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动物病理(1:疾病概论+血循环障碍)

动物病理

疾病概论

绪论

  • 病理研究方法和技术
    • 临床病理学检查
    • 活体组织检查
    • 尸体剖检技术
      • 大体观察
      • 光镜观察:染色
      • 电镜观察:超微结构
    • 动物实验
    • 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
    • 分子生物学技术:DNA
  • 疾病
    • 定义:在治病因素作用下,动物机体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
    • 疾病特点
      • 疾病的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任何疾病都有病因
        • 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 疾病是损伤和抗损伤矛盾斗争的过程
        • 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产生损伤时,才激发了机体的抗损伤反应
      • 疾病是动物机体的译成生命活动的过程
        • 疾病发生,稳态被破坏,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失衡
      • 疾病的标志是是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降低
  • 健康
    • 定义:动物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同时假体与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保持协调。(稳态)
    • 世卫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诸多调节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维持。故健康的动物应具备有强壮的身体素质健全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 稳态:homeostasis
    • 定义:是正常机体在多种调节机制作用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各组织细胞及整体的功能与代谢保持相对稳定,称为稳态(自稳)。
    • 稳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
  •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得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 细胞病理学奠基人魏尔啸名言:“疾病是变异条件下的生命”

疾病的发生原因

  • 外因 extrinsic cause

    • 生物性致病因素
      • 特点
        • 有一定的选择性
        • 具有传染性,直接或间接
        • 有一定的潜伏期
        • 致病作用具有持续性
        • 有一定的特异性
        • 疾病发生于机体免疫、抵抗力有关
      • 病因
        • 细菌 bacteria
        • 病毒 virus
        • 支原体 mycoplasma
        • 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 螺旋体 spirochete
        • 霉菌 mould
        • 寄生虫 parastie
    • 化学性致病因素
      • 特点
        • 无特异性
        • 侵害的器官有一定选择性
        • 有一定潜伏期
        • 与毒物结构性质、吸收速率有关
      • 致病物质
        • 无机毒物:酸、碱、重金属盐类
        • 有机毒物:有机磷、醇、醚、酚、有机汞、有机砷、氰化物
        • 工业毒物:CO2、CO、SO2、工业废气、废水
        • 植物毒素:苋菜、蕨科植物、栎树叶
        • 代谢产物:肠毒素、尿毒素、代谢不全产物等
        • 生物毒物:蛇毒、尸毒、班螫毒
    • 物理性致病因素
      • 类型
        • 温度:高温(烫伤、烧伤)/低温(冻伤)
        • 电流:电击伤、烧伤
        • 光:日射病、热射病、光过敏
        • 电离辐射:破坏细胞核
        • 声波因素:神经兴奋、应激
        • 大气压的变化
        • 机械性致病因素
      • 特点
        • 无潜伏期
        • 无选择性
        • 对组织无持续作用
        • 与病因强度及作用时间有关
    • 营养性因素
      • 长期饲料、水分不足,蛋白质、脂肪、糖缺乏
      • 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
      • 钙缺乏(骨软症、佝偻病)
    • 机械性因素
      • 病因
        • 外部:切割、打击、穿刺、冲击波、跌伤
        • 内部:肿瘤、结石、脓肿、异物压迫或阻塞
      • 特点
        • 作用方式简单
        • 与机体健康状况无关
        • 只在疾病开始时作用
        • 其他与物理性致病因素相同
    • 其他因素
      • 饲养管理不当
        • 过食某些物质,如过食豆类引起胃扩张、瘤胃臌气。
        • 过度使役,饥饱不匀,饲料突然更换
        • 过度拥挤,引起应激
      • 致敏原:异体蛋白等致敏原进入机体,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
      • 自然和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与地方病有关
  • 内因 intrinsic cause

    • 机体防御功能以及免疫功能降低

      • 屏障功能
        • 皮肤
        • 粘膜
        • 肌肉、骨骼
        • 淋巴结
        • 血脑屏障
        • 胎盘屏障
      • 吞噬和杀菌作用
      • 解毒功能
      • 排泄功能
      • 特异性免疫反应
    • 机体的反应性改变

      • 种属
      • 品种和品系:如绵羊多见恶水(腐败梭菌)山羊少见禽白血病鸡多见而火鸡、山鸡等少见
      • 年龄:龄、老龄抵抗力弱,免疫机能不完善
      • 性别:结构及生理特性差异
    • 遗传因素

      • 遗传性疾病
      • 遗传易感性,DNA
    • 机体的应激(stress)性改变

      • 应激由应激原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源
      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
      血糖集中于主要器官
      丘脑-下丘脑及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增加
      保Na+排K+血压升高
  • 诱因:发病的条件

    • 气候、温度、湿度等客观条件
  • 内外因的关系

    • 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疾病时,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 物理性、化学性致病因素引起疾病时,外因起决定性作用

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

  1. 直接损伤作用
  2. 对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 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
    • 神经反射作用
  3. 对体液的作用
  4. 对细胞和分子的作用

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

  1. 损伤和抗损伤的相互关系

    • 可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发生损伤

    • 可激发机体各种抗损伤性的防御

      致病因素
      损伤(坏死、水肿、炎症)
      抗损伤(适应、修复、代偿)
      肠运动
      分泌增强
      腹泻过度
      损伤
      病因作用于肠管
      腹泻排出毒物
      脱水酸中毒
      损伤
      抗损伤
      损伤
      气管炎/肺炎
      咳嗽
      肺气肿
      损伤
      抗损伤
      损伤
      局部手术/创伤
      结缔组织增生
      黏连
      损伤
      抗损伤
  2. 因果转化关系

    • 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伤(结果),又可以引起新的病变,成为新的病理变化的原因。

      机体
      转为病因
      原始病因
      引起的损伤(病变结果)
      新的病变
      胆道蛔虫
      胆汁排泄受阻
      黄疸
      交感神经兴奋
      外伤
      大出血
      血压下降
      微循环收缩
      组织缺氧
      毛细血管开放
      微循环瘀血
      失血性休克
      常在性微生物感染
      寒冷刺激
      上呼吸道黏连抵抗力下降
      上呼吸道发炎
      支气管炎
      肺炎
      死亡
      炎性产物吸收
      网状内皮系统机能增强
      消除上呼吸道微生物
      炎症减退
      康复
  3.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疾病的归转(经过)

  • 潜伏期
    • 概念: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的一段时期
    • 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微生物的致病能力,机体所处的换机及自身的免疫力
    • 有的疾病潜伏期与致病因素的作用部位有关
  • 前驱期
    • 概念:从疾病出现最初的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出现为止的一段时期
    • 在此期间,若治疗得当,机体防御功能增强,疾病可向好转化,反之继续发展
  • 症状明显期
    • 概念:疾病的特征性症状或全部主要症状表现出来的时期
    • 研究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
  • 转归期
    • 概念:疾病的最后阶段
    1. 完全康复

      • 完全恢复正常,重新建立稳态
      • 传染病痊愈后的机体还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2. 不完全康复

      • 未能完全康复,机体处于病理状态,往往留下某些持久性的损伤残迹,机体借助代偿作用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 这些病理状态常因负荷过重导致代偿失调而引起疾病的再发
    3. 死亡

      1. 濒死期
        • 脑干以上中枢神经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脑干以下机能犹存
      2. 临床死亡期
        • 心跳、呼吸停止,延脑也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
      3. 生物学死亡期
        • 从大脑皮层开始,细胞代谢活动停止,出现不可逆变化
      潜伏期
      前驱期
      明显期
      转归期
      病因作用
      出现症状
      出现特征症状
      疾病发展转化
      康复/死亡

疾病的分类

  • 按疾病长短分
    • 最急性
    • 急性
    • 亚急性
    • 慢性
  • 按病因分
    • 寄生虫病
    • 传染病
    • 内科病
    • 妇科病
  • 按系统分
    • 心血管系统
    • 神经系统
    • 呼吸系统
    • 泌尿系统

血循环障碍

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 类型:按照发生机理,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瘀血)

  • 动脉性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流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而静脉回流正常,使组织或气管内血液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为充血,也成为主动性充血
    • 类型
      • 生理性充血
        • 例:妊娠时的子宫充血,采食后胃肠充血,运动横纹肌充血
      • 病理性充血
        • 侧枝性充血
          • 对机体具有代偿意义
          • 动脉血栓
        • 炎性充血
          • 最常见的充血类型
          • 致炎因子作用于血管:炎症时组织所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如激肽、组织胺、白细胞三烯、5-羟色胺,促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迅速扩张引起充血
          • 主要在炎症早期、急性炎症、炎灶边缘
        • 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
          • 当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引起局部充血
          • 对机体会产生不良后果。如血压降低、脑贫血,严重者可致休克。
        • 血管神经性充血/刺激性从学
          • 与炎性充血类似
    信息
    信息
    刺激
    感受器
    神经轴突
    脊髓
    神经轴突
    效应器
    血管扩张充血
    • 原因
      • 外因
        • 生物性、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等因素引起缩血管神经兴奋降低,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加,血管扩张。
      • 内因
        • 体液因素指一些血管扩张活性物质对血管直接作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腺苷等,均可使小动脉扩张充血
    • 病理变化
      • 眼观
        • 体积肿大(局部血液含量增加)
          • 包膜紧张、边缘钝圆、切口外翻、切面隆起
        • 色泽鲜红(氧合血红蛋白增多)
          • 充血局部颜色鲜红色,指压褪色。
        • 温度升高(局部供氧增多,营养旺盛,代谢加快)
          • 局部触摸有热烫感。
        • 机能增强(代谢旺盛所致)
          • 如粘膜分泌功能增强。
      • 镜检
        • 充血组织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血管内充满血液。因充血多见于急性炎症,故局部还可见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和浆液
    • 结局
      • 局部营养增多代谢加快使局部抵抗力增强,如分泌、再生、吞噬能力增强
      • 可加速病理产物的排泄,故常用于治疗(红外线、按摩、热敷理疗、药物涂擦等)刺激局部充血,改善局部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 当血管异常脆弱、硬化时,会引起出血,如脑溢血等。
      • 长期充血,因血管营养及紧张性降低,血流逐渐缓慢而变为淤血。
  • 静脉性充血

    • 原因和类型
      • 局部瘀血
      • 全身瘀血
    • 病理变化
      • 肺淤血
      • 肝瘀血
    • 结局

出血

  • 原因和类型
    • 破裂性出血
    • 漏出性出血
      • 血管壁损害
      •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 凝血因子缺乏
  • 病理变化
    • 积血
    • 血肿
    • 出血斑
  • 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

  • 形成条件

  • 形成过程

  • 结局

    • 软化、溶解、吸收
    • 机化
    • 钙化
  • 对机体的影响

    • 阻止出血
    • 阻塞血管
    • 栓塞
    • 心瓣膜变质
    • 微血栓形成

栓塞

  • 类型
    • 血栓性栓塞
      • 脱落的血栓引起的栓塞
      • 临床症状:呼吸急促,粘膜发绀,休克,死亡
    • 脂肪性栓塞
      • 脂肪滴进入血液病阻塞血管引起的栓塞
      • 多见于长骨骨折、骨手术和脂肪组织挫伤
      • 严重的肺脂肪栓塞时,肺呈现水肿和出血,镜检课件肺泡璧冒血学管和小动脉内有脂滴
    • 气体性栓塞
      • 大量空气进入血液或溶剂于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在循环血液中形成气泡引起的栓塞
      • 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 尸检:右心腔内有大量泡沫状血液,空气栓子进入肺动脉分支可造成费的气体性栓塞,部分气泡可能通过肺泡璧毛细血管进入循环,引起动脉系统分支栓塞
    • 其他栓塞
      • 组织性栓塞
        • 组织外伤、坏死及恶性肿瘤
        • 组织碎片或细胞团快进入血液并阻塞血管
        • 恶性肿瘤细胞构成的栓子,可在局部引起转移瘤
      • 寄生虫性栓塞
        • 某些寄生虫或虫卵进入血液所引起的栓塞
        • 血吸虫常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内,其虫卵常造成肝门静脉分支栓塞,或逆流阻塞肠壁小静脉
      • 细菌性栓塞
        • 有感染灶中的病原菌以军团形式阻塞毛细血管,或细菌随血栓栓子进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可在全身各处形成新的感染灶,导致病原菌的散播
  • 影响
    • 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梗死 infarct

  • 概念

    • 因动脉血液供应断绝,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称梗死 。
    • 注意与坏死相区别
  • 原因

    • 动脉阻塞
      • 血栓:心冠状动脉血栓—心肌梗塞;脑动脉血栓—脑梗死(软化)
      • 栓塞:多见于肾、脾、肺梗死中。
    • 动脉受压
      • 肿瘤压迫、肠扭转或套叠、嵌顿疝对肠系膜动脉压迫
    • 动脉痉挛
  • 类型

    • 贫血性梗死 anemic infarct
      • 又称为白色梗死
      • 多发生于血管吻合支较少,组织结构较紧实的器官,如肾、脾、心等
      • 原因:
    • 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 又称为红色梗死
      • 多发生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的器官,如肺,肠等
      • 特点:梗死灶因明显的出血,而呈红色
      • 原因:除动脉闭塞而导致血流中断外,还需高度淤血。
    • 败血性梗死 septic infarct
      • 由细菌性栓塞引起的梗死,梗死灶内组织坏死并有细菌感染,是病原菌通过血源性播散所致的新感染灶。
    血液断绝
    贫血性梗死
    心肝肾
    灰白色
    出血性梗死
    脾肺肠
    红色
  • 与色泽相关因素

    • 局部高度淤血
    • 双重血液循环
    • 组织疏松程度
  • 病理变化

      • 出血性梗死区呈暗红染不整形,由坏死的组织、渗出的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
      • 肾贫血性梗死(切片)
      • 肾皮质梗死区,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核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几乎完全消失,但保留肾小球、肾小管的结构轮廓(猪)
    • 心肌
      • 坏死肌肉呈黄褐色,周围是红色的充血区,其余的正常心肌呈红褐色。
      • 脑坏死(中风):因灶性脑部血供丧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丢失,在中心左侧形成明显清晰间隙。
      • 肺梗塞出血是因为未闭塞的分支动脉代应的双重血供可以继续供血但无法阻止梗塞的形成。
      • 紫红色到灰色小肠梗塞区
      • 粉白色正常肠管
  • 影响

    • 决定于发生的器官、大小、有无感染
    • 大多数器官梗死后,周围正常血管扩张,充血
    • 肾—尿血
    • 肺—咯血
    • 肠—通过梗死肠管引起腹膜炎
    • 心—休克、心力衰竭
    • 脑—偏瘫、死亡
  • 结局

    • 发生自溶,吸收
    • 溶解吸收但未完全机化,留下灰白色疤痕
    • 钙化

贫血

  • 失血性贫血

    • 病因
    • 病理变化
      • 急性失血性贫血
      • 慢性失血性贫血
      • 内外出血性贫血的区别
  • 溶血性贫血

    • 病因
      • 生物性因素
      • 物理性因素
      • 化学性因素
      • 有毒植物
      • 代谢性疾病
      • 免疫反应
    • 病理变化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病因
    • 病理变化
      • 物理因素:X射线
      • 化学因素:化学物质,化合物
      • 生物因素:马传染性贫血
      • 骨髓疾病:白血病,骨髓瘤
  • 营养不良性贫血

    • 病因:铜、铁、蛋白质、钴、维生素B6、叶酸
    • 病理变化
  • 贫血对机体的影响

    • 代偿性反应
    • 不利反应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