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pyter编程完成对手写体Mnist数据集中10个字符 (0-9)的分类识别

一、名词定义

1、查准率
查准率(精度)是衡量某一检索系统的信号噪声比的一种指标,即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出的文献总量的百分比。普遍表示为:查准率=(检索出的相关信息量/检索出的信息总量)x100%。使用专指性较强的检索语言(如上位类、上位主题词)能提高查准率,但查全率下降。
2、查全率
查全率(召回率),是衡量某一检索系统从文献集合中检出相关文献成功度的一项指标,即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文献总量的百分比。普遍表示为:查全率=(检索出的相关信息量/系统中的相关信息总量)x100%。使用泛指性较强的检索语言(如上位类、上位主题词)能提高查全率,但查准率下降。
查准率和查全率两者关系:
(1)查全率与查准率是信息检索领域内的概念,二者是反映检索效果的重要指标。根据查准率和查全率可绘制系统的PR曲线,可根据曲线判断系统的优劣。
(2)查全率和查准率之间具有互逆的关系,一个IR 系统可以在它们之间进行折中。在极端情况下,一个将文档集合中所有文档返回为结果集合的系统有100 %的查全率,但是查准率却很低。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系统只能返回唯一的文档,会有很低的查全率,但却可能有100 %的查准率。通常,以查全率和查准率为指标来测定IR系统的有效性时,总是假定查全率为一个适当的值,然后按查准率的高低来衡量系统的有效性。
(3)改变检索项、减少限制条件,都可以提高查全率。
3、F1-Score
F1分数(F1 Score),是统计学中用来衡量二分类模型精确度的一种指标。它同时兼顾了分类模型的精确率和召回率。F1分数可以看作是模型精确率和召回率的一种调和平均,它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0。
分数( Score),又称平衡F分数(balanced F Score),它被定义为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般的,我们定义分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除了 分数之外, 分数和 分数在统计学中也得到大量的应用。其中, 分数中,召回率的权重高于精确率,而 分数中,精确率的权重高于召回率。
4、ROC
ROC曲线
曲线的坐标分别为真正例率(TPR)和假正例率(FPR),定义如下:
真正例的个数是实际值为正例被预测成为正例的值得个数,TPR是预测结果中真正例占实际值中正例的比例;
反正例的个数是实际值为反例被预测成为正例的值得个数,FPR是预测结果中反正例占实际值中的反例的比例;
很多学习器是为测试样本是产生一个实值或概率预测,然后将这个预测值与一个分类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阈值分为正类,否则为反类,因此分类过程可以看作选取一个截断点。(通常截取点为0.5,大于0.5为正例,小于0.5为负例)选择不同的截断点对结果的影响很大,截断点的取值区间是【0,1】,如果截断点靠近1,则被判断为正例的数量会变少;如果截断点靠近0,则被判断为正例的数量会变多。x轴的取值范围为【0,1】,x点代表FPR的概率;y轴的取值范围为【0,1】,y点代表TPR的概率,不同任务中,可以选择不同截断点,若更注重”查准率”,应选择排序中靠前位置进行截断,反之若注重”查全率”,则选择靠后位置截断。因此排序本身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导致学习器不同泛化性能好坏,ROC曲线则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学习器的工具。
5、混淆矩阵
混淆矩阵也称误差矩阵,是表示精度评价的一种标准格式,用n行n列的矩阵形式来表示。具体评价指标有总体精度、制图精度、用户精度等,这些精度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图像分类的精度,在人工智能中,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是可视化工具,特别用于监督学习,在无监督学习一般叫做匹配矩阵。在图像精度评价中,主要用于比较分类结果和实际测得值,可以把分类结果的精度显示在一个混淆矩阵里面。混淆矩阵是通过将每个实测像元的位置和分类与分类图像中的相应位置和分类相比较计算的。

二、手写体Mnist数据集中10个字符 (0-9)的分类识别

本章使用MNIST数据集,这是一组由美国高中生和人口调查局员工手写的70000个数字的图片。每张图像都用其代表的数字标记。这个数据集被广为使用,因此也被称作是机器学习领域的“Hello World”:但凡有人想到了一个新的分类算法,都会想看看在MNIST上的执行结果。因此只要是学习机器学习的人,早晚都要面对MNIST。

# 使用sklearn的函数来获取MNIST数据集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fetch_openml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os
# to make this notebook's output stable across runs
np.random.seed(42)
# To plot pretty figures
%matplotlib inline
import matplotlib as mpl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mpl.rc('axes', labelsize=14)
mpl.rc('xtick', labelsize=12)
mpl.rc('ytick', labelsize=12)
# 为了显示中文
mpl.rcParams['font.sans-serif'] = [u'SimHei']
mpl.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 耗时巨大
def sort_by_target(mnist):
    reorder_train=np.array(sorted([(target,i) for i, target in enumerate(mnist.target[:60000])]))[:,1]
    reorder_test=np.array(sorted([(target,i) for i, target in enumerate(mnist.target[60000:])]))[:,1]
    mnist.data[:60000]=mnist.data[reorder_train]
    mnist.target[:60000]=mnist.target[reorder_train]
    mnist.data[60000:]=mnist.data[reorder_test+60000]
    mnist.target[60000:]=mnist.target[reorder_test+60000]

mnist=fetch_openml('mnist_784',version=1,cache=True)
mnist.target=mnist.target.astype(np.int8)
sort_by_target(mnist)

mnist["data"], mnist["targe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nist.data.shap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X,y=mnist["data"],mnist["target"]
X.shap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y.shap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展示图片
def plot_digit(data):
    image = data.reshape(28, 28)
    plt.imshow(image, cmap = mpl.cm.binary,
               interpolation="nearest")
    plt.axis("off")
some_digit = X[36000]
plot_digit(X[36000].reshape(28,2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y[360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更好看的图片展示
def plot_digits(instances,images_per_row=10,**options):
    size=28
    # 每一行有一个
    image_pre_row=min(len(instances),images_per_row)
    images=[instances.reshape(size,size) for instances in instances]
#     有几行
    n_rows=(len(instances)-1) // image_pre_row+1
    row_images=[]
    n_empty=n_rows*image_pre_row-len(instances)
    images.append(np.zeros((size,size*n_empty)))
    for row in range(n_rows):
        # 每一次添加一行
        rimages=images[row*image_pre_row:(row+1)*image_pre_row]
        # 对添加的每一行的额图片左右连接
        row_images.append(np.concatenate(rimages,axis=1))
    # 对添加的每一列图片 上下连接
    image=np.concatenate(row_images,axis=0)
    plt.imshow(image,cmap=mpl.cm.binary,**options)
    plt.axis("off")
    
plt.figure(figsize=(9,9))
example_images=np.r_[X[:12000:600],X[13000:30600:600],X[30600:60000:590]]
plot_digits(example_images,images_per_row=10)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测试集,并把其放在一边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X[:60000], X[60000:], y[:60000], y[60000:]

同样,我们还需要对训练集进行洗牌,这样可以保证交叉验证的时候,所有的折叠都差不多。此外,有些机器学习算法对训练示例的循序敏感,如果连续输入许多相似的实例,可能导致执行的性能不佳。给数据洗牌,正是为了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import numpy as np
shuffer_index=np.random.permutation(60000)
X_train,y_train=X_train[shuffer_index],y_train[shuffer_index]

(一)、训练一个二分类器

现在,我们先简化问题,只尝试识别一个数字,比如数字5,那么这个"数字5检测器",就是一个二分类器的例子,它只能区分两个类别:5和非5。先为此分类任务创建目录标量

y_train_5=(y_train==5)
y_test_5=(y_test==5)

接着挑选一个分类器并开始训练。一个好的选择是随机梯度下降(SGD)分类器,使用sklearn的SGDClassifier类即可。这个分类器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处理非常大型的数据集。这部分是因为SGD独立处理训练实例,一次一个(这也使得SGD非常适合在线学习任务)。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SGDClassifier

sgd_clf=SGDClassifier(max_iter=5,tol=-np.infty,random_state=42)
sgd_clf.fit(X_train,y_train_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gd_clf.predict([some_digi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性能考核

评估分类器比评估回归器要困难很多,因此本章将会用很多篇幅来讨论这个主题,同时也会涉及许多性能考核的方法。

(1)使用交叉验证测量精度

随机交叉验证和分层交叉验证效果对比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cross_val_score(sgd_clf, X_train, y_train_5, cv=3, scoring="accurac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类似于分层采样,每一折的分布类似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StratifiedKFold
from sklearn.base import clone

skfolds = StratifiedKFold(n_splits=3, random_state=42)

for train_index, test_index in skfolds.split(X_train, y_train_5):
    clone_clf = clone(sgd_clf)
    X_train_folds = X_train[train_index]
    y_train_folds = (y_train_5[train_index])
    X_test_fold = X_train[test_index]
    y_test_fold = (y_train_5[test_index])

    clone_clf.fit(X_train_folds, y_train_folds)
    y_pred = clone_clf.predict(X_test_fold)
    n_correct = sum(y_pred == y_test_fold)
    print(n_correct / len(y_p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交叉验证的准确率都达到了95%上下,看起来很神奇,不过在开始激动之前,让我们来看一个蠢笨的分类器,将所有图片都预测为‘非5’

from sklearn.base import BaseEstimator
# 随机预测模型
class Never5Classifier(BaseEstimator):
    def fit(self, X, y=None):
        pass
    def predict(self, X):
        return np.zeros((len(X), 1), dtype=bool)
never_5_clf = Never5Classifier()
cross_val_score(never_5_clf, X_train, y_train_5, cv=3, scoring="accurac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准确率也超过了90%!这是因为我们只有大约10%的图像是数字5,所以只要猜一张图片不是5,那么有90%的时间都是正确的,简直超过了大预言家。这说明,准确率通常无法成为分类器的首要性能指标,特别是当我们处理偏斜数据集的时候(也就是某些类别比其他类更加频繁的时候)

(2)混淆矩阵

评估分类器性能的更好的方法是混淆矩阵。总体思路就是统计A类别实例被分成B类别的次数。例如,要想知道分类器将数字3和数字5混淆多少次,只需要通过混淆矩阵的第5行第3列来查看。

要计算混淆矩阵,需要一组预测才能将其与实际目标进行比较。当然可以通过测试集来进行预测,但是现在我们不动它(测试集最好保留到项目的最后,准备启动分类器时再使用)。最为代替,可以使用cross_val_predict()函数:

cross_val_predict 和 cross_val_score 不同的是,前者返回预测值,并且是每一次训练的时候,用模型没有见过的数据来预测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predict
y_train_pred = cross_val_predict(sgd_clf, X_train, y_train_5, cv=3)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confusion_matrix(y_train_5, y_train_p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的结果表明:第一行所有’非5’(负类)的图片中,有53417被正确分类(真负类),1162,错误分类成了5(假负类);第二行表示所有’5’(正类)的图片中,有1350错误分类成了非5(假正类),有4071被正确分类成5(真正类).一个完美的分类器只有真正类和真负类,所以其混淆矩阵只会在其对角线(左上到右下)上有非零值

y_train_perfect_predictions = y_train_5
confusion_matrix(y_train_5, y_train_perfect_prediction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混淆矩阵能提供大量信息,但有时我们可能会希望指标简洁一些。正类预测的准确率是一个有意思的指标,它也称为分类器的精度(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TP是真正类的数量,FP是假正类的数量。 做一个简单的正类预测,并保证它是正确的,就可以得到完美的精度(精度=1/1=100%)
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分类器会忽略这个正实例之外的所有内容。因此,精度通常会与另一个指标一起使用,这就是召回率,又称为灵敏度或者真正类率(TPR):它是分类器正确检测到正类实例的比率(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N是假负类的数量

(3)精度和召回率

# 使用sklearn的工具度量精度和召回率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precision_score, recall_score

precision_score(y_train_5, y_train_p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call_score(y_train_5, y_train_p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5-检测器,并不是那么好用,大多时候,它说一张图片为5时,只有77%的概率是准确的,并且也只有75%的5被检测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将精度和召回率组合成单一的指标,称为F1分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要计算F1分数,只需要调用f1_score()即可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f1_score
f1_score(y_train_5, y_train_p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1分数对那些具有相近的精度和召回率的分类器更为有利。这不一定一直符合预期,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更关心精度,而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真正关系的是召回率。

例如:假设训练一个分类器来检测儿童可以放心观看的视频,那么我们可能更青睐那种拦截了好多好视频(低召回率),但是保留下来的视频都是安全(高精度)的分类器,而不是召回率虽高,但是在产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糟糕的视频分类器(这种情况下,你甚至可能会添加一个人工流水线来检查分类器选出来的视频)。

反过来说,如果你训练一个分类器通过图像监控来检测小偷:你大概可以接受精度只有30%,只要召回率能达到99%。(当然,安保人员会接收到一些错误的警报,但是几乎所有的窃贼都在劫难逃),遗憾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不能同时增加精度并减少召回率,反之亦然,这称为精度/召回率权衡

(4)精度/召回率权衡

在分类中,对于每个实例,都会计算出一个分值,同时也有一个阈值,大于为正例,小于为负例。通过调节这个阈值,可以调整精度和召回率。

y_scores = sgd_clf.decision_function([some_digit])
y_score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reshold = 0
y_some_digit_pred = (y_scores > threshold)
y_some_digit_p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reshold = 200000
y_some_digit_pred = (y_scores > threshold)
y_some_digit_p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返回决策分数,而不是预测结果
y_scores = cross_val_predict(sgd_clf, X_train, y_train_5, cv=3,
                             method="decision_function")
y_scores.shap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precision_recall_curve
precisions, recalls, thresholds = precision_recall_curve(y_train_5, y_scores)

def plot_precision_recall_vs_threshold(precisions, recalls, thresholds):
    plt.plot(thresholds, precisions[:-1], "b--", label="Precision", linewidth=2)
    plt.plot(thresholds, recalls[:-1], "g-", label="Recall", linewidth=2)
    plt.xlabel("Threshold", fontsize=16)
    plt.title("精度和召回率VS决策阈值", fontsize=16)
    plt.legend(loc="upper left", fontsize=16)
    plt.ylim([0, 1])
plt.figure(figsize=(8, 4))
plot_precision_recall_vs_threshold(precisions, recalls, thresholds)
plt.xlim([-700000, 700000])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见,随着阈值提高,召回率下降了,也就是说,有真例被判负了,精度上升,也就是说,有部分原本被误判的负例,被丢出去了。

你可以会好奇,为什么精度曲线会比召回率曲线要崎岖一些,原因在于,随着阈值提高,精度也有可能会下降 4/5 => 3/4(虽然总体上升)。另一方面,阈值上升,召回率只会下降。

现在就可以轻松通过选择阈值来实现最佳的精度/召回率权衡了。还有一种找到最好的精度/召回率权衡的方法是直接绘制精度和召回率的函数图。

def plot_precision_vs_recall(precisions, recalls):
    plt.plot(recalls, precisions, "b-", linewidth=2)
    plt.xlabel("Recall", fontsize=16)
    plt.title("精度VS召回率", fontsize=16)
    plt.ylabel("Precision", fontsize=16)
    plt.axis([0, 1, 0, 1])

plt.figure(figsize=(8, 6))
plot_precision_vs_recall(precisions, recalls)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见,从80%的召回率往右,精度开始急剧下降。我们可能会尽量在这个陡降之前选择一个精度/召回率权衡–比如召回率60%以上。当然,如何选择取决于你的项目。

假设我们决定瞄准90%的精度目标。通过绘制的第一张图(放大一点),得出需要使用的阈值大概是70000.要进行预测(现在是在训练集上),除了调用分类器的predict方法,也可以使用这段代码:

y_train_pred_90 = (y_scores > 70000)
precision_score(y_train_5, y_train_pred_9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call_score(y_train_5, y_train_pred_9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精度接近90%的分类器了,如果有人说,“我们需要99%的精度。”,那么我就要问:“召回率是多少?”

(5)ROC曲线

还有一种经常与二元分类器一起使用的工具,叫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简称ROC)。它与精度/召回率曲线非常相似,但绘制的不是精度和召回率,而是真正类率(召回率的另一种称呼)和假正类率(FPR)。FPR是被错误分为正类的负类实例比率。它等于1-真负类率(TNR),后者正是被正确分类为负类的负类实例比率,也称为奇异度。因此ROC曲线绘制的是灵敏度和(1-奇异度)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使用 roc_curve()函数计算多种阈值的TPR和FP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oc_curve

fpr, tpr, thresholds = roc_curve(y_train_5, y_scores)
def plot_roc_curve(fpr, tpr, label=None):
    plt.plot(fpr, tpr, linewidth=2, label=label)
    plt.plot([0, 1], [0, 1], 'k--')
    plt.axis([0, 1, 0, 1])
    plt.xlabel('False Positive Rate', fontsize=16)
    plt.ylabel('True Positive Rate', fontsize=16)

plt.figure(figsize=(8, 6))
plot_roc_curve(fpr, tpr)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同样面对一个折中权衡:召回率(TPR)很高,分类器产生的假正类(FPR)就越多。虚线表示纯随机的ROC曲线;一个优秀的分类器(向左上角)。
有一种比较分类器的方式是测量曲线下面积(AUC)。完美的ROC AUC等于1,纯随机分类的ROC AUC等于0.5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oc_auc_score
roc_auc_score(y_train_5, y_score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OC曲线和精度/召回率(或PR)曲线非常相似,因此,你可能会问,如何决定使用哪种曲线。
一个经验法则是,当正类非常少见或者你更关注假正类而不是假负类时,应该选择PR曲线,反之选择ROC曲线。
例如,看前面的ROC曲线图时,以及ROC AUC分数时,你可能会觉得分类器真不错。但这主要是应为跟负类(非5)相比,正类(数字5)的数量真的很少。相比之下,PR曲线清楚地说明分类器还有改进的空间(曲线还可以更接近右上角)

这篇文章就介绍到这里了,有什么问题的话,小伙伴们可在下方留言和小张一起讨论哟~

  • 2
    点赞
  • 2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