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用户为什么要用云原生网关

随着云原生技术的发展,微服务架构的选型日益丰富,传统网关面临挑战。云原生网关因其发现服务、高性能、可观测性和安全性等优势,成为解决微服务痛点的关键。本文探讨了云原生网关如何帮助提升架构的成熟度,满足精细化运营需求,并介绍了其在Kubernetes环境中的表现和性能优势。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随着云原生技术的发展,微服务的架构选型也是日新月异。在 Kubernetes 重塑运维体系的云时代,我们在安全、降本提效、精细化运营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选择。曾经关炙手可热的 Zuul/SpringCloud Gateway/Kong 等在其网关位置上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它们欠缺发现容器服务的能力,性能可能不如 Nginx Ingress,可观测、安全等方面都需要二次开发再集成,这些关键短板都阻碍着技术发展。今天来看云原生网关如何助你解决这些痛点,优雅玩转云上微服务架构升级。

微服务(网关)的发展

微服务发展大事记

随着 Martin Fowler 在 2014 年的文章总结梳理 [1]“微服务”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之后各类开源或商业支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如今笔者按年份简单整理了每年的大事记,其中两个变化值得大家需要关注:

  1. 微服务从单点支持向平台解决方案发展,例如 SpringCloud 解决方案、 Kubernetes 体系。
  2. 开源和商业产品融合得更加紧密,云原生的发展让技术从业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微服务网关的变化

笔者按时间整理了几个简单对比:

  1. 2013 ZUUL:Netflix 开源的负载均衡组件,简单易上手,不过早期的 ZUUL 1 性能上限稍低。
  2. 2015 KONG:基于 Nginx 的 API 网关,性能强劲,Lua 国内开发者相对较少。
  3. 2016 SpringCloud Gateway:网关开始作为整个微服务解决方案的门面出现。
  4. 2019 Ambasssador(现在更名 Emissaey-ingress):支持 Kubernetes ingress 标准,且与 Istio 无缝集成。

微服务逐步向平台解决方案发展的同时,对网关的集成能力也有了更高的需求。这也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趋势,云原生网关应运而生,而且云原生网关不仅集齐了他们的优点,而且功能更丰富、性能更强劲、稳定更可靠。

Kubernetes 微服务

这里为什么单独提 Kubernetes 微服务?这需要回到没有 Kubernetes 的时候采用微服务架构我们碰到哪些问题?

  1. 拆分了微服务后相应的构建部署工作量开始翻倍,运维压力急剧提升;
  2. 随着业务迭代,微服务之间调用链路变的复杂,强弱依赖不清晰,故障/瓶颈排查困难;</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