较小的特定数据集上对其进行进一步训练的过程。

既然出现了2种以上的解决方案,那在我们大模型的应用过程中,就会伴随着一个问题出现:

当开箱即用的预训练LLM没有按预期或希望执行时,如何提高LLM应用的性能的问题。最终我们会问自己:我们应该使用检索增强生成(RAG)还是模型微调来改善结果?

RAG&Fine-Tune.png

RAG的概念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深入介绍过了,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下Fine-Tune:

Fine-Tune

Fine-Tuning (微调) 是机器学习和 NLP 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已经预训练好的模型基础上进行微调,使其更好地适应特定任务或数据集的过程。这种方法在大语言模型中十分常见,因为它允许开发者利用在大量数据上预训练的模型 (如BERT、GPT等) 的通用知识,通过在特定任务的较小数据集上进行进一步训练,来快速提高模型在这个任务上的性能。通过微调,可以根据我们的数据调整模型的权重,使其更适合我们应用程序的独特需求。

RAG VS Fine-Tune

从基本的架构流程上我们来对比一下

compare.jpg

合理的选择

根据RAG和Fine-Tune各自的特性,我们需要作出合理的选择,也正是因为两者有各自的特性:RAG和微调之间的细微差别涵盖了模型架构、数据需求、计算复杂性等方面,所以我们不同的选择,在项目的最终结果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 在特定任务的场景中,由于模型性能不佳,导致输出结果与理想结果相去甚远。
  • 如果使用的技术没有对使用情况进行针对性优化,模型训练和推断的计算成本会大幅增加。
  • 如果后续转向不同的技术,需要额外的开发和迭代时间。
  • 如果选择过于复杂的适应方法,模型的可解释性会受到影响。
  • 由于大小或计算约束,将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存在困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方案选择的参考

参考指标

image.png

关键因素评价

在进行方案选型之前,我们可以先结合实际项目和需求情况,从如下6个角度进行思考评估:

rust代码解读复制代码题外话:

截止目前,作者还未真正在实际项目中遇到需要在二者方案做选择的场景,最近看到一本书里写到的:
-->保持头脑的开放性
我们用多元思维模型来思考问题,尤其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新的、颠覆性的概念层出不穷,过去面对确定、已知知识的学习态度可能不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了。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今天看到的,到明天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尤其现在LLM大家都在不停的尝试。

今天我们所写的RAGFine-Tune,怎么选择是好的,不会有答案,他能给我们点提示就已经很好了。希望不断地学习和阅读,,能够点亮更多的灯塔,来指引和照亮我们自己前行的道路。

以下的评价因素,是我参考了文章:
https://www.wehelpwin.com/article/4267

1. 用例需要访问外部数据源吗?

面对一个大模型在判断选择微调还是使用 RAG 时,一个关键考虑因素是应用程序是否需要访问外部数据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 RAG 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RAG 旨在通过从知识来源检索相关信息,然后生成响应来增强大模型的能力。这使得这种技术非常适用于需要查询数据库、文档或其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库的应用程序。检索器和生成器组件可以优化以利用这些外部来源。

相比之下,虽然可以对大模型进行微调以学习一些外部知识,但这需要一个大型的标记数据集,其中包含来自目标领域的问答对。随着基础数据的变化,这个数据集必须进行更新,这使得它在数据源频繁变化的情况下变得不切实际,微调过程也没有明确地对涉及查询外部知识的检索和推理步骤进行建模。

因此,如果应用程序需要利用外部数据源,使用RAG 技术可能比仅仅通过微调来“内置”所需的知识更有效和可扩展。

2. 需要修改模型的行为、写作风格或领域特定知识吗?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是需要模型调整其行为、写作风格或为特定领域的应用量身定制回答的程度。微调在使大模型适应特定细微差别、语调或术语方面表现出色,如果希望模型听起来更像金融专业人士,或者以鲁迅风格写作,或者使用特定行业的专用术语进行表达,那么在这些数据基础上进行定制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影响模型行为的能力对于需要与特定风格或领域专业知识保持一致的应用程序至关重要。

RAG 技术虽然在整合外部知识方面很强大,但主要专注于信息检索,并不会根据检索到的信息固有地调整其语言风格或领域特定性。它会从外部数据源中提取相关内容,但可能不会展现出经过精细调整的模型所能提供的定制细微差别或领域专业知识。

因此,如果应用程序需要专业的写作风格或与特定领域的术语和惯例深度契合,微调提供了更直接的实现途径。它通过定制化确保与特定受众或专业领域真正共鸣,确保生成内容的真实感。

3. 对于 “幻觉” 的容忍程度如何?

大模型的一个缺点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可控的 “幻觉”,即编造没有现实基础的事实或细节。在精确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的应用场景中,这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问题。

微调可以通过将模型基于特定领域的训练数据来一定程度上减少幻觉。然而,当面对不熟悉的输入时,模型仍可能会制造虚假的回应。需要重新训练以持续减少幻觉回复。

相比之下,RAG 由其特性决定天生更不容易产生幻觉,因为相关回答会基于检索到的依据。检索器在生成器构建答案之前从外部知识源中识别相关事实。这一检索步骤充当事实核查机制,降低了大模型产生虚构内容的可能,生成器会一定程度受限于合成受检索上下文支持的回应。

因此,在面对幻觉限制严格的应用场景中,RAG 系统提供了内置机制来最小化幻觉。

4. 可供使用的标记后训练数据有多少?

在选择 RAG 和微调之间时,还需要考虑手头拥有的领域或任务特定的标记训练数据的数量。

对大模型进行微调时,严重依赖于可用的标记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丰富的数据集可以帮助模型深入理解特定领域的内涵、复杂性和独特模式,从而使其能够生成更准确和与上下文相关的响应。然而,如果使用的是有限的数据集,微调可能带来的改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在某些情况下,内容有限的数据集甚至可能导致过拟合,即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良好,但丧失了原本具有的通用能力。

相反,RAG 与训练数据无关,因为利用的是外部知识源来检索相关信息。即使没有大量标记的数据集,RAG 仍然可以通过访问和整合来自外部数据源的见解来展现出色表现。检索和生成的结合确保系统保持了解,即使场景特定的训练数据很少。

在实际中,如果拥有大量从场景获取到的复杂性标记数据,微调可以提供更贴合和精细的模型行为。但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RAG 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替代方案,通过其检索能力确保应用程序保持数据驱动和上下文语境。

5. 数据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在选择 RAG 和微调之间时,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基础方面是数据的动态性,数据更新频率如何,模型保持最新状态有多重要?

在特定数据集上微调模型意味着模型的知识范围变成了训练时数据的静态快照。如果数据经常更新、改变或扩展,很快就会使模型过时。为了在这样动态的环境中保持模型的时效性,就需要经常重新训练它,这个过程可能既耗时又资源密集。此外每次迭代都需要详细测试,以确保更新后的模型在不同场景下仍然表现良好,并且没有产生新的偏见或理解上的偏差。

比较而言,RAG 在动态数据环境中具有优势。它的检索机制不断查询外部来源,确保生成响应所使用的信息是最新的。随着外部知识库或数据库的更新,RAG 可以无缝集成这些变化,保持其相关性,而无需频繁重新训练模型。

如果当前正在应对快速发展的数据格局,RAG 提供了一种传统微调很难实现的灵活性。通过始终与最新数据保持连接,RAG 确保生成的响应与当前信息状态保持一致,使其成为动态数据场景的理想选择。

6. 对大模型在应用过程中的可解释性要求如何?

大模型虽然能力强大,但操作方式类似黑匣子,其响应背后的推理决策难以理解。仅着眼于模型内部吸收数据集的信息,很难确定每个响应的确切来源或推理过程。这可能会让开发人员或用户难以信任模型的输出,特别是在理解答案背后的“为什么”至关重要的关键应用中。

另一方面,RAG 系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透明度,这种透明度通常不会出现在微调后的模型中。考虑到 RAG 的两步性质 “先检索后生成” ,用户可以窥视这个过程。检索组件允许检查选择哪些外部文档或数据点相关。这提供了一系列有形的证据或参考资料,可以对其进行评估,从而理解构建回应的基础。在需要高度可靠性的应用程序中,或者在需要验证生成内容的准确性时,追溯模型对特定数据源的回答的能力是非常宝贵的。

如果透明度和解释模型响应基础是优先考虑的话,RAG 提供了明显的优势。通过将响应生成分解为不同阶段,并允许洞察其数据检索,RAG 促进了对其输出的更大信任和理解。

总结-混合增强策略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正如我们所探讨的,在 RAG 和微调之间进行选择需要对 LLM 申请的独特需求和优先级进行细致的评估。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案;成功在于使优化方法与任务的具体要求保持一致。通过评估关键标准(对外部数据的需求、调整模型行为、训练数据可用性、数据动态、结果透明度等),组织可以就最佳前进路径做出明智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同时利用 RAG 和微调的混合方法可能是最佳选择。

大模型资源分享

针对所有自学遇到困难的同学,我为大家系统梳理了大模型学习的脉络,并且分享这份LLM大模型资料:其中包括LLM大模型书籍、640套大模型行业报告、LLM大模型学习视频、LLM大模型学习路线、开源大模型学习教程等。😝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全套 AGI 大模型学习路线

AI 大模型时代的精彩学习之旅:从根基铸就到前沿探索,牢牢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640 套 AI 大模型报告合集

此套涵盖 640 份报告的精彩合集,全面涉及 AI 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以及行业应用等诸多方面。无论你是科研工作者、工程师,还是对 AI 大模型满怀热忱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你呈上宝贵的信息与深刻的启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AI 大模型经典 PDF 书籍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 大模型已然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诸如 GPT-3、BERT、XLNet 等,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正在重塑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而以下这些 PDF 书籍无疑是极为出色的学习资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阶段 1:AI 大模型时代的基础认知

  • 目标:深入洞悉 AI 大模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核心原理。

  • 内容

    • L1.1 人工智能概述与大模型起源探寻。
    • L1.2 大模型与通用人工智能的紧密关联。
    • L1.3 GPT 模型的辉煌发展历程。
    • L1.4 模型工程解析。
    • L1.4.1 知识大模型阐释。
    • L1.4.2 生产大模型剖析。
    • L1.4.3 模型工程方法论阐述。
    • L1.4.4 模型工程实践展示。
    • L1.5 GPT 应用案例分享。

阶段 2:AI 大模型 API 应用开发工程

  • 目标:熟练掌握 AI 大模型 API 的运用与开发,以及相关编程技能。

  • 内容

    • L2.1 API 接口详解。
    • L2.1.1 OpenAI API 接口解读。
    • L2.1.2 Python 接口接入指南。
    • L2.1.3 BOT 工具类框架介绍。
    • L2.1.4 代码示例呈现。
    • L2.2 Prompt 框架阐释。
    • L2.2.1 何为 Prompt。
    • L2.2.2 Prompt 框架应用现状分析。
    • L2.2.3 基于 GPTAS 的 Prompt 框架剖析。
    • L2.2.4 Prompt 框架与 Thought 的关联探讨。
    • L2.2.5 Prompt 框架与提示词的深入解读。
    • L2.3 流水线工程阐述。
    • L2.3.1 流水线工程的概念解析。
    • L2.3.2 流水线工程的优势展现。
    • L2.3.3 流水线工程的应用场景探索。
    • L2.4 总结与展望。

阶段 3:AI 大模型应用架构实践

  • 目标:深刻理解 AI 大模型的应用架构,并能够实现私有化部署。

  • 内容

    • L3.1 Agent 模型框架解读。
    • L3.1.1 Agent 模型框架的设计理念阐述。
    • L3.1.2 Agent 模型框架的核心组件剖析。
    • L3.1.3 Agent 模型框架的实现细节展示。
    • L3.2 MetaGPT 详解。
    • L3.2.1 MetaGPT 的基本概念阐释。
    • L3.2.2 MetaGPT 的工作原理剖析。
    • L3.2.3 MetaGPT 的应用场景探讨。
    • L3.3 ChatGLM 解析。
    • L3.3.1 ChatGLM 的特色呈现。
    • L3.3.2 ChatGLM 的开发环境介绍。
    • L3.3.3 ChatGLM 的使用示例展示。
    • L3.4 LLAMA 阐释。
    • L3.4.1 LLAMA 的特点剖析。
    • L3.4.2 LLAMA 的开发环境说明。
    • L3.4.3 LLAMA 的使用示例呈现。
    • L3.5 其他大模型介绍。

阶段 4:AI 大模型私有化部署

  • 目标:熟练掌握多种 AI 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包括多模态和特定领域模型。

  • 内容

    • L4.1 模型私有化部署概述。
    • L4.2 模型私有化部署的关键技术解析。
    • L4.3 模型私有化部署的实施步骤详解。
    • L4.4 模型私有化部署的应用场景探讨。

学习计划:

  • 阶段 1:历时 1 至 2 个月,构建起 AI 大模型的基础知识体系。
  • 阶段 2:花费 2 至 3 个月,专注于提升 API 应用开发能力。
  • 阶段 3:用 3 至 4 个月,深入实践 AI 大模型的应用架构与私有化部署。
  • 阶段 4:历经 4 至 5 个月,专注于高级模型的应用与部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