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出现多次官修家谱的现象?唐朝家谱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唐朝是中国家谱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都曾大规模编修家谱。这些家谱的编修不仅反映了对门第的追求,也体现了皇权对士族地位的维护。家谱内容详尽,记录了皇室成员的世系、官职等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家族地位的变化。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朝代之一,也是编修家谱的高潮期。唐朝时期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家谱著作,这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唐朝的建立是依靠关陇士族,由于实行科举制,士族的政权慢慢失去,当时皇帝想通过家谱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三次大规模修谱,第一次是唐太宗下令编修,唐太宗命韦挺、高土廉、岑文本等主持编修家谱,并组织一批学者、官吏、士族等人参与编修,大量搜集天下的家谱,与正史对照,辨其真伪。第二次是在武则天时期,许敬宗以贞观《氏族志》未列武氏做族望为理由,李义府以《氏族志》没有李氏的世系为理由,奏请改修,编修之后,谱名改为《姓氏录》。第三次是中宗复位之时,柳冲认为《氏族志》和《姓氏录》已颁行近100年,士族变化很大,便请求改修。柳冲、张锡、徐坚、魏元忠、吴耀等人根据《氏族志》重新编修,几重波折,编修完成《姓族系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唐朝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朝代,皇室家谱对比以前的也会比较重视。唐朝皇室家谱记载的内容会包括历代皇帝及其子孙的基本情况、传承世系等。唐朝的宗室群体也是皇室的重要部分,宗室就是皇帝的至亲;唐高祖时期大封宗室,祖父、父都被封王,成为皇室的分支,到唐睿宗时期,依旧按照这种方法分封宗室,这些宗室按惯例,都是要编入家谱的。皇帝中除了因未成年去世而无子的,其他与各自皇后嫔妃生的儿女,除继承者外都被分封到各地,有些后代还留在受封之地生息繁衍,他们都自称为皇族后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唐朝家谱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一般家谱都是用方框、线条、箭头来表示世系图表,详细说明每个人物的血缘关系、名讳、官职以及配偶姓氏名字等等,要注意的是绘图要清晰,字迹要工整;官修家谱内容是按照唐朝政治划分,依照州、郡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多者四十姓。

评论 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