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重提了约翰·劳提提出的价值悖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几乎不能购买任何东西。相反,一块钻石只有很小的使用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得到大量其他商品。”
水是人类的必需品,人们是离不开水的,这点我们是知道的。相反,没了钻石人们也可以一样生存下去。钻石和人类生活的本质是毫无关联的,但是,钻石的价格就比水高。这是为什么?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角度讨论这个看似充满矛盾的现象。
1.供给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劳动)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注重的是价值的本原。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水随处可见,钻石不是。从供给的层面来讲,水的数量是广而又广,基本随处可见(除了沙漠等干旱地区),而钻石的数量就不是那么广泛,由于受到供给端的控制,不管地球上到底有多少钻石,市场上的钻石始终是少量。因此,对比双方的供给,水的价格当然就会低,钻石的价格当然就会高。
2.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即客体对人的满足程度,它受很多因素影响,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考虑。假如现在你赢了一场比赛,奖品是钻石或者水,你选择哪个?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钻石,这属于尊重需要方面的高级需求。若你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平均温度40℃。你会选择钻石还是水?你想活下去,所以你会选择水,这属于生理层面的需求,也是最基础的需求。因为水至少可以维持你的生命,但钻石不行。这也就牵扯到了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你赢得比赛的场景里,你选择钻石是因为钻石值钱。你可以把钻石卖了从而赚一大笔。这就说明你是从交换价值上考虑了你的选择。但当你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你选择水是因为水能延续你的生命,因为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你才能走出沙漠。这就说明你从实用价值考虑了你的选择。钻石在沙漠里,其实也就只是个装饰品罢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的交换价值低,实用价值高;钻石的交换价值高,实用价值低。而市场是按照交换价值定价的,所以钻石的价钱就大大高于水。
3.边际效应
经济学具体学科之间也有差异,马哲经济学最终是回到科学社会主义上面来,说到底目的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从市场中获利的,而西方经济学原理注重经济本身,也是一般我们所讲的经济学道理中的经济学。
由这个角度探讨,假如你现在很渴,你的面前摆着十杯水和十个钻石,你有十次机会选择是喝水还是拿走钻石。当你面临第一次选择的时候,你会毫无顾虑地选择喝水,因为你很渴。第二次,你可能还是会喝水,因为你还是很渴。到了第三次,你还是选择喝水,但你渐渐感觉到你没有那么渴了。到了第四次,你再喝了一杯水,彻底不渴了。那你到后面六个机会都会干嘛?拿走钻石。这就叫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简单而言,边际效应指的是人类第一次接触到一种事物,情感体验会最浓烈,然后就会逐渐减少。返回喝水的例子,随着喝水次数的上升,人们慢慢就不再想喝水,这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人们的满足感在逐渐地减少。但人们对钻石有边际效应吗?没有。因为钻石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远远大于水,钻石的价值高,尽管水比钻石实用的多。
急需用水的领域一旦被满足,水就被用作不那么紧急的用途,边际效用因此递减。所以,水的总量增加,水的总体价值就减少。钻石的情况就不同了,不管地球上到底有多少钻石,市场上的钻石始终是少量,一颗钻石的用途比一杯水大得多得多,所以钻石对于人更有价值,钻石的价格远高于水。
综合上面三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看似矛盾的水与钻石价格之间的关系,其是基于现实出发具有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