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火炮工作原理及其基本结构
第二章、炮身
第一节 概述
炮身:火炮的一个主要部件,主要作用是完成炮弹的装填和发射任务,承受火药燃气压力,赋予弹丸一定的初速和射速。炮身一般由身管、炮闩、炮尾和炮口装置组成。
第二节 身管
身管(炮管):是发射时赋予弹丸一定的初速和射向的管状件。
炮膛:身管的内部空间及其内壁结,根据有无膛线分为线膛和滑膛。线膛在火炮中广泛采用,滑膛主要在迫击炮、一些无后坐炮以及一些坦克炮、反坦克炮中采用。
一、身管强度分析的基本理论
发射时身管受力和应力分析
1、径向、切向的应力与应变都与膛压
P
t
P_t
Pt 呈线性关系,且随
r
2
r^2
r2 变化;
2、切向应变大于径向应力 E ϵ t > E ϵ r E_{\epsilon_t} > E_{\epsilon_r} Eϵt>Eϵr, δ t > δ r \delta_t > \delta_r δt>δr;
3、切向和径向应力最大值,都出现在身管内壁,即 r = r a r = r_a r=ra 处。
身管强度极限与壁厚关系
1、当
r
b
/
r
a
r_b/r_a
rb/ra 接近或超过
3
3
3 以后,随着
r
b
/
r
a
r_b/r_a
rb/ra 的增加,身管弹性强度极限都增加得很慢。
2、设计身管时壁厚选取一倍口径以下($ r b / r a ≤ 3 r_b/r_a \leq 3 rb/ra≤3)。加农炮和高射炮在 2.0 ∼ 3.0 2.0 \sim 3.0 2.0∼3.0 ,榴弹炮在 1.7 ∼ 2.0 1.7 \sim 2.0 1.7∼2.0。
3、身管壁厚薄时,其内外表面的切向相当应力相差不大,亦即壁内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随着壁厚的增加,内外表面的切向相当应力的差值就越来越大,身管壁内应力分布越来越不均匀。
二、身管分类
普通单筒身管:由一个毛坯制成,只有一层管壁。我国先装备的制式火炮基本上都是这种结构。普通单筒身管发射时,内层产生的应力很大,而外层的应力很小,外层材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高膛压、大威力的火炮来说,采用普通单筒身管,必须增加壁厚和采用高强度炮钢,对火炮的使用和生产都是不利的。
筒紧身管:身管由两层或多层同心圆筒过盈地套在一起。最内一层叫内管,外层称为被筒,中间层称为紧固层,紧固层或被筒的内径稍小于相邻内筒的外径,相差量称紧缩量或过盈量。筒紧身管的层数与火炮口径、膛压、材料、质量大小等因素有关。层数愈多各筒壁间的应力分布愈均匀,最内层的合成应力愈小,但制造愈困难。
丝紧身管:指在身管的外表面缠绕多层具有一定拉应力的钢丝或钢带的身管。钢丝或钢带的紧箍作用使身管处于压缩状态,在身管壁内产生与膛压方向相反的切向压缩应力,从而提高身管的强度。为提高丝紧身管纵向抗弯刚度,钢丝缠绕的方向与身管横截面具有适当的倾斜角,或在钢丝外面加上一个外筒。
自紧身管:这种身管结构同单筒身管完全一样,但在制造时对其膛内施以高压,使身管由内到外局部或全部产生塑性变形。在高压去掉以后,由于各层塑性变形不同,造成外层对相邻内层产生压应力,即内层受压、外层受拉,就象多层筒紧身管一样,因而可以使身管强度提高。
可分解的身管:由两个同心圆筒按一定间隙套合组成。外筒称作被筒,内管壁较薄,内、外筒间的空隙大小由火炮威力、身管强度、身管结构和拆装方便确定。经过射击,当炮膛烧蚀磨损不能满足弹道性能时,可及时更换内管以恢复火炮的战斗性能。
活动衬管:衬管与被筒间的最小直径间隙一般为0.02~0.05mm,最大直径间隙为0.1~0.3mm。发射时,因火药燃气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使衬管膨胀,间隙消失,衬管与被筒紧密贴合,共同承受内压的作用。射击结束后,衬管、被筒冷却,其间的间隙恢复。
活动身管:活动身管的管壁较厚,一般厚度为0.2~0.5倍口径;被筒比活动身管短,只覆盖身管后部烧蚀严重的区段。
带被筒的单筒身管:被筒与身管之间留有较大的间隙,被筒的材料等级较低。发射时,间隙不消失,被筒不承受内压的作用。
组合式变口径身管:图为德国 1941 年式
75
/
55
m
m
75/55mm
75/55mm 反坦克炮身管的纵剖面、炮膛由药室部、线膛部、滑膛锥形部与滑膛圆柱形导向部所组成。滑膛锥形的大端直径为
75
m
m
75mm
75mm,逐渐过渡为
55
m
m
55mm
55mm,然后是直径为
55
m
m
55mm
55mm 的滑膛圆柱导向部,配用带裙边的缩径弹丸。
辅助装药身管:在身管的长度方向上安装多个装药,通过控制身管上辅助装药的点火时机,控制燃烧速变,使膛压曲线平滑丰满,有利于改善内弹道性能,提高初速。
多药室身管:身管的尾部轴向有主药室,身管的周向设有侧药室(也可有几个),与主药室相通,必要时也可用柱拴堵塞,停止使用。火炮需要对远程目标射击时,可同时启用主药室与侧药室,在各药室中装入相应的发射药量,进行发射。需改变射程时,可适当关闭侧药室,这样可保证在不改变装填密度的情况下,靠变化装药量和药室而获得不同的初速,这种结构较复杂,工艺性也较差。
身管按结构分类:
三、炮膛结构
炮膛:身管的内部,一般由药室、坡膛和导向部组成。
药室:放置发射药和保证发射药燃烧的空间,它的容积是由内弹道设计和弹药结构决定的,而结构形式主要决定于火炮的性能、弹丸的装填方式和加工工艺性等。目前常见的药室结构有药筒定装式药室、药筒分装式药室、药包分装式药室和半可燃药筒的药室四种。
药筒定装式药室:在发射中容纳整装式炮弹的药室。平时,弹丸与药筒已组成一体,发射前一次装入药室的炮弹称为整装式炮弹。定装式药室由本体、连接锥和圆柱部三段组成。药室形状与药外形基本一制,药筒内的容积等于内弹道设计时所确定的值。
药筒分装式药室:指适用于发射前弹丸与药简分别装入炮膛的药室。对于口径较大的火炮,为提高火力灵活性和延长身管寿命,需要几种初速以调整射程,相应地就要采用几种装药结构,称为变装药。大口径火炮一般都采用药筒分装式炮弹,但发射速度要比定装式炮弹低。
药包分装式药室:大口径火炮的药筒质量较大使用不便,而且要消耗大量的铜或其他金属材料。在军舰和要塞内,往往都设有良好的弹药库和弹药运输装置,发射药可以不用药筒来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常采用药包装填,对应于这种装填方式的药室,叫做药包装填式的药室。这种结构的药室一般由紧塞圆锥、圆柱本体和前圆锥组成。
半可燃药筒的药室:指适用于以硝化棉火药为基本原料制成药筒本体的药室结构。发射时,药筒本体作为发射药的一部分全部燃烧。为了有效地密闭火药燃气,药筒本体下部带有金属短底座,因而称为半可燃药筒。其药室由本体、连接锥和圆柱部组成。由于这种药室常容纳尾翼稳定穿甲弹丸,其圆柱部较长。在坦克炮和自行反坦克炮中,采用半可燃药筒可增加弹药的携带量。
坡膛:炮膛内连接药室与导向部的锥形部分。作用是发射前确定弹带起始位置,限定药室容积;发射时引导弹丸进入导向部。在线膛炮中,坡膛就是膛线的起点处,因此坡具有一定的锥度,锥度的大小与药室结构、弹带结构和材料有关。
坡膛分类:滑膛坡膛与线膛坡膛;按锥度情况又可分为单锥度、双锥度或大锥度、小锥度坡膛。
导向部:身管内膛除药室和坡膛以外导引弹丸运动的部分。导向部是滑膛时,其内径就是火炮的口径;是线膛时,则相隔180°的两条阳线过炮膛中心的距离就是火炮的口径。是锥膛时,常以入口口径代表火炮的口径。火炮身管导向部由线膛与滑膛组合而成称为混合导向部。
内膛结构分类:
四、火炮膛线
膛线:指在炮膛导向部管壁上与身管轴线成一定倾斜角的若干条螺旋形的凸起和凹槽。其作用是赋予弹丸在出炮口时一定的旋转速度,以保证弹丸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
膛线的缠角、缠度:将炮膛纵向展开成平面图,则膛线上某点的切线相对于炮膛轴线的夹角
α
\alpha
α 称为该点的缠角。膛线旋转一周在轴问移动的距离工称为膛线进程长,可用口径
d
d
d 的倍数
η
\eta
η 表示,称为缠度。它是一无因次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弹丸在外弹道上飞行稳定性的要求。
缠角
α
\alpha
α、缠度
η
\eta
η、弹丸旋转角速度
ω
\omega
ω关系:
1、在口径 d d d 已定的情况下, ω 0 \omega_0 ω0 的大小只取决于在炮口处的 v 0 v_0 v0 及 η g \eta_g ηg (或 α g \alpha_g αg), ω 0 \omega_0 ω0 与膛线在炮膛内的结构与变化规律无关。
2、在 d d d 与 ω 0 \omega_0 ω0已定的情况下, η ∝ v 0 \eta \propto v_0 η∝v0,对于初速较大的加农炮,则可取较大的 η \eta η 值,由 η = π / t g α \eta = \pi /tg\alpha η=π/tgα 可知, α \alpha α 值可以较小,膛线变化可以平坦,这样当弹带切入时,阻力较小,膛线磨损也小,对身管寿命有利;而对于初速较小、装药变号较多的榴弹炮, η \eta η 值相应也较小, α \alpha α 值就较大,按较大的缠角加工膛线,则线变化会较陡,弹带切入阻力大,膛线磨损也大,影响身管寿命。
膛线分类:根据缠角 α \alpha α 沿炮膛轴线变化规律的不同,膛线可分为等齐膛线、渐速膛线和混合膛线。根据膛线深度与口径的比值 t / d t / d t/d 不同,可将膛线分为浅膛线和深膛线。根据膛线阴线宽度(或深度)沿炮膛轴线的变化,可分为等宽(或等深)膛线和楔形膛线。
等齐膛线:这种膛线的缠角 α \alpha α 为一常数。若将炮膛展开成平面,则等齐膛线是一条直线。等齐膛线的优点是加工工艺性好,加工精度易保证,缺点是弹丸在膛内运动时,膛线导转侧沿长度上受力不均匀,所受的挤压应力变化规律与火药燃气的压力曲线相似,故膛线起始部易磨损,对身管寿命不利。
渐速膛线:这种膛线的缠角 α \alpha α 为一变数,在膛线起始部缠角很小,有时甚至为零(以便减小此部位的磨损),向炮口方向逐渐增大。若将炮展开成平面,渐速膛线为一曲线。渐速膛线的优点是可以采用不同曲线方程来调节膛线导转侧上作用力的大小。减少起始部的初缠角,以改善膛线起始部的受力状况,减小磨损,提高身管寿命。缺点是炮口部膛线导转侧作用力较大,加大了炮口处的扰动,工艺过程较为复杂。
混合膛线:由等齐膛线和渐速膛线组合而成的膛线。它兼收了上述两种膛线的优点。膛线起始部采用渐速膛线,以便减小起始部阳线导转侧压力,从而减小磨损;炮口部采用等齐膛线,以便减小炮口部膛线的受力及炮口扰动。也有采用等齐——渐速——等齐3段构成的混合膛线,但这种膛线挂铜现象也较严重。在两种膛线的交界处,导转侧压力有突变,在射击时可能引起身管振动。
浅膛线:
t
/
d
=
0.01
∼
0.015
t/d = 0.01 \sim 0.015
t/d=0.01∼0.015,浅膛线的优点是弹带切入阻力小,射击后擦净内膛较容易。缺点是导转侧的工作面积小,膛线易磨损,影响身管寿命。一般认为,最大膛压及初速都较低的火炮,宜采用浅膛线。
深膛线: t / d = 0.02 t/d = 0.02 t/d=0.02。其优缺点与浅膛线正好相反。一般认为,最大膛压及初速都较高的火炮,宜采用深膛线,以满足膛线与弹带的强度要求。
楔形膛线:是指阴线断面向炮口方向逐步减小的膛线,又叫渐紧膛线。减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逐渐减小阴线的深度,一是逐渐减小阴线的宽度,后者比前者加工更困难这种膛线的优点是对火药燃气能够起更好的密封作用,但加工特别困难,目前已很少应用。
膛线分类:
五、身管寿命
身管寿命:指火炮按规范条件射击,身管在弹道指标降低到允许值或疲劳破坏前,当量全装药的射弹总数。身管是火炮的主要构件,有时就以身管寿命称为火炮寿命。根据射击使用过程中身管失效条件的不同,一般用两种方式来衡量身管寿命,一为烧蚀寿命,一为疲劳寿命。
烧蚀磨损的原因:
1、火药燃气的高温作用。
2、高温高压火药燃气的冲刷作用。
3、弹丸对膛面的摩擦作用。
4、火药燃气的化学作用。
身管烧烛终止界限:
1、初速下降的百分数超过规定值。
2、射弹密集度超过一定范围。
3、发射弹数引信不起作用的百分数超过规定值。
4、膛压下降的百分数超过规定值。
5、膛线起始部磨损量超过规定值。
身管疲劳寿命:火炮射击过程中,身管内膛逐渐烧蚀,微裂纹因疲劳逐渐扩大,直至突然破裂时的当量全装药炮弹总发数。
第三节 炮闩与炮尾
一、概述
炮闩:是发射时承受燃气压力,具有闭锁、击发、开锁、开闩及抽出药筒等功能的机构。一般由关闩、闭锁、击发、开闩、抽筒、保险等机构组成。通常把直接承受火药燃气压力并为炮闩各零、部件所依附的核心零件称为闩体。
炮尾:指联结炮闩和身管并容纳部分炮闩机构及构件的零件,射击时承受和传递炮门所受的作用力。
炮闩的分类:
普通式炮闩:是靠药筒的变形后紧贴炮膛密闭膛内火药燃气的炮闩。
闭气式炮闩:利用金属和非金属弹性零件密闭膛内火药燃气的炮闩。在膛内火药燃气作用下,使闭气零件与炮膛壁贴紧,起密封作用,压力消失后恢复原状,保证顺利开闩、关闩。闭气炮闩用于药包分装式弹药或使用全可燃药筒和开壳弹的火炮。弹性闭气零件代替了金属药筒闭气作用,可以多次使用,定期更换。
二、楔式炮闩结构原理
楔式炮闩:其闩体为楔形,垂直于炮膛轴线作直线运动,以进行闭锁开锁等动作。按闩体运动方向分为横楔式(在水平面左右运动)和立式(在垂直面上下运动)两种。按闭气方式又分为普通式与带紧塞具闭气式两种。
普通式半自动立楔式炮闩与炮尾:其作用是闭锁炮膛、击发底火、抽出药筒。为完成上述任务和保证半自动工作,炮闩由闭锁装置、击发装置、抽筒装置、保险装置、半自动装置和复拨器等组成。
闭锁机构:主要由门体、曲臂、曲臂轴、闩柄和闩体挡板等组成。闩体是一楔形体。内部各孔安装击发装置,上端有输弹槽、提把孔,前面有抽筒子挂臂及镜面(中有击针孔)直接抵住药筒,右侧有供曲滑轮运动的定形。定形槽由纵槽
1
1
1横槽
2
2
2和以曲臂轴中心为圆心的圆弧$3组成。槽
1
1
1用于分解结合炮闩时曲臂滑轮的通道,槽
2
2
2供滑轮带动闩体开、关闩,槽
3
3
3用于使闩体可靠闭锁,在开闩前拨回击针。


开闩、关闩结构:在半自动炮闩和自动炮闩中,需要设置独立的关闩和开闩机构。关闩机构多采用弹簧式依靠开闩时压缩弹簧而储存能量,需关闩时,靠弹簧伸张推动闩体完成闭锁动作。关闩机构与炮闩结构有关,一般可分为纵动式和横动式。
纵动式炮闩关门机构:关门时同时完成输弹动作,开门时直接抽出药筒,关闩动力靠关闩弹簧力或炮闩复进簧力直接作用在闩体上。这种结构多用于自动炮。
横动式炮闩关闩机构:关闩弹簧力需通过曲臂连杆机构将其传给闩体。这种结构多用于半自动楔门。
关闭机:用于自动关闩。由平行四连杆机构、支和关闩簧组成。四连杆机构由杠杆ab、拉杆bc、曲柄cd和固定于炮尾上的二轴心a、d构成,各杆互相以销轴连接。支筒用小轴铰接在炮尾侧面,可作小幅度摆动,压筒以销轴与拉杆连接,在关闩簧的作用下推动拉杆和杠杆使曲臂转动,从而带动闩体关闩。调整螺帽用以调整弹簧的预压力。
开闩板:用于自动开闩。装在摇架的支臂上,可绕开门板轴在水平面上摆动。其后端面是工作面,侧斜面供炮身后坐时让开炮尾上的曲柄,以使后坐运动正常进行。
人力开闩:闩柄带动曲臂轴,杠杆绕b点顺时针转动,使压简压缩弹簧而储存关门能量。开闩后抽筒子挂钩钩住门体,解脱此挂钩,则弹簧伸张推动拉杆、杠杆、曲臂轴和曲臂而关闩。
自动开闩:图(a)为发射前的位置。发射时,炮身后坐,曲柄上圆形凸起部的斜面推动开闩板,从其侧面滑过,开闩板略向右转,让开曲柄,如图(b)所示。当炮身复进到一定位置时(大约复进 1/3行程,这时复进速度最大),曲柄的圆形凸起部撞击开闩板的工作面,见图©,曲柄开始回转,通过拉杆、杠杆和曲臂轴带动曲臂,曲臂滑轮先在闩体定型槽的弧形段内滚动,完成拨回击针动作,当滑轮接触闩体水平槽时,闩体开始下降直至闩体被抽筒子挂钩钩住,见图(d),在曲臂轴回转的同时关闩簧被压缩,贮存关门所需能量。
抽筒机构:抽出药筒、保持闩体在开闩状态以便输弹。抽筒机构一般分为纵动式炮门抽筒机构与横动式炮门抽筒机构。前者由炮门上的抽筒钩在炮门向后运动时便可直接抽出药筒,后者则必须设抽筒子以完成抽筒动作。
抽筒子:按其抽简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撞击作用式和平稳作用式两种。按结构又分为杠杆式和凸轮式两种。撞击作用杠杆式抽筒子,利用闩体在开闩终了撞击抽筒子短臂,而由抽筒子长臂抽出药筒。平稳作用凸轮式抽筒子,利用开闩过程中,闩体上的曲线槽使抽筒子转动,并用传速比逐步增大的方法,达到开始抽筒时药筒速度很小,以便平稳地抽动药筒,然后迅速增大以达到预定的抽筒末速。
撞击作用杠杆式抽筒子: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操作使用方便。缺点是撞击时受力很大,容易引起抽筒子及药筒底缘损坏。在药变形较大时,抽性能差。一般随炮都带有抽筒子备件。它通常应用于中、小口径火炮上。
平稳作用凸轮式抽筒子:优点是抽筒平稳、工作可靠。缺点是制造较困难,输弹到位的速度不能太大,否则药筒底缘和抽筒子抓钩接触部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它通常应用于中大口径火炮上。
击发装置:一般由击发机和发射机组成。根据点火的能源不同,击发装置可分为机械式和 电点火式两种。前者是用机械构件的撞击动能引燃底火;后者用电流加热金属丝引燃底火。在地面火炮上多采用机械式,其分类如下。击针惯性式击发机动作简单,开闩时击针就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时延迟时间短,适用于反坦克炮和加农炮;拉火式击发机是在击发过程中才压缩击针簧,发射延迟时间较长,常用于榴弹炮和大口径火炮;击锤式常用于大、中口径迫击炮及药包装填的海军炮;而撞针式击 发机则广泛用于小口径迫击炮。
击针惯性式击发机:在楔式炮闩上多采用击针惯性式击发机,由击针、击针簧、拨动子、右拨动子轴、拨动子驻栓、驻栓弹簧等组成。拨动子和右拨动子轴用来在开闩时拨回击针。
击发装置动作:开闩时,曲臂向下转动,曲臂 齿压右拨动子轴的杠杆,右拨动子轴带动拨动子转动,将击针拨回, 压缩击针弹簧,如图 (a)所示,这时拨动子驻栓在弹簧作用下向左移动(从炮尾向前看),浅槽卡住拨动子呈待发状态。关闩后,发射机经炮尾内的推杆向右推动拨动子驻栓,使深槽对正拨动子下端,拨动子不受约束,击针便在弹簧作用下向前击发,如图 (b)。
保险机构:又称炮闩保险器,是射击时控制击发条件和时机,保证火炮机构和人员安全的炮闩装置。 通常在以下情况应设保险机构,例如:闩体未到位,闭锁不确实,不得击发;迟发火或瞎火 时,人力用普通动作不能开门;炮身、反后坐装置、摇架相互连接不正确时,不得击发;炮 身复进不到位时,不能继续发射等。
复拨器:发射中出现迟发火时,不必开闩,采用复拨器将击针拨回便可再次击发。在摇架的防危板上装有握把和杠杆,炮尾左侧装有杠杆轴,它与拨动子左轴接触。转动握把,杠杆带动杠杆轴而使拨动子左轴转动,拨动子将击针拨回或待发状态,放松握把后,杠杆在扭簧的作用下恢复原位。
三、螺式炮闩结构原理
螺式炮闩:靠闩体上的外螺纹直接与炮尾闩室内的螺纹连接的一种炮闩。闩体形状有圆 柱形、圆锥形、圆柱圆锥混合形及椭圆形。按闩体外螺纹形状, 闩体可分为:连续螺纹闩体、断隔螺纹闩体、阶梯式断隔螺纹闩体。
连续螺纹闩体:闩体外螺纹是连续的,由于用整体螺 纹与炮尾结合,有较好的强度,但闩体旋入或旋出炮尾闩室时,动作复杂且费时间,因此, 现代螺式炮闩很少采用。
断隔螺纹闩体:将闩体外螺纹沿纵轴方向对称地切 去若干部分,被切后的光滑部将螺纹隔断,如果剩余的螺纹部所对的圆心角为 3 0 ∘ 30^{\circ} 30∘ 或 9 0 ∘ 90^{\circ} 90∘, 则闩体进入炮尾的闩室后只需旋转 3 0 ∘ 30^{\circ} 30∘ 或 9 0 ∘ 90^{\circ} 90∘就能与闩室对应的断隔螺纹啮合以进行闭锁, 十分方便。
阶梯式断隔螺纹闩体:是断隔螺纹闩体的改进型。在 大口径火炮上,为了保证闩体强度,不影响 闭锁性能,就要增加螺纹的外径和圈数,这 会增加闩体质量和长度,而当闩体长度大于 1 倍口径时,又会使开、关闩困难。因此, 在大口径火炮上多采用阶梯式断隔螺纹闩体,螺纹制成 2~3 阶梯,使其与炮尾闩室的啮合面增加。
一程式螺闩:即开、关闩时连续旋拧螺纹,用在连续螺纹闩体上。
二程式螺闩:即关闩时,闩体先作弧形运动,进入炮尾闩室,然后再绕自身纵轴旋转而闭锁。开闩时,动作相反。目前火炮上的螺闩基本上都采用二程式。
三程式螺闩:第一动作,闩体在锁扉里转动;第二动作,闩体在锁扉里作直线运动, 移出闩室;第三动作,锁扉离开炮尾切面。
闭锁装置:由闩体、锁扉、闩柄、诱导杆及驻栓等组成。闩体通过内螺纹旋在锁扉的连接 筒上,锁扉用闩柄轴装在炮尾上并可绕此轴转动。诱导杆可在锁扉内滑动,其上的齿与闩体 的齿弧相啮合,闩柄转动时带诱导杆滑动,诱导杆带闩体转动。关闩第一阶段:闩体、锁扉、 闩柄和诱导杆一起转动,直至闩体完全进入闩室。关闩第二阶段:锁扉不动,闩柄继续转动, 经诱导杆使闩体转
9
0
∘
90^{\circ}
90∘ ,闩体螺纹与闩室螺纹相吻合而闭锁。
锁扉:锁扉上安装了闭锁装置和击发装置的零件。通过锁扉在炮尾上转动,进行开关闩。闩柄用于使锁扉和炮尾联接,并开、关炮闩。诱导杆用来将闩柄的动作传给闩体。
驻栓:其作用是适时地卡住或解脱诱导杆,以控制诱导杆在锁扉内不动或滑动。它斜放在 锁扉内,被弹簧顶着,其上面是一平面。驻栓在开闩后被弹簧顶出,上平面向上移动卡在诱 导杆凸起部上,在关闩第一阶段时限制诱导杆的移动,如图 (b)开闩时的位置。但当 闩体进入闩室后,炮尾后端面将驻栓压入锁扉,驻栓上平面下降,解除了对诱导杆的限制, 诱导杆便相对于锁扉移动,带动闩体转
9
0
∘
90^{\circ}
90∘而闭锁,如图(a)关闩时的位置。
螺闩击发装置:螺闩击发装置一般采用击针拉火式。由击发机与拉火机组成。击发机装在锁扉连接筒内, 拉火机装在锁扉后端。发射时,炮手拉引铁,钩脱板通过逆钩使击针及支筒向后移动,同时引铁滑轮迫使击针套筒向前移动,故击针簧被压缩。当引铁拉至一定程度时,逆钩便与钩脱板脱离,于是弹簧伸张,使击针向前运动。开始是支筒和击针一起运动,当支筒被闩体衬筒挡住后,击针簧不伸张,而击针以惯性向前运动而击发。当炮手放开引铁,击针簧伸张,使套筒向后运动,套筒支臂经滑轮使引铁恢复原状;同时套筒带着击针向后,逆钩又与钩脱板钩住。各件恢复平时状态。这种击发机构,可以连续拉火,不必另设复拨装置。但因其在击发时才压缩击针簧, 所以击发延迟时间较长。
抽筒装置:抽筒子为单枝抽筒子,它以其上、下两耳轴装在炮 尾右侧。装填炮弹后,抽筒子爪位于药筒底缘前面。关闩时,锁扉上的偏心槽,经凸筍使抽 筒子向前转动,同时闩体能将药筒向前推到位。开闩时,锁扉上的冲铁冲击抽筒子的凸起部, 使抽筒子迅速转动而抽出药筒。
保险机构:常见的螺闩保险机构有两种。(1)关闩不到位不能击发。此由闩 体上的限制弧控制。当闩体未完全闭锁时,限制弧位于击针套筒的前方,阻止套筒前移,引铁拉不动,也就不能击发。这种措施,结构简单,动作可靠。(2)惯性保险。炮弹迟发火时为防止炮手过早开闩,由装在炮尾孔内的惯性保险栓与诱导杆配合完成。
挡弹装置:分装式弹药在射角大于
0
∘
0^{\circ}
0∘时,为防止装填中弹丸和药筒掉出炮膛,都设有挡弹装置。开闩抽筒后,闩柄上的定型缺口带动轴钩使挡弹板轴上的键脱离挡弹板,挡弹板便下垂一个角度,因此装填时能挡住弹丸和药筒。关闩时,闩体将挡弹板托起,此后闩柄之定形缺 口将挡弹板轴推入,轴上的键将挡弹板保持于抬起状态,直到抽筒以前。
楔式炮闩与螺式炮闩对比:总的来看,对中、小口径的加农炮、坦克炮、高射炮等速射火炮,应用楔闩较为适宜; 对大口径威力较大的火炮,尤其是药包装填的火炮,采用螺式闭气炮闩,其技术上把握性更 大;但是,在小口径自动炮上,为提高发射速度,往往又采用螺式炮闩,因为它的输弹与关 闩动作可同时进行,开闩与抽筒也可同时进行,缩短了射击循环时间。
动作和操作性能方面:
(1)楔式炮闩开关闩动作快,因闩体只有直线运动,而螺闩则有两个运动。
(2)楔闩体便于快速装填,因为楔闩在开闩时自然形成了一个导弹槽,且开闩时闩体 运动的方向不妨碍提早装填的操作,故有利于装填的快速性;而螺闩的开闩方向与输弹方向 相反,在炮闩未完全打开时炮弹不能移近炮尾,因而影响了射速的提高。
(3)楔式炮闩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4)楔式炮闩可在开闩时拨回击针,可缩短发射时间,有利于对活动目标射击。
对火炮结构的影响方面:
(1)螺闩比楔闩质量轻 30%~35%,相应的楔闩炮尾结构尺寸大,其上架横向尺寸也 较大。
(2)楔闩闩体打开后所占空间小,这对战斗室窄小的坦克炮和封闭式自行炮是可取的。
(3)楔闩与炮尾闩室系平面接触,运动时不易产生卡滞现象,故障较少;螺闩与闩室为螺纹连接,螺纹及锁扉耳容易磨损,故障相对较多。
(4)楔闩制造工艺、维修较螺闩简单方便。
四、炮尾
炮尾:用来安装炮闩,连接身管,并和反后坐装置相连。发射时,炮尾承受并传递炮闩所受的膛底压力,使炮身产生后坐运动。炮闩在完成关闩、闭锁、击发、开闩和抽筒等各种动作时,有些零件需要装在炮尾上,因此,在炮尾上加工有不同的平面、孔、凸起部和凹槽等。采用分装式炮弹的火炮炮尾内还设有挡弹与托弹装置,有的炮尾上还配有一定质量的金属块以调整火炮起落部分的质心。炮尾的结构形式取决于闩体的结构形式。目前,常用的闩体有两种,楔式炮闩与螺式炮闩。与此相对应的炮尾是楔式炮尾与螺式炮尾。
楔式炮尾:它与楔式炮闩相配合共同闭锁炮膛,多用于中、 小口径半自动火炮。根据闩体在闩室内运动方向不同又分为立楔式和横楔式。立楔式炮尾,闩室是垂直孔,开关闩时,闩体在闩室内作上下运动。如 85 加农炮、 37 高炮等;横楔式炮尾,闩室是水平横孔,开关闩时,闩体在闩室内作左右横向运动。如 130 加农炮、152 加农炮等。
螺式炮尾:这种炮尾与螺式炮闩相配合,完成闭锁炮膛的作用,通 常多用在药包装填的大口径火炮上。中口径药筒分装式火炮(例如 54 − 122 m m 54-122 mm 54−122mm榴弹炮)也 常采用螺式炮尾。
炮尾与身管的连接:固定式、螺纹连接式。
固定式:炮尾与身管做成一体,这种结构使炮身尾部横向尺寸显著减小,结构紧凑。 其主要缺点是炮尾不能更换,身管制造困难;身管损坏后,炮尾也不能使用。
螺纹连接式:近代火炮多将炮尾做成单独零件,利用螺纹与身管连接。根据螺纹的 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全螺纹连接式、断隔螺纹连接。
连接筒连接方式:炮尾与 身管结合、分解时,两大件勿需转动,采用一个 带锯齿形外螺纹的短连接筒将两者连接。身管后 端面紧抵炮尾内的定位面,连接筒旋入炮尾内, 其一端顶在身管环形凸起部上,以限制身管轴向移动,另一端凸缘上有小齿,与固定在炮尾上的驻板配合,防止本身松动。身管与炮尾间用 键防止相对转动。这种连接方式装配工艺性好,拆装方便,便于维修。但炮尾的外形尺寸较 大。一般用在坦克炮,反坦克炮及加农炮等中口径炮身上。
第四节 其他装置
一、炮口装置
炮口装置:又称膛口装置,是安装在炮口部利用后效期火药燃气能量对火炮产生一定作用的各种能量转换装置的总称。根据不同的用途,一般有制退器、消焰器、助退器、冲击波偏转器和初速测量器等。
炮口制退器:一种控制后效期火药气体流量、气流方向和气流速度的排气装置,其目的是减小后坐动能从而减小炮架受力、减轻炮架质量以提高火炮机动性。
炮口助退器:利用后效期火药燃气来增加身管后坐能量而使自动机高速工作的装置。多 用于小口径高射速自动武器。当炮身的后坐能量不足以达到规定的循环时间的需要时,采用 炮口助退器可以增大后坐速度,提高射频。作用式炮口助退器示意图,它由一个半封闭圆筒和一个装在圆筒内与之配合且与炮口固联的活塞组成。圆筒固定于自动炮 的架体上,活塞可与炮身一起在圆筒内沿轴向滑动。
炮口消焰器:又称防火帽或灭火罩。用以减弱或消除射击时的炮口火焰,防止暴露射击位置和避免影响炮手的瞄准与观察。炮口焰的产生主要由于射击时发射药在炮膛内燃烧不完全,弹丸出炮口后,从炮口喷出 的火药燃气含有一定的可燃气体(
C
O
CO
CO 和
H
2
H_2
H2 等),它们与膛外空气混合,在高温下燃烧。其消焰原理是:用机械的方法阻止或破坏与炮口焰有关的激波边界,控制空气与火药燃气混合物密集区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
冲击波偏转器:航炮上称其为炮口补偿器,或称为稳定器。 它是用以偏转炮口冲击波的方向,减小冲击波对射手或航炮载机运动影响的炮口装置。一般也是通过控制炮口火药燃气的流向,达到偏转冲击波的目的。其结构形式较多,有不同形状的排气孔口、气体通道与导管。图是航炮上的一 种炮口补偿器。火药燃气在其腔内产生一垂直于炮管的补偿力,此力对飞机重心的力矩与航炮射击时的后坐力对飞机重心的力矩方向相反,可以抵消或减小航炮后坐力对飞机飞行姿态的扰动, 从而提高航炮的射击精度。
初速测量器:是为测定每发弹的初速值,固定在身管膛口处的一种电子测速装置。在配有火控系统的某些现代火炮上,为了能及时修正初速值的波动对射击精度的影响,以提高命中概率。在炮口的前端装有一个支架,支承着两个相距一定距离并与炮膛轴线同心的耦合线圈,线圈通有电流并与电子表和中频记数器连接,当弹丸通过两线圈时,带电线圈依次产生脉冲,经放大和计算,即可得到实际的初速值,传输给火控计算机进行修正。
二、炮膛抽气装置
炮膛抽气装置:是将射击后炮膛内残留的火药燃气从炮口排除的装置。在弹丸出膛后,膛内残存的火药燃气或燃烧不完全的火药分解物,有相当一部分随着开闩而向后冲出膛外,使炮手周围或 封闭式的战斗室中出现 C O CO CO 等有毒气体,有时遇氧后还会继续燃烧,发射后的药筒也带有一 定的燃气。为此,在坦克炮、大、中口径自行加榴炮或舰炮上多采用炮膛抽气装置,或与电风扇配合,用以降低战斗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
引射式炮膛抽气装置:在身管上 距炮口端面一定距离处固定有 贮气筒,贮气筒腔通过身管上若 干个小喷气孔与炮膛相通,喷气 孔与炮膛轴线成一定倾角(一般为
1
0
∘
∼
2
0
∘
10^{\circ} \sim 20^{\circ}
10∘∼20∘),并均匀分布在身 管的同一个剖面上。发射时,弹 丸经过喷孔剖面后,部分火药燃 气进入贮气筒内,并具有一定的 压力,当筒内的压力与膛内压力 相等时,燃气不再进入贮气筒内。弹丸出炮口后,膛内压力很快下降,贮气筒内火药燃气经 过喷孔高速冲入炮膛,膛内在此高速气流的后部形成一个压力很低的稀薄气体的锥体,残留的火药燃气及残渣便被吸引向前方,喷射到炮口外面。这种抽气装置结构简单,作用可靠, 多用在大、中口径坦克炮和自行炮上。
高压空气式吹气装置:在射击后利用压缩空气直接从炮尾端向炮膛吹气,迫使膛内的残存物从炮口排出。此种吹气装置还能同时起到部分冷却身管的作用。由于所需的压缩空气瓶或空气压缩机占地空间 较大,一般多用在大、中口径的舰炮上。
炮口抽气装置:这种装置在抽出膛内残留物的同时,还用来清除炮口附近的烟尘。但抽气效果不如引射式抽气装置,多用在小口径自动炮上。
三、身管热护套
身管热护套:为了减小身管热弯曲变形而装在身管外表面的绝热或导热材料制作的包覆物。按作用机理分为 3 类:隔热型热护套、导热型热护套、复合型热护套。
隔热型热护套:用石棉、玻璃钢等绝热材料制成,可减轻外界对身管局部加热或 冷却作用,从而减小身管断面温差和热弯曲变形量。
导热型热护套:多用铝板等导热性好的材料制成。利用材料的导热作用,先使外 界对热护套局部的加热或冷却作用沿周向均匀分布,再通过热护套与身管的热交换,使身管 受热均匀,断面温差和热弯曲变形量减小。
复合型热护套:将导热性好的材 料和绝热材料相间制成的多层结构装到身 管上。这类热护套具有导热型的匀热效应和 隔热型的隔热效应双重作用,防护效果较 好。在多种复合型热护套中,双层铝板空气夹层型热护套是一种质量轻、防护效果好、 较为理想的热护套。
四、身管冷却
身管冷却:连续射击时,药室表面和膛线起始部的表面温度最高,使金属机械性能下降,影响身管 寿命;身管发热严重,将使退壳条件恶化;也会引起身管刚度变化,影响弹丸正常运动;同 时也增大了膛壁与弹丸导转部的间隙,影响弹丸的飞行姿态,增大射弹散布;膛内温度持续 上升甚至会引起装药自燃或膛炸事故。一门中口径火炮,当身管温度达到 30 0 ∘ C ∼ 50 0 ∘ C 300^\circ C \sim 500^\circ C 300∘C∼500∘C 时,单靠空气自然冷却至 10 0 ∘ C 100^\circ C 100∘C 需 30 ~ 60 m i n 30~ 60min 30~60min,而要冷却到周围空气温度,则需 2 ∼ 3 h 2 \sim 3h 2∼3h。
液体冷却:
1、外部冷却:水泵不断将冷水送入套在身管外的冷却筒中,达到连续降温的效果。
2、内部冷却:属于间断冷却。发射后将冷却液直接喷入膛内降温,散热速度快。但使 内膛温度突变,易使膛壁产生网状裂纹,影响身管寿命;同时身管为下部单面散热,冷却不 均匀,易使身管产生弯曲。
3、层间冷却:在身管外表制有纵向沟槽,套以被筒,或在身管外面套有内腔带纵向沟槽的被筒,向层间沟槽压注液体,液流接近炮膛,冷却效率较高。
4、综合冷却:采用内部冷却与外部冷却结合,例如我国双管
30
m
m
30mm
30mm 舰炮的冷却方式。 发射后,及时用淡水对身管内膛后部和中部进行间断喷射冷却,另用海水或循环水对前身管外表面进行连续冷却。冷却效果较好。
气冷:发射后利用压缩空气经过喷管吹入炮膛,可降低身管温度,并排除残留于膛内的火药燃 气等。这是一种间断冷却的方法,常用在舰炮上。
化学冷却:发射后将化学液剂(如液态 C O 2 CO_2 CO2)喷入内膛,身管温度可迅速冷却到 0 ∘ C 0^\circ C 0∘C 下。这种冷却 法使内膛温度突降,影响材料性能,对身管寿命不利。现很少采用。
薄膜冷却:在药筒内表面和发射装药之间放置一种由聚合物制成的缓蚀添加剂。在点火期间聚合物降解产生冷却气体薄膜,沿身管内壁流动,把火药燃气与炮尾附近的管壁隔开,从而降温并减小身管烧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