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设备驱动中的并发控制

前言

本文主要来自正点原子、野火Linux教程及本人理解,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人删除。

并发与竞争

Linux 系统是个多任务操作系统,会存在多个任务同时访问同一片内存区域,这些任务可能会相互覆盖这段内存中的数据,造成内存数据混乱。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做处理,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现在的 Linux 系统并发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总结一下有下面几个主要原因:
①、多线程并发访问,Linux 是多任务(线程)的系统,所以多线程访问是最基本的原因。
②、抢占式并发访问,从 2.6 版本内核开始,Linux 内核支持抢占,也就是说调度程序可以在任意时刻抢占正在运行的线程,从而运行其他的线程。
③、中断程序并发访问,这个无需多说,学过 STM32 的同学应该知道,硬件中断的权利可是很大的。
④、SMP(多核)核间并发访问,现在 ARM 架构的多核 SOC 很常见,多核 CPU 存在核间并发访问。

并发访问带来的问题就是竞争,学过FreeRTOS和UCOS应该知道临界区这个概念,所谓的临界区就是共享数据段,对于临界区必须保证一次只有一个线程访问,也就是要保证临界区是原子访问的。原子是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这里的原子访问就表示这一个访问是一个步骤,不能再进行拆分。如果多个线程同时操作临界区就表示存在竞争,在编写驱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并发和防止竞争访问。不注意这一点会在驱动程序中埋下了隐患,这类问题往往又很不容易查找,导致驱动调试难度加大、费时费力。所以一般在编写驱动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并发与竞争,而不是驱动都编写完了然后再处理并发与竞争。

编译乱序和执行乱序

编译乱序

struct foo {
  int a;
  int b;
  int c;
};
struct foo *gp = NULL;

/*...*/

p = kmalloc(sizeof(*p), GFP_KERNEL);
p->a = 1;
p->b = 2;
p->c = 3;
gp = p;

C语言顺序的“p->a=1;p->b=2;p->c=3;gp=p;”的编译结果的指令顺序可能是gp的赋值指令发生在a、b、c的赋值之前。现代的高性能编译器在目标码优化上都具备对指令进行乱序优化的能力。因此再打开编译器优化以后,看到生成的汇编码并没有严格按照代码的逻辑顺序,这是正常的。

解决编译乱序问题,需要通过Linux内核提供的barrier()编译屏障进行。我们可以在代码中设置barrier()屏障,这个屏障可以阻挡编译器的优化。对于编译器来说,设置编译屏障可以保证屏障前的语句和屏障后的语句不乱“串门”。例如:

#define barrier() __asm__ __volatile__("" ::: "memory")

int x, y, r;
void f()
{
    x = r;
    barrier();
    y = 1;
}

对于解决编译乱序的问题,C语言volatile关键字的作用较弱,它更多的只是避免内存访问行为的合并。总之,Linux内核明显不太喜欢volatile。

嵌入式汇编(内联汇编)

在 Linux 内核中常常看到 C 语言中嵌入汇编指令的地方。这是因为在 GCC 中支持在 C 代码中嵌入汇编指令,因此这些汇编代码被称为 GCC Inline ASM也即是 GCC 内联汇编。使用内联汇编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同时还是为了实现 C 语言无法实现的部分。内联汇编的基本格式:

asm("汇编语句"
     : 输出部分
     : 输入部分
     : 会被修改的部分);

共四个部分:汇编语句,输出部分,输入部分,会被修改的部分。各部分使用“:”格开,汇编语句必不可少,其他三部分可选,如果使用了后面的部分,而前面部分为空,也需要用“:”格开,相应部分内容为空。例如:

__asm__ __volatile__("cli": : :"memory")

第一部分是汇编语句,其中 “asm” 是内联汇编语句关键词。

"汇编语句"是你写汇编指令的地方,其格式和汇编语言程序中使用的基本相同。这一部分是必须要有的。后面带冒号的行若不使用就都可以省略。语句之间使用“;”、“\n” 或 “\n\t” 分开。

在汇编语句中,数字加前缀 %,如 %0、%1 等,表示需要使用寄存器的样板操作数。可以使用的此类操作数的总数取决于 CPU 中通用寄存器的数量。由于这些样板操作数也是用%前缀,因此,在涉及到具体的寄存器时就要在寄存器前面加上2个%,以免混淆。

“输出部分”表示当这段嵌入汇编执行完之后,对输出变量的规定,也即是目标操作数如何结合的约束条件。每个这样的条件成为一个“约束”。必要时“输出部分”可以有多个约束,互相以逗号分隔。每个输出约束以“=” 号开头,然后是一个字母表示对操作数类型的说明,然后是关于变量结合的约束。

“输入部分”表示在开始执行汇编代码时,这里指定的一些寄存器中应存放的输入值,它们也分别对应着一 C 变量或常数值。输入约束的格式和输出约束相似,但不带“=”号。当“输出部分”为空,也即没有输出约束时,若有输入约束存在,则必须保留分隔标记 “:” 号。

“会被修改的部分”表示你已对其中列出的寄存器中的值进行了改动,gcc 编译器不能再依赖于它原来对这些寄存器加载的值。如果必要的话,gcc 需要重新加载这些寄存器。因此我们需要把那些没有在输出/输入寄存器中的部分列出,但是在汇编语句中明确使用到或隐含使用到的寄存器明列在这个部分。

示例分析一
__asm__ __volatile__("movl %1,%0" : "=r" (result) : "m" (input));

asm 表示后面的代码为内嵌汇编,asm 是 asm 的别名。
volatile 表示编译器不要优化代码,后面的指令保留原样,volatile 是它的别名。

movl %1,%0 是指令模板;%0 和 %1 代表指令的操作数,称为占位符,内嵌汇编靠它们将C 语言表达式与指令操作数相对应。

指令模板后面用小括号括起来的是 C 语言表达式,本例中只有两个:result 和

input ,他们按照出现的顺序分别与指令操作数 %0 、%1 对应;注意对应顺序:第一个 C 表达式对应 %0 ;第二个表达式对应 %1 ,依次类推,操作数至多有10 个,分别用 %0, %1 …. %9 表示。

在每个操作数前面有一个用引号括起来的字符串,字符串的内容是对该操作数的限制或者说要求。

result 前面的限制字符串是 =r ,其中 = 表示 result 是输出操作数, r 表示需要将 result 与某个通用寄存器相关联,先将操作数的值读入寄存器,然后在指令中使用相应寄存器,而不是 result 本身,当然指令执行完后需要将寄存器中的值存入变量 result (因为它是输出部分),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指令直接对 result 进行操作,实际上 GCC 做了隐式处理,这样我们可以少写一些指令。

input 前面的 r 表示该表达式需要先放入某个寄存器,然后在指令中使用该寄存器参加运算。

C 表达式或者变量与寄存器的关系由 GCC 自动处理,我们只需使用限制字符串指导 GCC 如何处理即可。限制字符必须与指令对操作数的要求相匹配,否则产生的汇编代码将会有错,读者可以将上例中的两个 r,都改为 m (m表示操作数放在内存,而不是寄存器中),编译后得到的结果是:

movl input, result

很明显这是一条非法指令,因此限制字符串必须与指令对操作数的要求匹配。例如指令 movl 允许寄存器到寄存器,立即数到寄存器等,但是不允许内存到内存的操作,因此两个操作数不能同时使用 m 作为限定字符。

执行乱序

编译乱序是编译器的行为,而执行乱序则是处理器运行时的行为。乱序执行是指即便编译的二进制指令的顺序按照“p->a=1;p->b=2;p->c=3;gp=p;”排放,在处理器上执行时,后发射的指令还是可能先执行完,这是处理器“乱序执行(Out-of-Order Execution)”策略。高级的CPU可以根据自己缓存的组织特性,将访问指令重新排序执行。因此,即使是从汇编上看顺序正确的指令,其执行的顺序也是不可预知的。

例如当程序在访问外设的寄存器时,寄存器的访问顺序在CPU的逻辑上不构成依赖关系,但是从外设的逻辑角度来讲,可能需要固定的寄存器读写顺序,这个时候需要使用CPU的内存屏障指令。

在Linux内核中,定义了读写屏障mb()、读屏障rmb()、写屏障wmb()、以及用于寄存器读写的_iormb()、_iowmb()这样的屏障API。读写寄存器的readl_relaxed()和readl()、write_relaxed()和writel() API的区别就体现在有无屏障方面。

#define readb(c)  ({u8 _v = readb_relaxed(c); __iormb(); _v;})
#define readw(c)  ({u16 _v = readw_relaxed(c); __iormb(); _v;})
#define readl(c)  ({u32 _v = readl_relaxed(c); __iormb(); _v;})

#define writeb(v,c)  ({__iormb();writeb_relaxed(v,c);})
#define writew(v,c)  ({__iormb();writew_relaxed(v,c);})
#define writel(v,c)  ({__iormb();writel_relaxed(v,c);})

比如我们通过writel_relaxed()写完DMA的开始地址、结束地址、大小之后,我们一定要调用writel()来启动DMA

writel_relaxed(DMA_SRC_REG, src_addr);
writel_relaxed(DMA_DST_REG, dst_addr);
writel_relaxed(DMA_SIZE_REG, size);
writel (DMA_ENABLE, 1);

中断屏蔽

在单CPU范围内避免竞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在进入临界区之前屏蔽系统的中断,但是在驱动编程中不值得推荐,驱动通常需要考虑跨平台特点而不假定自己在单核上运行。中断屏蔽将使得中断与进程之间的并发不再发生,而且,由于Linux内核的进程调度等操作都依赖中断来实现,内核抢占进程之间的并发也得以避免了。

中断屏蔽使用方法为:

local_irq_disable()    /*屏蔽中断*/
...
critical section       /*临界区*/
...
local_irq_enable()    /*开中断*/

其底层的实现原理是让CPU本身不响应中断。由于Linux的异步I/O、进程调度等很多重要操作都依赖于中断,中断对于内核的运行非常重要,在屏蔽中断期间所有的中断都无法得到处理,因此长时间屏蔽中断是很危险的,这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乃至系统崩溃等后果。这就要求在屏蔽中断后,当前的内核执行路径应当尽快地执行完临界区的代码。

local_irq_disable()和local_irq_enable()都只能禁止和使能本CPU内的中断,因此并不能解决SMP多CPU引发的竞态。

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简介

原子操作就是指不能再进一步分割的操作,一般原子操作用于变量或者位操作。假如现在要对无符号整形变量 a 赋值,值为 3,对于 C 语言来讲很简单,直接就是:a = 3。但是 C 语言要先编译为成汇编指令,ARM 架构不支持直接对寄存器进行读写操作,比如要借助寄存器 R0、R1 等来完成赋值操作。假设变量 a 的地址为 0X3000000,“a=3”这一行C语言可能会被编译为如下所示的汇编代码:

1 ldr r0, =0X30000000 /* 变量 a 地址 */
2 ldr r1, = 3 /* 要写入的值 */
3 str r1, [r0] /* 将 3 写入到 a 变量中 */

上面汇编代码只是一个简单的举例说明,实际的结果要比示例代码复杂的多。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出,C 语言里面简简单单的一句“a=3”,编译成汇编文件以后变成了 3 句,那么程序在执行的时候肯定是按照上面代码中的汇编语句一条一条的执行。假设现在线程 A要向 a 变量写入 10 这个值,而线程 B 也要向 a 变量写入 20 这个值,我们理想中的执行顺序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上图所示的流程,确实可以实现线程 A 将 a 变量设置为 10,线程 B 将 a 变量设置为 20。但是实际上的执行流程可能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上图所示的流程,线程 A 最终将变量 a 设置为了 20,而并不是要求的 10!线程 B 没有问题。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设置变量值的并发与竞争的例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保证前面示例代码中的三行汇编指令作为一个整体运行,也就是作为一个原子存在。Linux 内核提供了一组原子操作 API 函数来完成此功能,Linux 内核提供了两组原子操作 API 函数,一组是对整形变量进行操作的,一组是对位进行操作的。

原子整形操作API函数

Linux 内核定义了叫做 atomic_t 的结构体来完成整形数据的原子操作,在使用中用原子变量来代替整形变量,此结构体定义在 include/linux/types.h 文件中,定义如下:

175 typedef struct {
176 int counter;
177 } atomic_t;

如果要使用原子操作 API 函数,首先要先定义一个 atomic_t的变量,如下所示:

atomic_t a; //定义 a

也可以在定义原子变量的时候给原子变量赋初值,如下所示:

atomic_t b = ATOMIC_INIT(0); //定义原子变量 b 并赋初值为 0

可以通过宏 ATOMIC_INIT 向原子变量赋初值。原子变量有了,接下来就是对原子变量进行操作,比如读、写、增加、减少等等,Linux 内核提供了大量的原子操作 API 函数,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使用 64 位的 SOC 的话,就要用到 64 位的原子变量,Linux 内核也定义了 64 位原子结构体,如下所示:

typedef struct {
   long long counter; 
 } atomic64_t;

相应的也提供了 64 位原子变量的操作 API 函数,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讲解了,和上图的 API 函数有用法一样,只是将“atomic_”前缀换为“atomic64_”,将 int 换为 long long。如果使用的是 64 位的 SOC,那么就要使用 64 位的原子操作函数。原子变量和相应的 API 函数使用起来很简单,参考如下示例:

atomic_t v = ATOMIC_INIT(0); /* 定义并初始化原子变零 v=0 */
atomic_set(&v, 10); /* 设置 v=10 */
atomic_read(&v); /* 读取 v 的值,肯定是 10 */
atomic_inc(&v); /* v 的值加 1,v=11 */

原子位操作API函数

位操作也是很常用的操作,Linux 内核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子位操作 API 函数,只不过原子位操作不像原子整形变量那样有个 atomic_t 的数据结构,原子位操作是直接对内存进行操作,API 函数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旋锁

自旋锁简介

原子操作只能对整形变量或者位进行保护,但是,在实际的使用环境中怎么可能只有整形变量或位这么简单的临界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设备结构体变量就不是整型变量,我们对于结构体中成员变量的操作也要保证原子性,在线程 A 对结构体变量使用期间,应该禁止其他的线程来访问此结构体变量,这些工作原子操作都不能胜任,需要本节要讲的锁机制,在 Linux内核中就是自旋锁。

当一个线程要访问某个共享资源的时候首先要先获取相应的锁,锁只能被一个线程持有,只要此线程不释放持有的锁,那么其他的线程就不能获取此锁。对于自旋锁而言,如果自旋锁正在被线程 A 持有,线程 B 想要获取自旋锁,那么线程 B 就会处于忙循环-旋转-等待状态,线程 B 不会进入休眠状态或者说去做其他的处理,而是会一直傻傻的在那里“转圈圈”的等待锁可用。

自旋锁的“自旋”也就是“原地打转”的意思,“原地打转”的目的是为了等待自旋锁可以用,可以访问共享资源。把自旋锁比作一个变量 a,变量 a=1 的时候表示共享资源可用,当 a=0的时候表示共享资源不可用。现在线程 A 要访问共享资源,发现 a=0(自旋锁被其他线程持有),那么线程 A 就会不断的查询 a 的值,直到 a=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旋锁的一个缺点:那就等待自旋锁的线程会一直处于自旋状态,这样会浪费处理器时间,降低系统性能,所以自旋锁的持有时间不能太长。所以自旋锁适用于短时期的轻量级加锁,如果遇到需要长时间持有锁的场景那就需要换其他的方法了,Linux 内核使用结构体 spinlock_t 表示自旋锁,结构体定义如下所示:

64 typedef struct spinlock {
65     union {
66         struct raw_spinlock rlock;
67
68 #ifdef CONFIG_DEBUG_LOCK_ALLOC
69 # define LOCK_PADSIZE (offsetof(struct raw_spinlock, dep_map))
70       struct {
71         u8 __padding[LOCK_PADSIZE];
72         struct lockdep_map dep_map;
73       };
74 #endif
75     };
76 } spinlock_t;

在使用自旋锁之前,肯定要先定义一个自旋锁变量,定义方法如下所示:

spinlock_t lock; //定义自旋锁

定义好自旋锁变量以后就可以使用相应的 API 函数来操作自旋锁。

其他类型的锁

在自旋锁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其他特定场合使用的锁,这些锁在驱动中其实用的不多,更多的是在 Linux 内核中使用,本节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这些衍生出来的锁。

读写自旋锁

现在有个学生信息表,此表存放着学生的年龄、家庭住址、班级等信息,此表可以随时被修改和读取。此表肯定是数据,那么必须要对其进行保护,如果我们现在使用自旋锁对其进行保护。每次只能一个读操作或者写操作,但是,实际上此表是可以并发读取的。只需要保证在修改此表的时候没人读取,或者在其他人读取此表的时候没有人修改此表就行了。也就是此表的读和写不能同时进行,但是可以多人并发的读取此表。像这样,当某个数据结构符合读/写或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读写自旋锁。读写自旋锁为读和写操作提供了不同的锁,一次只能允许一个写操作,也就是只能一个线程持有写锁,而且不能进行读操作。但是当没有写操作的时候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持有读锁,可以进行并发的读操作。

顺序锁

顺序锁在读写锁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使用读写锁的时候读操作和写操作不能同时进行。使用顺序锁的话可以允许在写的时候进行读操作,也就是实现同时读写,但是不允许同时进行并发的写操作。虽然顺序锁的读和写操作可以同时进行,但是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发生了写操作,最好重新进行读取,保证数据完整性。顺序锁保护的资源不能是指针,因为如果在写操作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指针无效,而这个时候恰巧有读操作访问指针的话就可能导致意外发生,比如读取野指针导致系统崩溃。

自旋锁使用注意事项

综合前面关于自旋锁的信息,我们需要在使用自旋锁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因为在等待自旋锁的时候处于“自旋”状态,因此锁的持有时间不能太长,一定要短,否则的话会降低系统性能。如果临界区比较大,运行时间比较长的话要选择其他的并发处理方式,比如稍后要讲的信号量和互斥体。
②、自旋锁保护的临界区内不能调用任何可能导致线程休眠的 API 函数,否则的话可能导致死锁。
③、不能递归申请自旋锁,因为一旦通过递归的方式申请一个你正在持有的锁,那么你就必须“自旋”,等待锁被释放,然而你正处于“自旋”状态,根本没法释放锁。结果就是自己把自己锁死了!
④、在编写驱动程序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驱动的可移植性,因此不管你用的是单核的还是多核的 SOC,都将其当做多核 SOC 来编写驱动程序。

信号量

信号量简介

大家如果有学习过 FreeRTOS 或者 UCOS 的话就应该对信号量很熟悉,因为信号量是同步的一种方式。Linux 内核也提供了信号量机制,信号量常常用于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某个停车场有 100 个停车位,这 100 个停车位大家都可以用,对于大家来说这100 个停车位就是共享资源。假设现在这个停车场正常运行,你要把车停到这个这个停车场肯定要先看一下现在停了多少车了?还有没有停车位?当前停车数量就是一个信号量,具体的停车数量就是这个信号量值,当这个值到 100 的时候说明停车场满了。停车场满的时你可以等一会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车开出停车场,当有车开出停车场的时候停车数量就会减一,也就是说信号量减一,此时你就可以把车停进去了,你把车停进去以后停车数量就会加一,也就是信号量加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使用信号量进行共享资源管理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使用的就是计数型信号量。

相比于自旋锁,信号量可以使线程进入休眠状态,比如 A 与 B、C 合租了一套房子,这个房子只有一个厕所,一次只能一个人使用。某一天早上 A 去上厕所了,过了一会 B 也想用厕所,因为 A 在厕所里面,所以 B 只能等到 A 用来了才能进去。B 要么就一直在厕所门口等着,等 A 出来,这个时候就相当于自旋锁。B 也可以告诉 A,让 A 出来以后通知他一下,然后 B 继续回房间睡觉,这个时候相当于信号量。可以看出,使用信号量会提高处理器的使用效率,毕竟不用一直傻乎乎的在那里“自旋”等待。但是,信号量的开销要比自旋锁大,因为信号量使线程进入休眠状态以后会切换线程,切换线程就会有开销。总结一下信号量的特点:
①、因为信号量可以使等待资源线程进入休眠状态,因此适用于那些占用资源比较久的场合。
②、因此信号量不能用于中断中,因为信号量会引起休眠,中断不能休眠。
③、如果共享资源的持有时间比较短,那就不适合使用信号量了,因为频繁的休眠、切换线程引起的开销要远大于信号量带来的那点优势。

信号量有一个信号量值,相当于一个房子有 10 把钥匙,这 10 把钥匙就相当于信号量值为10。因此,可以通过信号量来控制访问共享资源的访问数量,如果要想进房间,那就要先获取一把钥匙,信号量值减 1,直到 10 把钥匙都被拿走,信号量值为 0,这个时候就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房间了,因为没钥匙了。如果有人从房间出来,那他要归还他所持有的那把钥匙,信号量值加 1,此时有 1 把钥匙了,那么可以允许进去一个人。相当于通过信号量控制访问资源的线程数,在初始化的时候将信号量值设置的大于 1,那么这个信号量就是计数型信号量,计数型信号量不能用于互斥访问,因为它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如果要互斥的访问共享资源那么信号量的值就不能大于 1,此时的信号量就是一个二值信号量。

信号量API函数

Linux 内核使用 semaphore 结构体表示信号量,结构体内容如下所示:

struct semaphore {
 raw_spinlock_t lock;
 unsigned int count;
 struct list_head wait_list;
};

要想使用信号量就得先定义,然后初始化信号量。有关信号量的 API 函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信号量的使用如下所示:

struct semaphore sem; /* 定义信号量 */
sema_init(&sem, 1); /* 初始化信号量 */
down(&sem); /* 申请信号量 */
/* 临界区 */
up(&sem); /* 释放信号量 */

互斥体

互斥体简介

在 FreeRTOS 和 UCOS 中也有互斥体,将信号量的值设置为 1 就可以使用信号量进行互斥访问了,虽然可以通过信号量实现互斥,但是 Linux 提供了一个比信号量更专业的机制来进行互斥,它就是互斥体—mutex。互斥访问表示一次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共享资源,不能递归申请互斥体。在我们编写 Linux 驱动的时候遇到需要互斥访问的地方建议使用 mutex。Linux 内核使用 mutex 结构体表示互斥体,定义如下(省略条件编译部分):

struct mutex {
 /* 1: unlocked, 0: locked, negative: locked, possible waiters */
 atomic_t count;
 spinlock_t wait_lock;
};

在使用 mutex 之前要先定义一个 mutex 变量。在使用 mutex 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mutex 可以导致休眠,因此不能在中断中使用 mutex,中断中只能使用自旋锁。
②、和信号量一样,mutex 保护的临界区可以调用引起阻塞的 API 函数。
③、因为一次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持有 mutex,因此,必须由 mutex 的持有者释放 mutex。并且 mutex 不能递归上锁和解锁。

互斥体API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互斥体的使用如下所示:

1 struct mutex lock; /* 定义一个互斥体 */
2 mutex_init(&lock); /* 初始化互斥体 */
34 mutex_lock(&lock); /* 上锁 */
5 /* 临界区 */
6 mutex_unlock(&lock); /* 解锁 */

完成量

Linux提供了完成量(Completion,关于这个名词至今没有好的翻译,这里译为完成量),它用于一个执行单元等待另一个执行单元执行完某事。Linux中与完成量相关的操作主要有以下4种。
1、定义完成量
下面代码定义名为my_completion的完成量:

struct completion my_completion;

2、初始化完成量
下面代码初始化或者重新初始化my_completion这个完成量的值为0(即没有完成的状态):

init_completion(&my_completion);
reinit_completion(&my_completion);

3、等待完成量
下列函数用于等待一个完成量被唤醒:

void wait_for_completion(struct completion *c);

4、唤醒完成量
下面两个函数用于唤醒完成量:

void complete(struct completion *c);
void complete_all(struct completion *c);

前者只唤醒一个等待的执行单元,后者释放所有等待同一完成量的执行单元。

完成量用于同步的流程一般如下:

进程P1             进程P2
代码区C1;          wait_for_completion(&done);
complete(&done);
                  代码区C2;

总结

并发与竞态广泛存在,中断屏蔽、原子操作、自旋锁和互斥体都是解决并发问题的机制。中断屏蔽很少单独被使用,原子操作只能针对整数进行,因此自旋锁和互斥体应用最为广泛。

自旋锁会导致死循环,锁定期间不允许阻塞,因此要求锁定的临界区小。互斥体允许临界区阻塞,可以适用于临界区大的情况。

  • 2
    点赞
  • 2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这段代码是一个简单的GPIO控制函数,用于设置GPIO的输入/输出方向以及设置GPIO的值。 首先,让我们逐个解释每个函数的作用: 1. `gpio_direction_output(unsigned gpio, int value)`函数用于将指定的GPIO设置为输出方向,并设置输出的值。 - `gpio`参数表示要设置的GPIO引脚号。 - `value`参数表示要设置的输出值,非零值表示高电平,零值表示低电平。 - `gpio_request(gpio)`函数用于请求并配置指定的GPIO资源。 - `readl(GPIO_MODREG(gpio)) | (1 << GPIO_OFFSET(gpio))`用于将指定GPIO引脚的模式寄存器相应位设置为输出模式。 - `readl(GPIO_WDATAREG(gpio)) | (1 << GPIO_OFFSET(gpio))`用于将指定GPIO引脚的数据寄存器相应位设置为高电平。 - `readl(GPIO_WDATAREG(gpio)) & ~(1 << GPIO_OFFSET(gpio))`用于将指定GPIO引脚的数据寄存器相应位设置为低电平。 2. `gpio_direction_input(unsigned gpio)`函数用于将指定的GPIO设置为输入方向。 - `gpio`参数表示要设置的GPIO引脚号。 - `gpio_request(gpio)`函数用于请求并配置指定的GPIO资源。 - `readl(GPIO_MODREG(gpio)) & ~(1 << GPIO_OFFSET(gpio))`用于将指定GPIO引脚的模式寄存器相应位设置为输入模式。 3. `gpio_set_value(unsigned gpio, int value)`函数用于设置指定GPIO的值(仅适用于输出方向的GPIO)。 - `gpio`参数表示要设置的GPIO引脚号。 - `value`参数表示要设置的输出值,非零值表示高电平,零值表示低电平。 - `readl(GPIO_WDATAREG(gpio)) | (1 << GPIO_OFFSET(gpio))`用于将指定GPIO引脚的数据寄存器相应位设置为高电平。 - `readl(GPIO_WDATAREG(gpio)) & ~(1 << GPIO_OFFSET(gpio))`用于将指定GPIO引脚的数据寄存器相应位设置为低电平。 这些函数的`gpio_request()`、`readl()`和`writel()`等函数可能是基于特定硬件平台或操作系统的底层操作函数。为了正确使用这些函数,您需要查看相关的文档或源代码,了解它们的具体实现和使用方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一只嵌入式爱好者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