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火炮与火炮系统
第一节 火炮
1、火炮:一种口径在 20 m m 20mm 20mm 及以上,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的身管射击武器。
2、火炮由身管、炮尾、炮闩等组成。
3、身管:炮身的主体,用于赋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
4、炮尾:用来盛装炮闩。
5、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后的药筒。
6、炮架由反后坐装置(驻退机、复进机)、摇架、上架、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装置、下架、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
7、驻退机:用来消耗炮身后坐能量,使炮身后坐至一定距离就停止。
8、复进机:在炮身后坐时储蓄能量,后坐终止后使炮身复位。
9、摇架:炮身后坐复进的导轨,装在上架上借助高低机作垂直转动。
10、上架:装在下架上借助方向机作水平转动。
11、高低机、方向机:使炮身在高低和方向上转动,结合瞄准装置使炮身瞄准目标。
12、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来装定射击诸元,供火炮实施瞄准。
13、平衡机:使高低机操作轻便。
14、下架、大架、运动体:用来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
第二节 火炮系统
1、地面高炮防空武器系统
结构层次:地面防空总系统
→
\rightarrow
→ 地面高炮防空武器系统
→
\rightarrow
→ 第一级子系统(火控、火力子系统)
→
\rightarrow
→ 要素(火控子系统的要素:雷达、测距机、指挥仪等,火力子系统的要素:高射炮、弹、药、引信等)
2、火炮系统
1、火炮系统是现代火炮的火力系统、火控系统、通讯与管理系统、防护系统、运行系统等的统称。
2、火力系统:包括发射系统、弹药系统。
3、火控系统:射击诸元求取、瞄准控制、射击控制等。
4、通讯与管理系统:有线、无线信息接受与发送,信息处理,全炮运行操作控制等。
5、防护系统:装甲防护、主动防护系统、被动防护系统及三防(核、生、化)装置等。
6、运行系统:对自行火炮指履带式底盘或轮式底盘,对牵引火炮指其车体、车轮等运动部分。
第二章、火炮发展史
第一节 古代火炮
第二节 现代火炮
第三节 未来火炮
1、新发射技术:液体化学能源、电磁能源、电化学能源及某些组合能源。
2、新减载技术:磁流变、电流变等技术应用于火炮反后坐装置。
3、新材料的应用:解决火炮技术发展的固有问题,身管内膛的烧灼磨损、威力与机动性的矛盾。
4、原理性、机构性的创新。
5、数字化火炮、智能弹药以及传感器引爆弹药:智能探测、智能决策、计算机智能分析和控制技术应用与火炮武器系统。数字化、信息技术渗透到火炮的探测、指挥、发射、火力、控制、运行、弹药及后勤供应等各个方面。
第三章、火炮分类
常见分类:
其他分类
军兵种:海军炮、陆军炮、空军炮。陆军炮包含高射炮、地面炮、坦克炮。
编制配属:营炮、团炮、师炮、集团军炮。
身管个数:单管火炮、双管火炮、多管火炮。
装填方式:后装炮、前装炮。
发射方式:自动炮、半自动炮。自动炮能够完成连发射击,半自动炮能自动完成部分射击动作。
瞄准方式:直瞄火炮、间瞄火炮。直瞄火炮用瞄准装置直接瞄准射击目标,间瞄火炮用瞄准装置间接瞄准射击目标。
火炮特征:射速自动炮(高炮、舰炮、航炮等)、远程压制炮(加农炮、加榴炮、岸炮等)、高膛压直射火炮(坦克炮、反坦克炮等)、曲射炮(榴弹炮、迫榴炮等)、特种火炮(无后坐力火炮、火箭炮、迫击炮等)和新概念火炮(电热炮、电磁炮等)。
战车炮:装在装甲战斗车辆上,符合步兵作战要求的火炮。
车载炮:火炮基本结构不变或简单改变安装在现有或稍作改动车辆上的火炮。
山炮:能迅速分解结合,由畜力和人力搬运的火炮。
前冲炮:炮身在前冲过程中达到预定的速度或行程时击发的火炮。
液体发射药火炮:用液态发射药作为推动弹丸运动能源的火炮。
电热炮:全部或部分利用电能加热工质产生离子体来推进弹丸的火炮。
电磁炮:利用运动电荷或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加速弹丸。
弹道炮:专供弹道性能试验用的火炮。
固定火炮:装在固定基座上的火炮。
游动炮:按照预定计划,在指定地域内,不断变换炮阵地,执行射击任务的火炮。
伴随炮:配属并跟随步兵分队行动,以抵近射击完成战斗支援任务的火炮。
第四章、火炮战术技术要求
火炮战术技术要求:指对准备研制或生产的系统提出的作战使用和技术性能方面的主要要求,它是进行火炮设计、生产和定型的根本依据。火炮战术技术要求一般包括战斗要求、勤务要求、经济要求。
一、战斗要求
战斗要求:火炮威力、机动性、寿命、快速反应能力、战场生存能力。
1、火炮威力:是指火炮在战斗中能迅速压制、破坏、毁伤目标的能力。由弹丸威力、远射性、射击精度、射速等构成。
弹丸威力:弹丸对目标杀伤或破坏的能力。
远射性:火炮能够毁坏、杀伤远距离目标的能力,通常用最大射程表示。
直射距离:指外射弹最大弹道高等于给定目标高时的射击距离。在这个射程内,射手可以不改变瞄准具上表尺划分对目标进行连续射击。
有效射程:在规定的目标条件和射击条件下,弹丸达到预定效力时的最大射程。
高射性:火炮能够毁伤高空目标的能力,通常用最大射表表示。
射高:指过射出点的水平面距弹道最高点的高度。
有效射高:在规定的目标条件和射击条件下,弹丸达到预定效力时的最大射高。据一般经验,有效射高H和最大射高 H m a x H_{max} Hmax关系为,小口径高炮 H = ( 0.35 ∼ 0.6 ) H m a x H = (0.35 \sim 0.6)H_{max} H=(0.35∼0.6)Hmax,大口径高炮 H = ( 0.6 ∼ 0.85 ) H m a x H = (0.6 \sim 0.85)H_{max} H=(0.6∼0.85)Hmax 。
射击精度:射击密集度和射击准确度的总称。
射击密集度:火炮在相同的射击条件下,弹丸的弹着点相对于平均弹着点的密集程度,通常用公算偏差表示。公算偏差即中间偏差或中间误差,是弹丸的散布度量指标。
射击准确度:平均弹着点对目标的偏离程度,以平均弹着点与目标预期命中点间的直线距离测量。射击精度主要决定于火炮系统的性能、射手的操作水平及外界射击条件等因素。
速射性:火炮快速发射炮弹的能力,通常用射速来表示。
射速:火炮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发射炮弹的能力。
极限射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射击时,火炮技术性能所允许的最大射速。
实际射速:火炮在战斗使用条件下实际达到的射速。
理论射速:火炮按一个工作循环所需要的时间计算的射速。
规定射速:在规定时间内,在不损坏火炮、不影响射击精确度和保证安全条件下的射速。
2、火炮机动性
火炮机动性:火炮机动性和运动性的总称。
火力机动性:火炮快速、准确地捕捉和跟踪目标的能力(运动目标);在压制范围即面积的确定,射击射距和方向的结合,快速、准确地确定射击诸元,快速准确地调炮(静止目标)。火力机动性取决于射界、瞄准速度和装药号等。
射界:炮身俯仰(高低)和水平回转(方向)的最大允许范围,高低、方向均用度表示。
高低射界:炮身俯仰的最大允许范围。
方向射界:炮身水平回转的最大允许范围。
火炮死界:火炮由于结构限制而射击不到的空间区域。
瞄准速度:瞄准机手轮转一转或随动系统带动火炮跟踪目标时,炮身轴线在水平和垂直面内的角位移,以 度 / 转 度/转 度/转或 度 / s 度/s 度/s计。
发射装药:为满足一定弹道性能要求及射击要求,由发射药及必要的元、部件按一定结构组成,用于一次发射的组和件。
装药结构:按内弹道和武器系统要求,将一定形状尺寸和质量的发射药和点火药以及其他装药元、部件,按一定结构形式按放在药筒或药室中的一种配置。
火炮的运动性:火炮及各种运输条件和各种道路或田野上运动的性能。
火炮寿命:火炮在一定条件下自然使用能够保持其战斗性能要求的特性。通常以身管寿命作为火炮的寿命。
身管寿命:身管在弹道指标降低到允许值或疲劳破坏前,当前全装药的数目,以发数表示。
身管寿命判断标准:弹丸初速下降到一定程度(如 10 % 10\% 10%);地面火炮的距离散布面积以及直射火炮的立靶散布面积超过规定值的一定倍数;由于膛压下降使得一定比例(如 30 % 30\% 30%)的弹丸引信在膛压内不能解除保险;出现弹丸早炸,引线连续瞎火预计近炸现象等。
快速反应能力:火炮系统从开始探测目标到对目标实施射击全过程的迅速性能,以“反应时间”表示,单位 s s s。
战场生存能力:在现代战场条件下,火炮能保持其主要战斗性能,和在受到损伤后尽快地以最低的物质技术条件恢复其战斗的能力。
二、勤务要求
装备全寿命过程:装备从论证开始到退役为止的全过程,可分为论证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使用阶段、退役阶段。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火炮维修性:火炮在寿命期内经过维护和修理可以保持或恢复其正常功能的能力。
测试性:系统及设备能及时、准确地确定其工作状态并隔离其内部故障地一种设计特性。
保障性:系统地设计特性和计划地保障资源能满足平时战备及战时使用要求地能力。
三、经济性
经济性:在满足战斗与使用要求地前提下,武器系统地造价和维修费用要低。
四、其他要求
作战效能:武器装备投入外场使用时完成其规定任务地能力。
作战适用性能:武器装备投入外场使用时能够保持可用的程度,即装备在计划的保障方案和资源下,由军事人员在外场使用时能完成规定任务的程度。
安全性:装备对人员及其他装备或设备所具有的潜在危险,它是装备作战效能和作战适用性评价需考虑的因素,通常用危险的严重性等级和危险的可能性等级来度量。
完整性:武器装备在规定的使用环境下和要求的使用寿命期间,通过获得安全性、耐久性、生存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和性能而具有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