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Day1《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本文探讨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如何塑造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通过分析家庭互动、适应性及冲突解决机制,揭示了家庭系统理论在理解个人行为模式中的作用。强调了夫妻系统和父母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家庭边界清晰对于健康家庭环境的必要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第1章  家庭如何塑造人

家庭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单位,是人类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社会发展越快,代际传承过程中的跨度就越大,代际传承断裂的机会就越多,家庭问题往往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

什么样的家庭是正常的呢?

早期的观点(观点1)认为,没有问题或症状的家庭就是正常的,这种观点建立在传统的病理学缺陷取向基础之上,强调家庭过程中的病理成分,忽略了家庭互动过程中的正性资源。

观点2(健康家庭理念):以家庭最优功能的理想特质来定义正常家庭,认为某些特定的运行模式对婚姻和子女教育是最理想、最正确或最重要的。

观点3(常态家庭):在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大多数家庭的运行模式,是正常的。

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摒弃了“正常”和“异常”的概念,强调家庭中有利于维护家庭功能的整合和 维持模式,也就是说,家庭是否健康要看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交流和沟通的,能否达成家庭目标,完成家庭任务。家庭是否健康关键看家庭成员是如何对待彼此的,互动良好的家庭才是正常的家庭。

家庭的适应性

互动良好的家庭最重要的特征是适应性,适应性良好的家庭具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互动模式,必要时可以调动这些模式的弹性。适应性良好的家庭的边界清晰且具有弹性,既可以制定规则和进行适当的惩罚,也可以在面临困难时发挥保护功能,随着家庭发展做出适应性调整。

夫妻系统

人的心理活动源于原生家庭,夫妻适应是原生家庭模式适应性的延伸。夫妻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组建应对外来压力的避难所,新家庭冲突的出现也是优化夫妻系统的契机,跳出原先的定式去看看对方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和感受,或许是创造温暖港湾的重要一步。清晰的边界时保证关系中特定角色功能的关键。在家庭中,所有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夫妻系统的边界清晰、角色功能发挥良好,这个家庭才会健康良好地运行下去。

父母系统

父母的首要功能时养育,养育过程中与孩子的日常互动是孩子依恋关系建立的根本,互动中的心理和身体的接触时依恋关系建立的基本前提。

家庭冲突

家庭中很难避免冲突,冲突时家庭运行模式的一种表达和优化,但是在家庭中,冲突很容易越过边界而干扰其他系统。家庭冲突应该由产生冲突的双方解决,尽量控制在产生冲突的子系统内。

家的心理意义

1、归属感,归属感时人类生存的心理基础,当我们在一个群体中没有感受到接纳、包容和理解时,就会焦虑、胆怯和不安,甚至回避。我们会采用熟悉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接触,来确认自己的位置,选择一种恰当的模式让自己安全地生存下来,即适应性生存策略。家庭对儿童需求的顺应和在不同生活事件中与儿童稳定的互动模式,逐渐形成了他们的归属感。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是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来建立并维持的,如果母亲的情绪不稳定,对婴儿的需求回应迟钝或缺失,甚至发生暴力和虐待行为,婴儿就容易发展出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不安全型一脸的儿童常常会有冷漠复杂的情感,紧张和过分依赖,对他人有过分的需求,无法容忍分开,或者回避、孤独、抑郁,不容易形成信任的琴魔关系,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自己是不够好的。我们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质量逐渐内化,形成了一套我们对世界的固定的看法和习惯的反应模式。

2、分离感,成长的本质是逐渐远离原生家庭,与过去告别。通过不同子系统的边界,让儿童体验不同的互动规则,获得与原先熟悉的互动规则不同的感受,即分离感。如果父亲很忙或者功能缺失,儿童的分离感发展缓慢,向外拓展和探索的动力就会削弱,此时,母子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分离感越来越弱,越发无法启动探索的动力,这样成长就可能受阻。

3、自我性,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体验到充分的安全和归属时,我们才敢尝试着离开这段关系,去和他人建立关系。家庭通过顺应与分离塑造了我们特定的心理领域与交流领域,即自我性。家庭是归属感和分离感两种要素混合与配伍的场所,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与他人相处,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认同往往来源于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认同。如果我们执着于通过改变原生家庭或他人的态度,来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份执着就是与家庭成员或他人在重复早年的互动模式,没有形成充足的分离感。

第2章  家庭也会生病

症状是疾病发生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引起的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客观病态改变。症状是生理系统的一种保护性警示,家庭也一样。家庭系统在代偿不足时也会生病。

家庭系统的病理机制

家庭中的症状并无特异性,但一定与家庭发展目标不一致,并且会引起家庭成员的痛苦和不适,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行为问题、亲子冲突、夫妻冲突、躯体疾病等。

1、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出现症状

当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器官的功能衰退、代偿不良时,我们就容易生病。家庭的运转功能不良,例如,互动僵化、过于严格、气氛紧张压抑、批评指责过多、冲突不断,或家庭成员关系过于紧密纠缠,也很容易出现症状。

2、谁容易出现症状

一般而言,家庭中权力等级较低的人,更容易出现症状。

3、什么时候容易出现症状

如果家庭结构缺乏韧性和可塑性,在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变过程中没有及时调整家庭规则,就容易出现症状。

当家庭面临压力时,也更容易出现问题,就像天气突然变热或变冷,人们容易生病一样,家庭常常遭受的压力包括以下四大类:外部性压力,家庭成员或整个家庭突然遭受不可预知的、外界的破坏;发展性压力,这类压力时极为常见的,例如结婚、生子、青春期、退休、离婚等,对每个家庭都是压力,如果家庭无法进行适应性调整,家庭中就容易出现代际冲突和症状;结构性压力,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对固定的沟通模式,这类压力常被忽略,像掩盖在平静家庭之下的炸弹,在某一时刻会引爆,打破这种平静;成员压力,成员压力是指家庭成员的特征对家庭造成的压力,比如家庭中某一个成员极强的依赖性格、无能,或者慢性疾病等。

这本书放了很久,今天第一次认真读,读起来发现真的收获许多,书中内容娓娓道来,结合案例具体分析,深入浅出,很喜欢,从家庭系统思维来考虑个案的问题,今天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父亲角色的缺失会使得孩子得不到发展,原来是儿童的分离感发展缓慢,从而自我性发展也会延迟,无法获得自我成长的空间因而发展缓慢。同时,也理解了为何在一段新的关系中会有一个磨合期,新婚夫妻为何有时会容易吵架,源于原生家庭的缩影使得双方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继续,忽略了彼此之间正在建立一个新的系统,从而产生了牙膏从前面还是后面挤吵架的故事,只有双方从彼此的角度思考,为对方做出一些些小的改变沟通才能顺畅。同时,我也注意到许多父母之间吵架或者家庭中的其他关系将孩子进行卷入,使得孩子担任着一些亲职角色,自己的一些角色混乱,家庭能量不均从而产生了一些压力引爆时刻,这种失衡才能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力量重新分配,所以,家庭系统中要注意各个系统之间的边界感,清晰的边界使得关系更好地继续。

参考文献:《家庭为什么会生病》陈发展,202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