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如何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思想?

我们在上一讲说到,要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第一步是把我们的想法,我们要说的话拆解成命题,它是我们搭建逻辑关系和链条的起点。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拆解成命题呢?命题和我们平时说的话之间有什么区别吗?还真有。命题是一种清晰、确定的表达。大家在沟通中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你想表达的是A,对方却理解成了B,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往往都是因为表达上出了问题。

那今天这一讲,我们就通过学习命题,来帮助你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先来说说,命题都有什么特点,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句子能算作是一个命题。

可以判断真伪

命题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都可以判断对错真假,我们把命题的真假称为命题的真值(True Value)。

我们在逻辑学中讨论的任何命题,都必须能够判断真伪,也就是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的灰色空间。比如我们说“常有理是个好人”,这句话要么对,要么不对,不能一会儿对,一会儿不对。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在生活中常有理这个人可能会改变,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我们只关心在我们此刻讨论他时,他是否是好人。

不过,我们说一个命题能判断真伪,不是要求每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一些专业的命题,比如“食用动物脂肪会导致得癌症的风险增加”,一般人可能判断不了真伪,但是专业的医生和生理学家可以,这就算是能够判断真伪了。

这样看来,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及已经得出结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判断真伪,那么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还没有被证明的假设算是命题吗?同样也是。比如我说“意大利队将获得下一届世界杯冠军”,这句话是真是假我们目前无法判断,但是将来能判断,因此它依然是一个有效的命题。它的真值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但不会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不过,如果你的结论是根据真值还没有确定的命题得出的,那么这个结论只能在命题的真值被确认后才有效。就像刚才那个例子,“意大利队将获得下一届世界杯冠军,意大利队那时的股市就会暴涨”。这个结论的真伪如何,我们只能到时候再判断。

说到这里,我要提醒你一个大家常犯的逻辑错误,就是用将来发生的事情作为前提,推导今天的结论。比如很多人投资时是这样做决定的:“如果十年内环渤海地区变成自贸区,京津冀的房价就会上涨”,于是他们就买房了。显然十年后的事情今天无法判断真伪,因此这个推理其实毫无意义。

具有同一性

除了可以判断真伪,命题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命题本身和里面所有的概念要具有同一性,或者说符合同一律。

什么是同一律呢?通俗地讲,它指的是我们谈论的任何事物只能是它自己,苹果就是苹果,香蕉就是香蕉。不仅如此,在苹果这个范畴内,这个苹果也不是那个苹果,这个苹果也不能代表所有的苹果。

听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把一个个体或者某几个个体,跟一个集合相混淆。比如,很多人时不时会讲,“某某地区的人比较小气”或者“某某族裔的人比较懒惰”。实际上,小气和懒惰是个体的属性,人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印象,其实是因为身边某个人来自某个地区,或者属于某个族裔,但是我们不能把对个体的印象套到群体上。还记得我们上一讲讲到的关于状元和落第者的例子吗?文章作者也犯了同样的逻辑错误,就是违反了同一律,他用几个状元替代了中科举的群体,用几个没有功名的人替代了落第者的群体,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里我多说一句,这个看似简单的同一律在司法逻辑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你的朋友常有理问你借了一万元,还写了借条。等借期到的时候你去找他要钱,他和你说,“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没有和你借钱,你去找当初写借条的那个常有理还钱”。在哲学上,常有理的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在生物学上,这么说可能也有道理。但是,在商业契约上,我们认定那个找你借钱的常有理和需要还钱的常有理是同一个常有理,在打官司时,大家遵照逻辑进行辩论,都不能违反同一律,谁违反了,谁的论证就无效了。

说回到命题,很多人表述不清晰,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无意中违反了同一律。比如小常问小梅:“车钥匙在哪儿?”小梅回答说:“放回到那个抽屉里了。”结果小常去找没有找到。因为小常找的“那个抽屉”,和小梅说的“那个抽屉”虽然是相同的四个字,却很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东西。

好,这就是命题的两个特点,能判断真伪,以及符合同一律,之后你在表达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提醒自己注意做到这两点。

有效沟通的小技巧

掌握了命题的这两个特点,能不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帮我们把表达变得更清晰呢?下面我给你介绍三个小技巧。

首先,和他人沟通时,多用陈述句,少用感叹句和疑问句。

为什么要少用感叹句呢?因为它们裹杂了个人的情感因素,让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显得不客观,缺乏了说服力。比如你想为同事小梅说两句好话。如果你说“小梅是个好员工”,你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但如果你说,“小梅是个多好的员工啊!”这更多的像是自己的感慨,而不是陈述事实。

疑问句有时也要少用,除非你是向人询问和请教你不知道的事情,或者请求一个许可。如果一定要使用疑问句,也最好不要使用“什么”这样的疑问词,而要多用“哪个”。比如有一天,常有理和梅有据打算出去吃饭,小常问:“我们去吃什么呢?”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可能他们讨论了二十分钟还是没有结果。但是如果小常问小梅:“我们是去吃烤鸭,还是吃火锅?”这样讨论起来就有效多了。

最后,如果你对答案已经有倾向性了,就少问是与否,多给出建设性的选项。还是举小常和小梅吃饭的例子,小常与其问小梅:“我们今天能不能出去吃饭?”就不如直接和小梅讲:“我今天想出去吃饭,我们是去吃粤菜,还是寿司?”如果你已经有了倾向性,还试图礼貌地让对方说出你的想法,对方想法和你一致还好,如果不一致,他已经表达了他的想法,你还要再试图改变他的想法,那才费口舌,搞不好还可能伤人。

所以,我们在沟通交流中,尽量使用明确的陈述句,如果必须要使用疑问句,也最好给出选项,而不是宽泛地提出一个问题。

第二个小技巧是,在表述意思时,多用名词,少用代词;多用具体的名词,少用抽象的名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歧义。

比如,有位老师在班上说:“一些同学最近觉得最近作业太多了,另一些同学希望再多布置一些。请这些同学课后找我一下。”老师说的“这些同学”是哪些同学,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就有歧义。所以,要尽量少用代词,直接用代词指代的名词。

但在使用名词时,也要注意,如果能用一个具体的、外延比较小的名词,就不要用外延大的。我在之前的《世界文明史》(第198讲)中讲过这样一件事:在1794年的法国,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发表讲话,抨击敌人和叛徒。当时法国笼罩在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中,人人自危。由于罗伯斯庇尔没有说出这些“叛徒”的名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担心自己就是下一个目标。于是所有的反对者们开始筹划热月政变,并且逮捕并处死了罗伯斯庇尔。你看,一个小小的表述问题,有时也会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

今天很多企业领导在许诺好处时,会夸大受益人的范围。比如他们会讲,大家好好干,都会有好处的。他说“大家好好干”时,“大家”指的是所有人,但通常分好处时,受益较多的其实只是一部分人。这里“大家”这个词的含义不清晰,而且过于宽泛。

在生活中,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常有理找你借了两百块钱,说“过两天还你”。过“两天”就是指代不清的词,它可以是准确的两天后,也可以是几天的意思。像借钱这种事,最好约定清楚具体还钱的日子。

通过这些例子你可以看出,为了让我们的表述更清晰,我们要尽量使用具体的名词,不要让自己的话引起不必要的歧义。

最后一个小技巧是,学会正确找托词。

也就是你要想推托一件事,得找对托词。比如很多人会经常把将来发生的事情变成前提条件,来作为托词。就像小常在追求小梅,小梅不愿意,委婉地拒绝道:“我们还小,生活刚刚开始,过几年再说吧。”小常如果懂得人情世故就会听出来,但是如果他真是一根筋,真等到两年后又跑去找小梅,两个人就可能吵起来了。因此,你如果用未来做推脱,最好找一件未来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

总结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命题是一个可以判断真伪的陈述句,并且命题本身和里面所有的概念都要具有同一性。根据命题的特点,我们总结了三个小技巧,帮助你更清晰地表达:首先,多用陈述句,少用感叹句和疑问句;其次,在表述意思时,多用名词,少用代词,多用具体的名词,少用抽象的名词;最后,学会正确地找托词。

好,内容听完了。

说起吴军老师这门课,一共有三个目标,一是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二是让我们能够学会辨别谁在胡说八道,三是当我们置身一个新领域或者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懂得如何正确地思考。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W32axR8enbzBJ9pzpkVkDEgM6ApPl9

  • 19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